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首页 我爱学习 论文相关 数字时代的包容性:设计伦理视角下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研 ...
收起左侧

方向拓展 数字时代的包容性:设计伦理视角下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研究-张为威

0
回复
218
查看
[ 复制链接 ]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1881

管理员

数字时代的包容性:设计伦理视角下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研究
Inclusion in the Digital Age: Design Research on AgingSmart Produ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 Ethics

张为威 Zhang Weiwei
刘明惠 Liu Minghui
王 韫 Wang Yun

内容摘要:本研究从数字时代的包容性出发,探索了设计师在为老年人设计智能产品时,如何思考由技术发展带来的设计伦理挑战。通过适老化的虚拟购物商城设计、智能居家环境中跌倒检测摄像头的隐私设计,以及参数化老年人像的美颜算法开发三个案例,对设计伦理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最终归纳出数字时代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伦理的三个视角和其所对应的设计要素,即技术适老化视角下的感知易用性、隐私与数据安全视角下的系统可信性、和社会公平视角下的数字可达性。最后提出了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设计伦理与技术发展结合的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思路。

关键词: 数字时代、包容性、老龄化、设计伦理 、智能产品


一、数字时代下的老龄化设计伦理
过去几十年中,科技飞速发展,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已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手机为终端的服务,如线上购物、打车、点餐和智能家居控制等,加速了日常生活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进程。在年轻群体享受技术发展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有一部分群体却被困在了数字生活的灰色地带,主要是老年人、残疾人和相对困难的人群,他们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和欠缺,或者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很难跟上数字时代的变化。[1] 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上升趋势显著,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 年的最新数据,我国共有2.64 亿人在60 岁以上,占国家总人口的18.7%[2],对老年群体来说,智能产品带来的不一定是更便捷的生活,而是一些新的壁垒和阻碍。新冠疫情加速了这一现象,比如,有部分老人因为没有健康码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隔离在家的老人很难学习在网上购买生活用品等。那些努力适应和学习的老人们也在过程中遇到挫折,导致更加丧失了接入数字时代的信心。
基于逐年增长的老年群体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设计客体日趋多元化,从无障碍、包容性的建筑和居家环境,到适老化的智能系统和产品等,相关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嬗变也引发了研究人员对设计伦理问题的关注。设计伦理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设计师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层面。[3]如何发挥技术变革的优势,减小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增进享有技术的平等性,是可以通过设计解决的问题。[4][5] 设计可以改变和影响人与物、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环境和事物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所引发的思考不仅是设计的问题,也是伦理的问题。这意味着设计伦理在信息化时代无法与人和社会环境脱离出来单独讨论——人与产品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信息时代设计领域的两大伦理命题。[6]


二、老龄化设计伦理中的三个视角
老龄化设计理念从关注生理变化、通过技术辅助人们的正常生活,到如今更加关注心理变化,致力于提供情感支持[7],让老年人可以有尊严地生活在数字社会中。本文主要探讨在数字时代下,基于为老年人设计“包容性”产品和服务的概念[8],从技术和个体的关系、技术和群体的关系这两个层面(图1),以三个适老化设计研究为案例,分别讨论老龄化设计伦理的三个视角和与之对应的设计要素,通过更具关怀的设计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地融入智能化社会。首先是技术适老化视角下的感知易用性:通过老年人的全景虚拟商城体验研究,讨论新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方式的适老化改进;然后是隐私与数据安全视角下的系统可信性:通过对智能居家跌倒检测摄像头的调研,探索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如何提升老年群体对智能产品系统的信任;最后是社会公平视角下的数字可达性:通过对老年人使用美颜自拍的调研,讨论设计师应该如何避免陷入刻板印象和偏见,让老年人也平等、轻松地享受技术带来的生活幸福感。[9]

