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工记》“天人合一”的工艺自然美学思想研究
孟 威(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819)
摘 要:“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与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工艺,更是蕴含着深厚而强烈的天人合一自然美学观。传统工艺的造物活动涉及天、人、物三个主体,讲求三者之间的融合,始于我国先秦的古代手工艺专著《考工记》中记录有关传统工艺造物活动的准则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只有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的物才是良器,这个过程蕴含“天人合一”的美学智慧。
关键词:天人合一;传统手工艺;自然美学观;考工记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1)20-0121-02
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观念与古代的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论道过程中多以手工艺为例,曾涉及文与质、物与欲、道与器、技与艺、用与美等与工艺相关的问题[1],此外,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所以在同时期也相应诞生了《考工记》这部专门记录各类工艺的科技著作,字里行间渗透着先秦“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一种科学与人文的精神[2]。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起
“天人合一”观念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1983年在距今约8000年的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贾湖遗址中出土了带有契刻符号的甲骨,同殷墟甲骨相似的是二者都用于宗教占卜[3],这种以物为媒介,从中解读“天意”来指导人行为的占卜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起源。基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与认知,早期先民对自然是绝对敬畏与崇拜的,与源自神学的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文化起源于占卜学,占卜不是盲目信仰而是理性地研究自然现象之间的契合,是早期先民天人合一思想的映射[4]。
“天人合一”在封建社会早期得以发展并上升成为思想理论。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引发了频繁的战事,导致了社会秩序结构的崩塌,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才放松了对思想的限制,使各种思想得以表达,形成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5]。天人关系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永恒命题,此时诸子百家也曾立足于天人关系问题展开了辩论,并站在各自立场发表观点形成相关学说,虽然这些关于天人关系的精彩言论和学说最终并没有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实践,但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为传统工艺的造物活动奠定了一些理论基础。
二、《考工记》“天人合一”的工艺自然美学观
传统工艺造物要讲求“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只有合此四者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手工艺品,其中的天时、地气和材料是客观自然因素,而工巧是主观人为因素,而这四者便是对传统手工艺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学观的具体描述。
(一)天时地气——环境
天时地气是影响造物活动的重要因素,是工艺造物活动的环境基础。《考工记》在开篇的总序中便指出“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2],阐述了万物生长兴衰的自然规律,称之天时,并举了“南橘北枳”和工艺地域性的实例以例证“地气然也”的观点,总结出工艺造物要顺应“天时”和接触“地气”。天时地气即气候与环境,天时指的是自然运行的时序,如节气、气候、阴晴、寒暑变化等,地气指不同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等[6]。
天时地气影响工艺活动具体到不同工艺类别,《考工记》中有详尽介绍,第二十二章介绍制弓工艺时描述了遵循天时的完整工艺流程:“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冬析干则易,春液角则合,夏治筋则不烦,秋合三材则合,寒奠体则张不流,冰析灂则审环,春被弦则一年之事。”[2]制弓需要依照季节和气候来获取和处理材料,冬天更容易得到和处理干燥的木材,春天能够得到较为柔韧的角材,夏天理筋不会紊乱,秋季将三种材料组合在一起更坚固,初冬固定弓弦时就不会变形,寒冬则利于检验弓体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因此自然气候与环境是工艺造物活动必须遵循的客观因素。
(二)审曲面埶——材料
