二、非线性的交互叙事
认知科学家罗杰· 尚克(Roger C. Schank)指出“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而不是逻辑”[3]。相对于宏观的系统和微观的规则,叙事更容易被人所理解、也更具有感性的力量。把人的行为嵌入一定的叙事框架中,获得具有吸引力的体验设计。叙事是交互艺术结构中的直观层面,通过叙事,使系统和规则在用户行为和体验的层面得到落实和实施。交互叙事既是虚拟体验设计方法的重要切入点和设计的直观对象,也是设计过程和评价的重要方法。
由于解释的素材与物质的组合不可分割地组合在一起,古典的艺术作品是事先确定的,是以线性叙事为特征的。数字媒体交互艺术则将非线性叙事当成自己的一面旗帜。用艾伦· 卡普洛(A l l a n K a p r o w)的话说,艺术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展中的工作”,一个由观众参与而产生的叙述。事件是非线性的,并鼓励消除作品固定的空间和暂时的局限,改变作者的核心地位,并利用与作品进行交互的观众的想象力来实现作品的提升。[4]非线性的交互叙事方式之所以能够实现,得益于数码复制和编辑的技术优势。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默里(Janet Murray)以“万花筒”作为这种非线性叙事的隐喻。由于传统媒体特性的限制,作品处理同时性事件通常只能以相互交叠的形式。而计算机媒体则使创作者可以将所有同时发生的事件置于一个网格,允许交互者在它们之间航行,以多种路径提供同时性的行动。在万花筒结构所具有的多种叙事可能性中,人物在不同地方穿行时,观众能追随他们,就像摄像机追拍演员的行动那样。这样一种多舞台的叙事、故事线的结构,唤起观众的好奇,引诱他们从一个场景走入另一个场景。[5] 不仅如此,这种场景的流动可以自动化进行,正如加州大学教授曼洛维奇(L e vManovich)所指出的那样:“数码化、模块性允许许多涉及媒体创造、操作与访问的自动化。”[6]数字媒体交互艺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线性秩序”叙事方式,不再只是向观众进行单向的输出,而是将主动权交给观众,不同的参与者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解构了传统艺术理论中的认知与审美方式,建构出全新的审美体验。
沉浸式交互作品通常需要一个“相对封闭式的交互艺术空间”或“虚拟展厅”来实现观众的沉浸体验。这种类似于电影院的“沉浸空间”可以使观众更易于集中注意力于艺术对象,并减少操作的随意性或失误。此外也有利于电子屏幕、声光电效果或其他模拟自然环境的效果无干扰地反馈给观众,由此达到最佳的用户体验效果。电影院或科技馆里常见的封闭剧场为六面体、球体或穹顶状空间。(图2、图3[7])德国斯图加特A T B 工作室为上海世博会国家电网馆设计的“魔盒”(图4)就是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封闭六面体,观众站在3.22 米高的玻璃天桥中,享受720 度空间多媒体视听盛宴。封闭的空间内四周布满了美轮美奂的画面,就连脚底都有壮观的影像。随着影像的播放,观众跟着电流时而潜入深海,时而跨越极地,达到了沉浸式“六面影像,悬浮体验”的梦幻效果。
数字媒体交互艺术的沉浸式体验-柴秋霞
数字媒体交互艺术的沉浸式体验-柴秋霞
沉浸式交互艺术作品的反馈形式通常有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两种:间接反馈型的交互艺术通过“环境交互”的方式使观众与作品进行接触和交互,观众对环境的沉浸体验是这些作品构成的重要因素。其交互作品对参与者行为的反馈为间接的、环绕式的或“滞后”的。有的交互作品并不需要观众的直接接触,而是通过“探测”的方式与观众进行“互动”。还以上海世博会信息通信馆为例,在后展区侧重于未来信息通信应用体验,展现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提示观众主展梦想的可实现性。观众可以体验各种有趣的互动形式,并通过网上展馆延伸信息通信馆的梦想体验。在“梦想互动体验舞台”,观众通过手持移动终端(I C T)( 图5)收集梦想,制作情感明信片。为收集过程增添更多乐趣的是别出心裁、非常漂亮的梦想灯笼。一个个梦想灯笼,象征着一个个梦想和应用,其散发出来的光芒,照亮了梦想实现之路。
注释:
[1](美)库伯(Alan Cooper)、瑞宁(RobertReimann)、克洛林(David Cronin) :《交互设计精髓》,刘松涛译,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2008,第58-59 页。
[2] 这一部分的事实性描述,根据作者参观上海世博会时的体验,并参照了《上海世博》、《新民晚报》等媒体的有关新闻报道。
[3](美)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林娜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79 页。
[4](德)奥利弗·格劳:《虚拟艺术》,陈玲译,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第150 页。
[5] Murray, Janet Horowitz. Hamlet on theHolodeck [M]. New York, NY: The FreePress.1997.p.157.
[6] Manovich, Lev. The Language of NewMedia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London: The MIT Press,2001.p.32.
[7] 图片来源:Ed Lantz. A Survey of Large-Scale Immersive Displays [DB/OL]. VisualBandwidth, Inc.2007. http://www.citeulike.org/group/7678/article/8318346.
[8] 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