数字时代的包容性:设计伦理视角下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研究

数字时代的包容性:设计伦理视角下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研究

感知易用性:感知易用性属于技术与个体的交互范畴,在独立、近身交互场景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由于老年群体反应和学习能力的下降,他们在对用户界面的感知和操作中会遭遇诸多困难。一些为了制造流量和点击率的暗设计,比如无法点击关闭的广告、无处不在的下载按钮,使不熟悉操作的老年用户的手机迅速被广告攻占。这些伦理问题集中体现在人机交互界面的诱导性设计上,它们无法让老年人顺利找到“退出”“关闭”等选项,间接强迫老年人打开对应广告和网站,导致很多老年人的手机卡顿,认为“这个手机或应用不好用”。不仅如此,这个现象还易造成流量的大量消耗,甚至个人信息被窃取、老人隐私泄漏等。这些问题使得老年人担心技术难度过高,从而丧失主动探索的意愿,对于他们建立与数字时代连接的信心和积极性是极大的打击。[10] 适老化智能产品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要为老年人提供感知易用性和使用时的安全依赖感,通过加强逻辑明确的引导式设计,协助老人找到关闭按钮。同时,避免在界面设计中出现两个或多个类似关闭的图标,给老人在视觉上造成认知障碍。[11] 清晰的界面设计和反馈有助于使老年人们建立独立完成任务的信心,提升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系统可信性:系统可信性属于技术与个体和社会群体交织的范畴,既可以存在于用户独立使用智能产品的过程中,也可以存在于家庭及社会圈层的互动中。如今,智能产品已经全方位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而智能服务的知情同意条款,应该考虑让老年人群体享受充分的获取权和理解权。[12] 年轻群体对智能服务获取的数据信息有普遍的基本认识,而老年人缺少相关背景知识和经验,往往找不到也看不懂这些条款。在智能平台上下载应用服务时,弹出的获取权限的说明设计也存在过于模糊的情况。很多时候这些服务获取了诸如手机联系人、地理位置等有泄露风险的数据信息,导致老人群体成为网络诈骗的重灾区。对智能服务的理解缺失会使得老年人们对于智能产品的信任感下降。因此,在设计授权的时候需要从伦理的角度考虑,用图文并茂的设计方式保障老人理解设计服务内容,让老年人建立对技术和系统的信赖。
数字可达性:数字可达性属于技术与社会群体的范畴,通常在技术需要与大范围用户建立社会联系的场景中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这里“达”的对象是指需要使用它的每一个人,数字可达性已经成为用户体验专业人士再也不能忽视的法律要求。[13] 在疫情或其他突发事件期间,老人使用智能产品遇到困难求助无门等情况受到广泛的关注。没有健康码不能乘车,没有网络银行不能支付购买等情况让老年人的生活变得举步维艰,这似乎违背了数字化社会带来便捷生活的初衷。从设计伦理的公平性来考虑,开发与设计产品的时候,设计师是否足够包容特殊群体,是否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便捷是重要的议题。一些城市使用了反向扫码的设计,即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们可以通过领取纸质健康码出行。同时,诸如远程免费教老龄用户使用手机等智能产品的服务“青松助手”也已上线。这些都体现了设计的人文关怀和平等性,任何群体都应享受数字化生活,不应仅仅让一部分人生活便捷,却让另一部分人生活变得困难。


三、技术适老化的视角:感知易用性
新的技术发展往往会带来伦理道德的思辨。设计伦理在伦理学的发展中应运而生,一方面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下对伦理道德的延伸,另一方面是在工程学的视角下偏向技术道德的补充。[14]设计伦理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更新,但无论如何,其都应该促使设计活动向着“真善美”的积极方向发展。[15] 从设计伦理的视角分析老人对人机交互界面的适应性,需要关注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规律。[16][17] 如何通过适老化的交互界面设计让老年人也能够充分享受到数字时代的便利,是设计师需要从伦理的角度思考的重要问题。[18]

1. 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界面与感知易用性
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of-use,简称PEOU)通常是指用户在使用某一特定系统时,认为系统能为其提供便利、减少使用操作负担及心理负担、节省时间,以及提高效率。[19] 人机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交换信息的媒介,过去几十年里,技术的发展导致人机界面不断更迭,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带来对新型人机界面的探索。例如:未来人们可以随时远程进行现场监控,提高不同场景下的交互效率。未来虚拟现实工具和增强现实工具将会变成提高生产灵活性的最突出的技术之一[20],但是这样多元化的发展对老年人的学习使用带来了挑战,提高了设计师优化老年群体感知易用性的难度。 基于此,本研究的设计案例开展了面向老年人的虚拟全景商城用户界面探索。

