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首页 我爱学习 论文相关 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黄华明
收起左侧

方向拓展 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黄华明

0
回复
139
查看
[ 复制链接 ]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1881

管理员

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黄华明 陈怡妮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该文以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研究内容,进一步打破学科隔阂,突破艺术设计专业局限,以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关联为出发点,针对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以期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 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互联网、人工智能、三维打印等现代技术的发展,学科融合正在不断渗透社会的文化、经济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社会对能处理各类综合性、复杂性设计问题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和扩充,呈现出跨领域、跨学科的特点。单一的艺术设计学科下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但与社会实际所需的能处理各种复杂设计问题的人才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难以满足当下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高等院校应打破艺术设计、技术、工程、经济、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隔阂,重视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跨学科知识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一、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015 年10 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2018 年8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整合多学科人才团队资源……组建交叉学科,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这表明我国高度重视跨学科融合在高等教育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突出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因此,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重中之重。

1.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跨学科设计教育整合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领域的交界处谋求新的知识和实践。充分利用跨学科的资源与知识并进行融合、整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创意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能自如应对和处理设计领域相关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从业者,从而满足社会需求,为我国现代产业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2.有助于避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形式同质化,推动实现跨学科融合创新教育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形式差异化
以往的设计教育,往往是单一地传授技术知识;而如今,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其知识构建越来越倾向于社会责任、商业平台、体系创新等方向的交叉构建模式。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可以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帮助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师打破以往单一的教学形式,转变教学理念;有助于寻求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融合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开展形式多元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促进解决高校教学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优化高校师资队伍,从而整合教师的整体资源,发挥教师的专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有助于优化艺术设计学科的内部结构,实现艺术设计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 年)》中,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的设计学学科升为一级学科,并特别注明“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这说明了艺术设计学科具有跨学科性,其不仅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性,而且具有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特性。跨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能促进艺术设计与相关专业、学科之间的合作和融合,构建起艺术设计、科学、人文、技术、工程专业或学科之间相互联系与协同合作的桥梁,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各种复杂性、综合性的设计问题,有助于消除艺术设计专业的局限性,使其逐步走向艺术设计与技术、企业、经济等相互融合的创新之路,实现艺术设计学科的多元化发展。


二、跨学科融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概念及其核心内涵
跨学科融合的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明确艺术设计、跨学科融合教育以及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概念和核心内涵,对于阐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跨学科融合的教育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艺术设计的概念,袁熙旸在《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一书中认为,艺术设计“从内涵上说就是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筹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创造性活动”①。艺术设计不仅是具备社会服务功能的学科,而且是既包含艺术设计学科自身专业的一致性(艺术与设计),又包括与其相关学科的关联性、广泛性(跨学科交叉)的一门建立在广泛的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开展跨学科融合教育,是目前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必然结果。
“跨学科”这一术语最早由心理学家伍德沃斯在1926年提出,用以指称超过一个学科范围的研究活动。伯杰定义“跨学科”是“用以形容两个或多个学科相互作用的一个形容词。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从简单的思想交流到在一个相当大的领域内组织概念、方法、流程、认识论、术语、数据以及研究和教育机构的相互融合”。
在跨学科融合教育的概念里,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人才培养的目的和价值追求看,跨学科教育尤其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跨学科教育,实质上是对其学科教育的真实反映,也是对当下艺术设计教育单一化问题的矫正。“艺术设计的跨学科教育内涵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将设计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或方法有机融合,解决传统设计学科无法深入研究的复杂问题。”事实上,跨学科融合的教育能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作用,促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自如应对复杂性、综合性的设计实践,满足多样化的设计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包括“怎么培养人才”,而且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与思想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并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教学运行方式”。还有学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界定人才培养模式,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的稳定的、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显著影响的关系样态。
综上所述,跨学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培养能融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理论或方法并解决复杂性、综合性实际问题的人才而采取的教学模式。


三、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1.重新厘定培养目标,完善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在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方案对于“怎么培养人才”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有指导作用,提供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性。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各高校根据艺术设计具有学科交叉性和跨学科性的学科特点以及实际的专业教学情况,制定合理、完善、多元化的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能自如应对各种复杂性、综合性的艺术设计问题,综合运用艺术设计、技术、工程、经济、社会学学科知识的创新型人才。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重新厘定多层次、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国内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有美术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应“重视训练学生将学术转化为社会能量的能力。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仅以某门专业结业,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误。专业疆域在不断地拓展,专业技术在不断地淘汰变化,教育不应将学生捆绑在某个狭隘的专业或技术洞穴中”②。因此,在厘定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学校必须综合考虑自身的定位、优势、特色,艺术设计专业的跨学科性以及实际的教学情况。

