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设计的历史及其现状——兼谈当代设计教育
The History and Status Quo of World Design ─with Contemporary Design Education
王受之 Wang Shouzhi
一、二十世纪的世界设计
自1871 年普法战争结束至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有四十余年的和平,人民生活在浪漫与幻想之中,那时的设计或多或少的都带有怀旧的色彩,比如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它们力图阻止工业化的出现。一战,让人们产生恐惧,忧患意识取代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形成了一个特殊观点:如果机械失控会屠杀人类自身。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大规模的工业化产生的消极结果做出判断。当时的欧洲正处在一个很不安定的状况下,社会民主思想开始逐渐移入一批清醒的设计师的脑中,他们努力从建筑设计着手改良社会,提出“设计是为大众”的观点,这些人变成了现代设计的核心。德国的设计立场就是受社会工程和社会工作立场影响的,它强调设计怎样为德意志民族创造更好的条件。包豪斯(Bauhaus)的第一任校长、著名的建筑师沃尔特· 格罗佩斯(WaiterGropius)曾说:“我的设计要让德国公民的每个家庭都能享受6 个小时的日照。”由此可见,他们进行的是“社会工程活动”,即对社会进行工程化的改革。“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现代设计形式不是对形式考虑的结果,而是解决问题、满足大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形式的结果,它产生的原因是社会民主思想,目的则是创造廉价的、可以批量生产的产品。
二战后,为了追寻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义,德国建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HochschuleGestaltungat Ulm),重申“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主张。这所学院最大的贡献是系统设计和设计院校同企业挂钩。可以说,从德国开始现代设计以来,第一次有可能把理想的功能主义完全在工业生产上体现出来。乌尔姆的教育体系对二战后的设计教育起了引导作用,创造了模式,奠定了基础。
因为德国设计师更多考虑的是设计和人的物理关系(如尺寸、模数的合理性等),所以德国的设计是冷静的、高度理性的,甚至是不尽人情的,以致有时缺乏对设计和人的心理关系的考虑。北欧的现代设计却十分注意这一关系,它的地理位置是决定因素。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所处的纬度偏高,冬天的日照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人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室内活动,使得人和室内陈设的关系极为密切,这就要求设计必须注意人的心理感受。建筑大师阿尔瓦· 阿尔托(Alvar Aalto)等人提出要走德国人的理性主义道路,而不用德国人的简单的几何外形。他们的设计采用某些有机形态(如弯曲线)和原始材料(如木材),被称为“有机功能主义”。南欧的设计,意大利最为突出。意大利人把设计当作一种文化来看待,不单纯把它看为赚钱的工具,于是小批量和高品位成了意大利设计的优势,这体现在那些别具一格的家具、汽车、鞋等设计上。
美国的设计体系与欧洲设计体系是泾渭分明的。欧洲的设计先由理念切人,然后有明确的设计目标。美国则是做完设计之后才加以总结,与欧洲弥漫着社会民主气息的设计完全不同。美国的设计起源于商业,加之没有社会意识形态为依据,曾经一度跟着市场走。美国虽然缺乏社会思辨,却是非常注重实用并且十分强大的经济动物,它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兼收并蓄,容纳各种积极因素,令自己的设计很快就取得了领先的地位。1933 年,包豪斯关闭之后,包括格罗佩斯、汉斯· 迈耶(Hannes Meyers)、米斯· 凡· 德洛(Mies Van der Rohe)在内的500 多人移居美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的到来使以往没有理论基础的美国设计有了主心骨——设计的伦理、思想意识、教学体系。这些都为美国设计的飞跃埋下了伏笔。在中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环境中,包豪斯主张的为大众设计的观念被湮没了。但美国提供的广袤土地和强大的经济支持再次燃起了建筑师们的热情,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国际主义风格诞生了。它是美国的商潮同德国的理念结合的产物。这种风格逐渐波及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影响。
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电器便成了它的重要经济来源,此时,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以致日本设计受到政府的关注。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 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日本的电器产品引导世界潮流、横扫世界市场的态势。
二、世界设计的现状
时间推至90 年代,设计又面临新的形势。在此之前,各行业的界限相对比较清晰,分工明确。进入90 年代后,各行业之间的界限产生模糊。这个现象所受到的最大刺激是设计师遇到问题不能按照产品的类别进行硬性分割。在设计时,他们必须注意设计对象与其它产品之间的关系,必须要跨出设计对象的设计范围来考虑问题。如设计杯子,不是单纯以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或以优美的造型为标准,而要考虑它在什么场合使用,要让杯子能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随着设计师考虑的设计范围日趋增大,出现了以品种分类的边缘的模糊化问题,各类学科也有了互相兼容的现象,即学科的交叉化。这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趋势。