2. 虚拟商城的设计探索
实验中邀请了具备一定的使用手机的基础、对手机购物感兴趣的老年人,来到实验室进行在搭建的虚拟现实购物商城线上购物的体验。12 位老年人(男女各6 人)参与实验,平均年龄为58 岁,学历中专以上,在家中担任生活管家的角色,喜欢线上购物并且想要学习更多的线上购物方式,可以很好地理解实验流程。实验前老年人被告知此次购物不涉及付费操作,他们可以放心使用。实验中用户需要佩戴眼动仪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进行虚拟商城的自由探索,二是在虚拟商城中寻找一个特定品牌的商品并进入购买链接。在完成任务后,我们让用户进行了可用性量表(SUS)的填写并再次对用户进行了访谈。实验中主要通过用户体验满意度和用户对3DUI 的评价模型分别进行使用和设计上的评价:
用户满意度:大多数用户认为网上商店的界面是合适的,主要是因为其搜索功能和开放时间。可以假设:具有用户友好度高且有吸引力的用户界面的普通网上商店将赢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包括三个主要特征:方便、享受和质量控制。[21] 满意的顾客不仅会一次购买更多的东西,而且还会重复购买。便利性包括商店的导航功能,如搜索功能、网站地图或产品索引是对大型商店来说是必不可少的。[22] 然而,享受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当他们参与到购买东西的乐趣和享受的活动中时[23],他们会更加关注这个应用。
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老人表现出了对虚拟商城的兴趣,认为使用新的方式进行购物是轻松有趣的。他们喜欢探索虚拟商城与现实生活中的差异,同时使用自己在线下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对比。例如:由于场景真实度较高,在进行方向导航的时候,老年人倾向于使用虚拟场景内的实体导视系统进行自我定位,而非使用快捷键、小地图等。同时,老年人虽然可以在虚拟场景中做到自由移动,但是针对具体任务的操作逻辑还是比较匮乏。可以通过利用界面设计进行逻辑和注视引导,提升老年人的感知易用性。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多数老年人反馈移动应用无法体验到真实感,即使是带有沉浸感的场景,老年人也更倾向于“看得见并摸得着”的体验感,这也是他们获得心理安全感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设计调研的总结后,基于易用性的理论进行设计改进,新增了虚拟商城中的设计引导。(图3)

数字时代的包容性:设计伦理视角下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研究

数字时代的包容性:设计伦理视角下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研究

3D UI 的评价模型:2004 年,Bowman 等人对3DUI 进行了研究,并描述了三个评价指标,包括系统性能、任务性能和用户偏好。[24] 系统性能指标包括基准测试(如平均帧率、平均等待时间或交互时间)。而任务性能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如任务完成时间、错误率和准确性(或精确度)。用户偏好指标通常包括主观反馈,如用户体验和实用性。用户体验可使用用户体验问卷(UEQ)来衡量[25],可用性评价可使用系统可用性量表(SUS)等。[26] 同时,眼动仪为实验提供了更多可以参考的指标。根据实验的特点,从效果、效率和满意度三个方面选择评价。除了任务完成时间、任务出错率、用户主观满意度三个指标外,数据分析中选择了到第一个事件的时间、第一次进入前的注视点数量、注视点持续时间、注视点数量、访问时间、从第一个注视点到下一次点击时间六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
任务完成:从实验数据来看,与任务二相比,任务一老年人的错误率较高。分析提取了应用界面上各个按键的使用情况,发现圆角的按键在老年人群中的使用率较高,错误率较低,老年人普遍对右侧的按键有较低的错误率。但在眼动数据中,表明这部分不是老年人群体感兴趣的区域,这说明将交互式按键放在界面的右下方并不适合老年人。在虚拟商场中老年人更倾向于点击屏幕上方的位置和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广告标志的位置,因为这些位置对应了现实的导向位置,但是这种行为增加了老年人的错误率。在未来的UI 设计中,我们可以考虑在这样的位置为该年龄层用户增设一些互动。
对任务内容时间的分析结果论证,在虚拟环境中搜索产品的空间认知对搜索效率有积极影响。在实验中,具有良好空间能力的人能够更快完成指定任务。在自由探索过程中也能更快地找到指定位置,甚至在短时间内进行路径恢复。但空间感知和使用虚拟商场的错误率并没有直接关系。老年人可能更容易被虚拟商场的沉浸感和手机界面的扁平化所迷惑。同时,他们无法判断界面中的小地图等无障碍功能是否可以使用,导致他们重复操作。在实验过程中,从点击行为来看更多的老年人喜欢使用路标。
用户行为:系统可用性量表(SUS)所有两项任务的SUS 总分平均为73.13(SD=8.31)。第一项任务的平均得分是75.22(SD=6.22),第二项任务的平均得分是76.22(SD=5.21)。两者差异性不大,但是系统整体来说对老年人的可用性并不是很高。同时,从用户的实验时间来看,任务一与任务二相比时间差比较大。老年组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寻找按钮和熟悉功能[ 平均(E)=445.2,平均(y)=120.6]。老年人的互动时间远远小于商品的观察时间,这说明商品对老年人的吸引力要大于商场本身,而非探索商场的功能。
第一次注视时间可以反映出搜索AOI(Area of Interesting)的难度,注视时间越长,任务目标就越难被捕捉,搜索效率就越低。同样,第一次进入AOI 前的注视点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搜索目标的难度。进入AOI 的区域前的注视点越多,表示用户搜索目标的难度就越大目标过程越难,搜索效率就越低。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加,首次进入AOI 的注视点数量也有所提升,界面布局应考虑如何降低老年人对操作面板的发现难度和理解难度。同时我们发现老年用户的目标搜索效率更容易被页面定位和产品展示内容所吸引。由此可见,为老年人制作合理的商城地图是提高搜索效率的一种方式。