2.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优化跨学科融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不同层次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以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循序渐进,找到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平衡点。同时,教师应注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优化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的课程结构与知识理论体系,扩大人才的知识面,提升其知识整合能力,实现科教结合。
其一,要实现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化,应该在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同时,单独开设与艺术设计学科互相交叉、与其他相邻专业互相融合的跨学科课程。构建全面、完整的课程体系,既有利于把研究视角向人文和自然两端延伸,体现设计学的学科间性;又可以避免陷入人文和自然任何一个方向,消除囿于自身专业背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隐患。高校应构建艺术设计与技术、工程、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关联、互补互助、协同创新的课程集群,从而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和渗透,提升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二,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要注重学生个体的能力、层次、兴趣、专业等方面的差异。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跨学科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并不是培养“全才”,培养“全才”不但难以提高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反而会影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科学、完善的跨学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是让学生打好艺术设计学科中某个专业的基础,做到“人尽其才”。另外,应适当地设置不同学科的专业课程,让学生形成全局思维和设计思维,全面、综合地看待问题,从不同学科专业的思维、角度,利用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理论、技术分析和解决复杂性、多层次的设计问题。

3.突破艺术设计专业局限,创新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形式
近年来,由于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增长,各类型高校均设置了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但部分高校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的创新不够,对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度不够,延续以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进行教学改革,这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各高校应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建设状况和实际教学情况,改革、创新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形式。
首先,创新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形式的关键在于教师。以往的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而创新的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不同学科的思维、适当的方法,分析并解决各种设计问题。教师应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创新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推动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优化与反思,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配合多元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的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意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另外,课堂教学只是创新专业教学的一部分,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多运用研讨会、科研、实践、校内外实习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其次,创新教学方式需要加强跨学科融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建设校企研协同合作创新实践平台,可以进一步优化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促进各类型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艺术设计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知识资源、科研机构人才资源和企业技术资源优势,促进专业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针对社会需求,高校应该注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项目,推进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企业、科研机构协作创新教学,从而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建立由高校教师、科研机构专家、企业设计师、学生共同组成的跨学科科研团队与跨学科科研工作室,以教师和专家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学习研究的方式,在跨学科融合的科研项目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设计思维能力,促进跨学科融合创新教学的发展。

4.加强师资建设,优化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结构
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教育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在跨学科融合的教育中,需要打破专业和学科之间的界限,把相邻专业和学科中交叉关联的知识、结构、思维、技术等有机融入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从而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优化直接关系到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加强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应优化师资结构,改革教师选拔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教育单位人员互聘,推进高校专家、企业人员多向交流,强化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引领作用;打破艺术设计与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限制,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专家小组、创新团队,合理、科学地在全校不同学院选配跨学科师资,与学院内部相邻专业的教师或与其他学院的跨学科教师协同合作等,增强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定期选派教师前往各企业、研究院所、国内外高校参与交流、培训及深造,从而整合教师资源,不断完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设计思维,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改进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高校应该优化教师成长发展的管理制度,完善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发挥教师的专长,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跨学科研究的学术环境。

5.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的、动态可调的评价标准
评价考核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人才能真正掌握艺术设计专业能力。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要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不能仅以某一次艺术设计课程结课作业的分数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往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往往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的、动态可调的评价标准,要注重评价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运用程度和对问题的解决情况;要注重坚持多维度评价,邀请跨学科的教师、专家、企业人员等主体参与互动评价,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根据艺术展示、项目作业和成果汇报展等进行综合评价与考核,将各类实践活动及项目、学科创新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纳入学生的成绩评价体系。通过多方的评价、反馈,学生能够运用跨学科融合的思维、知识与理论,解决设计类实践、管理、教育等问题,提高团队意识,加强互动交流,这样有助于提升跨学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结语
艺术设计学科具有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关联的跨学科性特点,在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中,以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符合艺术设计活动的特征,并顺应了当前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与以往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跨学科融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以优化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突破艺术设计专业局限、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体系为主,在培养人才充分掌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能力的同时,通过不同学科角度、思维、技术等的交叉和关联学习,培养人才形成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现实社会中多层次、复杂性和综合性的设计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跨学科、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的目的,推动各类型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基金项目:广东工业大学2019 年度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广工大教字〔2019〕8 号)。


注释:
①袁熙旸.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1.
②曹意强.艺术与人文.新美术,2018(3).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2]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808/t20180823_345987.html?from=timeline.
[3]王雪莹,张勃.跨学科视野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整合创新研究.艺术百家,2017(2).
[4]祝帅.论设计研究的“学科间性”.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1).
[5]汤箬梅.创新设计教育:艺术设计高等教育跨学科发展趋势.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5).
[6]郑石明.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及其启示.教育研究,2019(5).
[7]陆启威.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教学与管理,2016(32).
[8]别敦荣.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10]杜燕锋,于小艳.大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高教探索,2019(8).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大王没有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