对设计而言,另一个强力冲击来自电脑。由于最早的设计院校大多是以美术学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设计教育是从美术教育中衍生出来的,从而使设计教育主要以技法训练为中心。学生们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技法上,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可非议的,因为那时的设计图纸只能用手工的方式进行表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70 年代,甚至更晚一些。80 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给设计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冲击。原先用画笔描绘或用其他特殊技法完成的效果图,现在只需用一台硬件配置很好的电脑和AutoCad、Photoshop,3DStudio 等优秀制图软件相配合,便可使制图所花费的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并且图样美观准确。电脑使往常占用教学4/5 课时的技法训练锐减至少于1/10,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考虑设计的细节问题,这对设计及其教育体系是革命性的冲击。
学科交叉化和电脑的冲击对当今的设计是积极因素,它们将促进设计在新的时代面前更快地向好的一面发展。当然,现代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国际主义带来的刻板面貌。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且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但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追求共性。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产品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牢牢地占有一席之地。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在这方面,日本人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他们把套在木桶外面的箍夸张加大,让它既是功能构件又是装饰构件,称之为“装饰性的使用结构部件”。北欧的木制、藤制家具形制虽然现代性很强,却另有极重的民族味。可见,它们是把民族的精神内涵同设计相融合,而不是把民族符号强加到设计中去。如今,怎样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设计师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
其次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设计造成的负面影响。后现代主义由建筑设计产生,从罗伯特· 温图利(Robert Venturi)设计了“温图利住宅”起,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采用一些古典主义的历史符号并加以破坏,然后重新组合,企图改变现代主义刻板的面目。查尔斯· 詹克斯的话或许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他说:“后现代主义就是现代主义加一点什么别的(装饰因素)。”后现代主义造成负面影响的根源在于它的调侃态度。事实上,它是采用调侃的方式使用古典符号,调侃适度才能达到很好效果,但是过多调侃便伤害了许多受过高等教育、对古典主义有深入了解的中产阶级,而他们偏偏是最大的买主。此外,因为许多人不明白后现代主义的真正含义,使得“后现代主义”变成了低能的设计师的遁辞,凡是他讲不通的都冠以“后现代主义”的大帽子。看着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一部分不伦不类的建筑,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后现代主义的设计虽然流行时间不长,但对严肃的现代设计的负面冲击却是难以估量的。
三、当今的设计教育
设计教育和其它学科的教育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以前,许多国家都希望有个统一的教育体系,但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状况不尽相同,有的差别很大,于是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就各有侧重,造成设计教育体系非统一化的趋势。如今,大家已然取得了共识:多元化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设计教育只能因地制宜,因国情设立,因市场需求而发展,并且随时都处在一种为应付变化的市场、社会需求而改变的状况之中。
作为一个学科,设计教育除了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外,也具有比较统一的结构,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总结出现代设计教育的体系来。在其众多分支中,建筑设计的发展比较稳定,然而出现重大体系革命的也往往是建筑设计,它在现代设计中起着龙头的作用。建筑,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出现了现代城市。另外,它也派生出一系列所要设计的事物:没有现代建筑就不会出现高速公路,没有高速公路就不会出现汽车工业的发达,更不会出现交通标志和停车场等一大串需要设计来解决的问题,接踵而来的还有一切现代生活需求——工业产品,服装、室内设计等等。凡此种种,都说明建筑在整个设计中的重要位置。现代设计是以建筑为突破口开始发展的,设计教育也应该以建筑教育为切入点。设立建筑系或与之相关的专业是优秀设计院校的必备条件,即便没有设系的可能,也应开设建筑课程,令学生有学习的机会。