数字时代的包容性:设计伦理视角下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研究

数字时代的包容性:设计伦理视角下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研究

实验中老年人提到他们更愿意到外面去,因为在外面购物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锻炼、放松、沟通交流的方式。他们普遍提到,虚拟购物是先进技术的产物,但他们对产品本身的安全性仍有担忧。同时,老年人群普遍认为目前的虚拟购物界面不清晰,对空间本身和操作过程造成双重使用困难。此外,在实验中,老年用户提到了声音辅助工具。有一些实验也表明,声音辅助工具确实能帮助老年人获得更好的理解。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也会考虑加入更多的语音交互模式互动,以帮助老年人理解和使用各种功能。

3. 虚拟全景购物界面的适老化改造
对于老年人在虚拟场景下购物,设计师应该建立一个尽可能简单的虚拟环境结构,可以使用虚拟标志和其他视觉手段,如货架、扇形区域或房间,以提升显著性、差异性,但不要过多地填充产品。此外,通过环境来显示内容,以保持沉浸感和体验。例如将3D 产品放在虚拟购物车中,而不是使用清单,增加视觉上的景深的效果。VR 界面的路径移动需要通过点来引导人的定位和移动。许多人在执行寻路任务时说他们没有找到一个好的位置给他们的同行,动态试点设计使用这种方法来加强信息的呈现。但虚拟商场模拟的是真实环境,所以在复杂的背景下呈现动态效果也需要考虑适量的背景简化和色彩搭配问题。易用性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有助于拉近老年人和新技术之间的距离,建立他们对接入数字时代的信心。


四、隐私与数据安全的视角:系统可信性
计算机系统可信性(Dependability)是对系统所提供服务的信任度。[27] 从技术需要被监督到数据隐私安全保护,以及对多样性的包容和对社会发展可持续性,一直是各方学者关注的技术与设计伦理话题。

1. 居家养老场景下的数据隐私安全
在智慧养老政策的影响下,智能产品和服务走进老年人的家庭生活中。其中跌倒检测、紧急呼叫监控等备受关注。据统计,全球每年有大约68.4 万人死于跌倒,为全球伤亡的第二大原因。我国在过去30 年中,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跌倒概率明显提升,其中80 岁高龄老人是跌倒的高危人群。[28] 近年来,跌倒检测技术迅速发展,其依赖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在跌倒检测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准确率。但现有的解决方法却带来了新的问题,即关于用户隐私、产品功能和多方协作等其他多方面上伦理道德的争议,信任是愿意尝试的基石,本案例对智能居家场景下老年人对跌倒检测摄像头的感知与隐私态度进行了深入探索。