材料的好坏决定工艺质量的高低,是工艺造物活动的物质基础。材料是天籁,其中凝缩了许多人工智慧难以预料的神秘因素,要是能得到适当的材料,便接受了自然的恩泽,工艺既是人工所为,必然沐浴着自然的恩惠。[7]为了达到器物“良”的标准,传统工艺的材料选择十分苛刻严谨,《考工记》中记载制箭工艺中关于箭杆材料选择时谈道:“前弱则俛,后弱则翔,中弱则纡,中强则杨。凡相笴,欲生而抟。同抟,欲重;同重,节欲疏;同疏,欲栗。”[2]即箭杆前轻会向下栽,后轻会向上扬,中间轻则射程就不直,中间重就会飘,因此选择箭杆,要选择光滑圆润的,同样圆润的要挑选重的,同样重的要挑选木节少而光滑的,同样光滑的要挑选颜色为栗色的,此可见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是决定造物质量好坏的关键。
此外,达到“材美”的标准还要求选材时充分了解材料物性,根据材料特性来选择处理手段和调整器物形态。区别于西方只对材料进行物理分析,中国的传统工艺不仅研究材料物理,更加讲求观察、研究与运用材料的物性[8],例如传统首饰中的玉石手镯多用质地温润的和田玉、南红玉等,可见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也是工艺造物活动过程中的关键。
(三)天地有大美——造型与形态
造型为传统手工艺形态的外在表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9],自古以来,人们就将自然作为造物的灵感源泉。在色彩和纹饰方面,《考工记》在第十一章谈到绘画工艺制作时说道:“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2]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工艺造物是提取天地色彩作为五行之色运用到器物色彩设计中的,将自然鸟兽凝练为简洁的具有象征性的纹饰符号运用于纹样装饰中。
在造型方面,《考工记》在第十八章讲筍虡时提道:“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鳞者。厚唇弇口,出目短耳,大胸燿后,大体短脰,若是者谓之臝属。恒有力而不能走,其声大而宏。有力不能走,则于重宜;大声而宏,则于钟宜。若是者以为钟虡,是故击其所县而由其虡鸣。”[2]可看出,传统工艺造物是根据分析自然界中动物造型的特点来归纳与分类,并以此为设计器物造型,使得器物本身既具有功能性,又富有造型艺术美感。此外,自然界中多曲线造型,而将曲线融入器物造型设计中的传统延续至今,无论是瓷器、家具,还是木器等,都可以看到器物身上所呈现的多层次的、富有变化的曲线形态造型。
(四)顺势而为与巧夺天工——人的主观能动性
工巧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外在不稳定因素化为可控甚至优势,这是工艺造物的内在核心。在传统工艺的造物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面对不稳定的自然因素,手工艺人的“顺势而为”,天行有常,自然有其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传统工艺的造物活动与自然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在传统工艺的造物活动的过程中充满太多不确定的因素。面对不确定的自然因素,手工艺者通过运用认知与实践经验对不稳定的因素进行合理化的处置,将其转化成为相对稳定的因素,甚至将其塑造成为器物的出彩之处。另一方面是涉及造物的水准,审美要求的高标准化,即将自然作为衡量造物技术含量的最高标准,例如中国传统玉雕工艺,讲求成品可与实物媲美,这也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工匠在造物过程中所追求的标准之一[10]。《考工记》中工艺造物活动,遵循天时、地气等客观规律,以自然之物做人为之事,便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外化表现。
三、结束
语传统有大智慧,人类所创造的新事物中没有一件可以脱离开与传统的关联性。《考工记》中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自然美学观,“天时地气”“顺势而为”“功致为上”“生态共生”等,这些思想与准则对现代及未来的造物活动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艺乙.《考工记》与传统手工艺的观念[J].西北民族研究,2015(02):169-179+221.
[2]闻人军译注.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4][法]汪德迈,著.中国思想的两种理性:占卜与表意[M].金丝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5]孟天运.先秦社会思想研究:全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徐艺乙.手工艺的传统——对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再认识[J].装饰,2011(08):54-59.
[7]柳宗悦著,徐艺乙译.工艺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徐艺乙.传统与创新——在中国红木高级研讨班上的演讲[J].神州民俗(通俗版),2013(06):66-70.
[9][清]郭庆藩,撰.《庄子集释》卷7下《知北游第二十二》[M].王孝鱼,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1961.
[10]徐艺乙.精致与繁缛——明清时期的民间造物艺术[J].文化遗产研究,2011(00):207-232+255.
作者简介:孟威(1998-),女,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手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从事手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