2. 跌倒检测摄像头的设计调研
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研了299 位来自江苏和重庆两地年龄在55 岁以上的老人,主要面向55 岁以上居家养老的老年群体,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9 岁。问卷通过对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两个城市中空巢老人、多代同堂和其他居住情况的抽样调查,以确保对摄像头有不同需求和担忧的老人能大概率被覆盖。调研问卷中采集了他们的基本人口学信息、对摄像头的期待与担忧、对它在家中摆放位置和外观设计的偏好等信息。问卷采用的是线下填写的形式,每位老人在社工的支持和帮助下填写。社工在辅助的过程中不会参与问题回答指引,以保障问卷的有效性和独立完成性。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参与调研中21.95% 的老年人曾使用过家庭内部的摄像头,并且使用者中超过半数老年人对居家摄像头表示满意。调研过程中除基本问题外,同时深入了解了他们对隐私的看法。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年龄、居住情况和身体状况会影响他们对摄像头功能选择的偏好。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均对“摄像头功能复杂”“坏了不会修理”“价格过高”和“隐私泄露”表示担忧,其中年龄相对较大的老年人对前两者的担忧更重。大部分的老年人愿意开放共享隐私信息换取生命健康的保障,也有部分老年人不愿意共享个人空间信息,坚定地希望过着自由自在不被摄像头“监视”的生活。
基于问卷得到的信息,在北京募集了20 名老人参与线下深度访谈,健康状况、居住情况与主观接受度一起构成了影响受访者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我们根据受访者对摄像头主观接受程度的描述进行了分类:积极的接受者(A),有条件的保守接受者(B),和强烈的抗拒者(C)。如图6 所示,A 类人群对于摄像头等一系列的产品有强烈的需求,内心期待此类智能看护产品可以为他们的居家养老生活带来更为安全可靠的保障,并且对新的技术及产品抱有积极的态度,愿意进行尝试,甚至已购买过各类监护类产品,比如只有录像功能的摄像头、手环等系列产品,并在持续地寻找更优的解决方案。B 类人群了解跌倒风险,并初步认可和接受跌倒检测技术为老年生活所带来的帮助,但由于生活形态、家庭状况、健康程度等客观因素和主观认知的诸多差异,他们对于摄像头的功能有着多元化的需求。C 类人群十分注重隐私保护和个人自由,对于智能家居产品获取个人信息的权限十分谨慎警惕,在尚能自理的情况下对于具有摄像头的产品强烈排斥,他们不希望用隐私来作为健康保障的交换,同时他们一般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家庭环境中安放摄像头也为他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理负担。

数字时代的包容性:设计伦理视角下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研究

数字时代的包容性:设计伦理视角下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研究


3. 隐私设计语言
这3 类人群对隐私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为了进一步了解老人们对隐私担忧的共性和个性偏好,我们邀请了6 位老人参与隐私协同设计工作坊,6 位老人中ABC 类各占2 位。工作坊中研究人员和老人们一起深入探索了摄像头带来的隐私问题担忧,以及可能的设计解决方案。大部分老年人均表示迈入一定年龄后,隐私的保护在生命面前微乎其微,愿意共享个人空间信息去换取安全保障,因此他们认为摄像头应该采用高清的画面,方便在紧急情况时更好的进行观测。在影像查看权上,有老年人认为摄像头应该智能评判,检测到危急时把画面授权给紧急联系人,也有老年人提出如果在紧急时也需要他人,如社区工作人员查看。在操作控制权方面,他们希望自己拥有摄像头的开关权限,如通过物理按钮,或手机远程控制开关,平时可以是关闭状态,但当摄像头通过异常声响等方式检测到意外发生时亦会自动开启系统进行求救。基于对老人们基本态度和隐私信息安全的担忧,研究人员与老年参与者共创设计了一款带有物理遮挡的摄像头,它的最大特点是老人可以通过手动和手机等多种方式控制摄像头。参与设计调研的老人们表示可以看到摄像头的开关状态,令他们在使用的时候对于自己的隐私安全保障上有安全感。
起初,研究人员对于隐私和隐形共同的观点是将摄像头放在不显眼的地方。但与老年人深入交流后发现他们对于隐私的理解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与空间的视觉关系,例如大部分老年人觉得摄像头的隐形表现在和家庭的装修风格一致,不会被别人直接注意到;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摄像头外观造型的认知态度上,大多数老年人表示不喜欢像一个大眼睛一样的摄像头,他们觉得好像人的眼睛一直在盯着自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他们更喜欢自动开关的摄像头,不需要时能够加上遮挡,或者缩在底座里。关键时刻可以自动唤醒,并且如果从外观上可以直观地看到摄像头有没有处于开启状态,如有物理遮盖,会令老年人心理上更自由舒适,这样有助于老人建立对智能产品的信任感和可信度。[29]


五、社会公平的视角:数字可达性
数字可达性是指任何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是一种信息无障碍。[30] 包容性设计出于社会公平性的视角,照顾到那些经历数字边缘化(Digital DesignMarginalization)的特殊群体[31][32],深刻地影响了为老年人做设计的理念,促使设计师开始从用户需求、可用性和情感体验等多层面支持老年人使用智能产品。

1. 老年人拍照美颜的设计调研
在生活中经常会有类似“老人们可能对这个东西不感兴趣”的先入为主的偏见,从而没有关注到老人们的诉求,尤其是对于追求美的需求。为此,本设计案例选取了年轻人喜欢的美颜自拍功能进行适老化设计,探索调研老年人的人像审美偏好,为其开发美颜算法,并优化了拍照界面,让老年人也体验了“拍一张好看的照片”。
拍照界面:设计师主要对现有的自拍类产品界面进行分析,包括基本流程、信息架构、主要功能页面和页面信息基本模块。通过与老年人的交流发现,老年人相对会愿意使用功能简单的产品,一般超过8 种则会有功能多余、操作困难、记忆偏差等使用问题出现。且即使功能相对较多的产品老年人也会只选择其中几个进行使用。老年人相对喜欢在单一页面上功能单一的产品,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利用他们熟悉的产品对App 加以控制会是更好的选择。老年人更加偏好美颜效果自然的产品,不需要过多的滤镜及装饰。
美颜偏好:自拍分享成为线上社交的一部分,这促进了以计算机视觉技术为主的美颜算法研发。很多美颜效果和滤镜广受欢迎,但似乎市场上很难发现专门为老人设计的美颜算法。老年人喜欢自拍吗?一些刻板印象让大家认为老人不发自拍就是不喜欢自拍。但老人也有追求美的权利和向往,这个现象中的更深层面的设计伦理问题是,社会是否对老人追逐新的技术抱有偏见,这些偏见来自于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比如老人不愿意追求新技术产品,他们只需要用简单的功能,就应该用删减版的功能和界面操作等。本案例探访了老人和专家们的看法。研究中先访问了医生和摄影师等专家,得到一些健康照片的关键评论。然后综合了老年群体的意见,总结成美颜优化的关键点,详细设计调研流程如图7 所示。

数字时代的包容性:设计伦理视角下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研究

数字时代的包容性:设计伦理视角下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研究

为了了解老人们的想法,我们在一个社区中举办了一个帮助老年人拍照的工作坊。工作坊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采集老年人的照片和得到照片的自我评价,第二个部分邀请其他的老年人给这些我们采集到的照片打分,并对他们做面对面的访谈。在第一步中选择了一个社区招募了30 位老年人免费帮助他们拍照,由专业的摄影师来引导他们。这个活动吸引到的大多数都是女性,我们最后得到了26 位女性和4 位男性参与者。这些老年人的年龄从60 岁到9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7 岁,年龄标准差是9.72。这些老年人都退休在家,他们基本都活动自如可以照看自己。

2. 拍照工具和界面的适老化设计
经过前期的用户访谈,整理出老年人操作自拍类App 的主要几个行为,发现上述行为涉及用户的注意力、记忆力与能力几个方面。所以将这三个部分作为主要的评价维度。在注意力方面主要影响老年人的影响因素包括:1. 选择性注意与分配性问题,相关内容包括页面主要内容特色、广告、提示、页面色彩、文字以及图标;2. 注意力的集中与转移,与之所对应的界面内容包括页面内容、信息呈现、信息选择页面;3. 能力方面需要考察的是依赖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思考能力)、视力、听力、操作能力以及决策能力。依赖性对应到界面相关内容即包括独立学习的可能性、求助的频率、使用/ 学习的意愿强度,思维能力上则体现在可以掌握软件的使用程度及是否愿意对软件进行推广上。具体特征如表1。
基于此,我们重新构建了拍照界面的信息排布,根据用户的常用功能、点击区域进行放置,确保功能性按键明确、清晰、简洁,进行了适老化设计的同时也做了新的用户界面。(图8)

数字时代的包容性:设计伦理视角下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研究

数字时代的包容性:设计伦理视角下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研究


3. 符合老人审美的美颜算法
经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发现老人更希望能得到自然的照片,他们普遍认为现有的美颜效果过于夸张。发现老年群体在评价人像照片时跟年轻人有区别。比如,人的精神状态和亲和程度、眼神和笑容是他们普遍关注的重点。有健康的牙齿可以得到老人的认可,这意味着身体健康。一些典型的特征,如眼睛类似于三角形会被赋予既定的评论,被认为不好相处。在跟老年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年人愿意评论照片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也反应出了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最后,我们发现老年人喜欢通过面部的一些细节判断他们的性格或者职业等社会因素。他们愿意通过观看面部的照片分析这个人是否好交流,是不是一个和善的人,这些影响他们对整个面部偏好的评价。
根据这些调研结果,我们找出老年人最关心的面部特征,即对面部皱纹做自然的处理,提亮眼神和补全微笑中露出的牙齿。并在他们喜欢风格的基础上,基于GAN (生成式对抗网络)优化了现有的美颜算法。[33] 重点调整了牙齿的补充和眼神光的添加,这使他们显得年轻和健康。美颜效果如图9 所示,这些设计符合他们审美的算法与拍照应用,提高了他们自拍分享的兴趣并建立线上的社会链接,帮助他们享受数字化的生活。研究过程中,老人们非常享受和家人朋友分享自己拍的满意的人像照片,他们表示这是前所未有的体验。
通过这个研究及对设计伦理层面的反思过程,促使我们思考设计师应该打破一些社会层面对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从平等的角度替老人们争取享受各种技术带来的便捷与乐趣。技术应该是具有普适性的,不应该将老人群体排除在外。

数字时代的包容性:设计伦理视角下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研究

数字时代的包容性:设计伦理视角下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研究



六、结论
纵观设计的发展历史,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对设计思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会涌现出更多为老龄群体设计智能产品的机会与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发展不会因为受到伦理的限制而停止,而应通过不断的思辨来保证设计伦理的时代特性[34],这也是设计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设计案例分析,探索了老龄化智能产品设计的三个视角:技术适老化下的感知易用性、隐私与数据安全的可信性,以及社会公平视角下的数字可达性。并归纳出三个相应的设计伦理要素,分别是:(1)适应老龄用户感知习惯的、包容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2)保证老人知情权的的隐私安全的设计;(3)在设计上保障老龄用户能够在技术发展的任何阶段中获益。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未来会出现更智能和懂人类情感的智能设计。[35] 尤其是对于老年群体的照护领域,助老机器人可以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社会联系需要、娱乐情感需要以及医疗健康需要;并且可以增强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压力。设计伦理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也会逐渐开始探索由人工智能提供的更具情感支持的数字化生活中的情感伦理问题。[36] 面对未来科技发展的迅速性和更加智能化的现状,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促进设计伦理的提前思考,尽早地处理人机矛盾,避免由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人机之间的伦理冲突。这些前瞻性的哲学思辨走到前沿,与技术的发展共同进步,我们期待老年人的困境会变得越来越少。


注 释:
[1] 李志宏:《新时代中国老龄政策的创新方略》[J],《老龄科学研究》,2018 年第3 期,第3—13 页。
[2]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6.html
[3] 鲁晓波:《关于设计伦理问题的一点思考》[J],《观察家》,2003 年第6期,第11 页。
[4] 吴琼:《信息时代的设计伦理》[J],《装饰》,2012 年第10 期,第32—36 页。
[5] 周帅:《智能产品的设计伦理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第3—8 页。
[6] Chan,Jeffrey K H . Design Ethics:Reflecting on the Ethical Dimensionsof Technology, Sustainability, andResponsibility in the Anthropocene[J].Design Studies, 2017, 418:420.
[7] 胡飞、张曦:《为老龄化而设计:1945 年以来涉及老年人的设计理念之生发与流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 年第6 期,第12 页。
[8] 黎昉、董华:《通用设计与包容性设计原则的发展和挑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 年第5 期,第71—78,210 页。
[9] 王茜、杰玛·威尔逊:《数字鸿沟如何影响老年人的技术使用》[J],《青年记者》,2021 年第5 期, 第99—100 页。
[10] 黄河:《基于老年人技术接受模型的智能家电产品设计方法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9。
[11] 杨建国:《大数据时代隐私保护伦理困境的形成机理及其治理》[J],《江苏社会科学》2021 年第1 期,第142—150 页。
[12] Rice, B :《数字可达性:创造包容性体验 避免诉讼》[J],UserExperience Magazine, 2019(1).
[13] John Heskett. Industrial Design[M]. New York &Toronto: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80: 206.
[14] 李砚祖:《设计之仁——对设计伦理观的思考》[J],《装饰》,2007 年第9 期,第8—10 页。
[15] 覃京燕:《人工智能对交互设计的影响研究》[J],《包装工程》,2017第20 期,第27—31 页。
[16] 白学军、于晋、覃丽珠、杨海波:《认知老化与老年产品的交互界面设计》[J],《包装工程》,2020 年第10 期,第7—12 页。
[17] 唐青:《设计伦理指导下商场导购终端界面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9。
[18] Fred D Davis. User Acceptance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Characteristics, User Perceptions,a n d B e h a v i o r a l I m p a c t s [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Studies, 1993, 38 (3) : 475-487.
[19] 董士海:《人机交互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4 年第1 期,第1—13 页。
[20] Sirrka L. Jarvenpaa and PeterA. Todd. 1996. Consumer Reactionst o E l e c t r o n i c S h o p p i n g o n t h eWorld Wide Web[J]. Int. J. Electron.Commerce 1, 2 (Dec. 1996), 59–88.
[21] L o h s e , G . L . a n d S p i l l e r ,P . E l e c t r o n i c S h o p p i n g [ J ]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8,41: 81-87.
[22] R i t u A g a r w a l a n d E l e n aKarahanna. 2000. Time Flies WhenY o u’r e H a v i n g F u n : C o g n i t i v eA b s o r p t i o n a n d B e l i e f s A b o u t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J].MIS Q. 24, 4 (Dec. 2000), 665–694.
[23] Bowman D A, Coquillart S,Froehlich B, et al. 3d User Interfaces:New 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J].I E E E C o m p u t e r G r a p h i c s a n dApplications, 2008, 28(6): 20-36.
[24] Laugwitz B, Held T, SchreppM.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User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C]//Symposium of the Austrian HCI andUsability Engineering Group. Springer,Berlin, Heidelberg, 2008: 63-76.
[25] John Brooke et al. 1996. SUS-AQuick and Dirty Usability Scale.Usability Evaluation in Industry 189,194 (1996), 4–7[C]. Proceedingso f t h e 2013 A C M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Joint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andUbiquitous Computing (UbiComp’13).ACM, New York, NY, USA, 773–776.
[26] Avizienis A, Laprie J-C, RandellB, et al. Fundamental Concept ofDependability[EB/OL]. http: //www.Cert. org/re- search/isw/isw2000/papers/56. Pdf, Feb. 2000]
[27] Kza B , Jq C , Pza B , etal. The Mortality Trends of FallsAmong the Elderly Adults in theMainland of China, 2013—2020: APopulation-Based Study Through theNational Disease Surveillance PointsSystem[J]. The Lancet RegionalHealth - Western Pacific, 19.
[28] 吴磊、李娟:《老龄服务机器人包容性设计及设计伦理研究综述》[J],《包装工程》,2021 年第8 期,第10 页。
[29] 陈子健、孙祯祥、张燕:《从网络信息无障碍的角度探讨缩小数字鸿沟》[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 年第1 期,第41—43,29 页。
[30] Sin J , Franz R L , Munteanu C, et al. Digital Design Marginalization:New Perspectives on DesigningInclusive Interfaces[C]. 2021.
[31] Newell A F. Older People asa Focus for Inclusive Design[J].Gerontechnology, 2006, 4(4): 190-199.
[32] Zhang W , Li Y , Jeung J .How to Beautify the Elderly?: A Studyon the Facial Preference of SeniorCitizens[C]. HCII Proceedings: Part III.Springer-Verlag, 2020, 19:24.
[33] 刘兵、杨舰:《关于" 智能化" 与设计的若干哲学思考》[J],《装饰》,2016 年第11 期,第4 页。
[34] [ 德] 阿诺德·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
[35] 王韫、徐迎庆:《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与设计创新》[J],《包装工程》,2021年第6 期,第1—6,36 页。
[36] 于雪、李伦:《人工智能的设计伦理探析》[J]《科学与社会》, 2020 年第6 期,第10—14 页。
大王没有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