在设计教育中,各国的设计院校都开设了理论课。就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学生而言,修完136 学分才可毕业,其中理论课占45 学分,可见国外对设计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理论课的设置不仅为把设计观念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达到设计教育最高目标——培养有思想文化境界、懂得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高素质设计人才。什么是高素质呢?第一是具有社会责任感。设计人员是社会工作者,他的设计首要考虑的不是钱,不是自我,而是社会。这点体现在设计既要安全、美观,又要对生态环境负责,不能对人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污染上。以往,社会责任感在设计中常常被忽略,个别的设计让人感觉毫无责任感,如国内有的垃圾桶被设计为大熊猫的形状,张着大嘴等人把垃圾塞进去,外国人见到很奇怪,为什么中国人如此对待本国的国宝?设计教育就是要使设计人员明确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让他们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设计活动为社会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为所服务的对象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第二,设计人员要有非常明晰的经济头脑,对设计的发展方向有大致的判断。宏观来讲,应该对国内的经济形势有所了解,对世界的经济局势也要留意观察;微观而言,对设计的物品的成本价格、销售前景要清楚掌握。设计发展是经济发达后的产物,埋头于设计而不熟悉经济发展状况,肯定不会有前途的。所以,开设市场学等经济课程是特别有必要的。第三,设计人员自始至终应该明确知道:设计是一种手段,美观处于次要位置,占首要位置的是实用。由美术专业派生的设计教学往往注重形式的美观,而实际上,众多消费者的消费重点是着眼于产品功能的优劣。捷达轿车在美国市场的失败便是典型例子:捷达在美国被称为“柠檬车”(柠檬,酸涩,食后令人有苦难言),它的外形虽由曾设计过“法拉利”的意大利名家设计,但因内部结构设计不良,没有形成市场,最终斥巨资在美国修建的工厂被迫关闭。如何能让功能和美观融洽相处,令消费者满意成了对设计人员的重大考验。第四,能与他人合作是设计人员的必备能力,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科学门类将会越分越细,一个人无法掌握过多门类的知识,所以只能依靠不同专业的人员互相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设计人员亦然,有了良好的合作能力才令优质的设计有了前提、保障。第五,了解消费心理对设计人员十分重要。对消费者而言,最大的满足和最少的支出是最能吸引他们的,这也就是设计的定位。倘若设计人员对此一无所知,设计便失去方向,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效益。
由于经济在飞速发展,市场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设计教育也必须跟上社会形势的发展。以美国西部为例,与电脑相关的工业都在西海岸,旧金山附近的长120 公里、宽10 公里的狭长地带——“硅谷”,有英特尔(Intel)、康柏(Compaq)、苹果(Apple)等众多大公司在内的7000 多家公司,年生产总值高达4800 亿美元。此外,洛杉矶等城市的娱乐工业中,包括派拉蒙、米高梅、20 世纪福克斯等30 家电影公司,还有世嘉、任天堂、索尼等游戏公司,年总产值也达1000 亿美元。这个庞大的市场刺激了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促使设计教育必须改革。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首当其冲,他们针对美国每年缺少6000 名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多媒体教育的大学生的情况,教育重心开始移向多媒体设计,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设立了新的专业——多媒体专业(由原界面专业派生)、数码电影特技专业、数码游戏设计专业(由原插图系派生),这是设计教育质的改革。新专业的出现,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推动设计教育自身发展。长远来看,设计教育只有跟上经济迈进的步伐,才能踏人良性的轨道,稳步向前。
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起步很晚,但发展很快,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问题应当予以解决。有人认为设计实践可以代替设计高等教育,这等于取代了设计的高等教育的严肃性和系统性。设计实践常常不能自觉提高设计水平。高等设计院校要以高人一等的教学质量、设计理念、教学设备对学生加以培养,训练,使他们通过实践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设计层次,从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应该体现出高人一等的文化修养。设计教育应与市场相适应,学生用从学校所得来的知识很快能够接受市场的挑战才是设计教育真正的成功。现在,国内的设计教育与市场出现脱节的情况,这种现象的产生恐怕与排课方式有关。国内院校排课的方式是按现有教师来安排具体课程,并非按照逻辑、结构的需求安排。如此,忽略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实在令人担忧。加强理论课、选修课、理工科课程的教育,重视交叉学科和电脑的教育,是我国设计教育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随着经济改革的迅速深入,国内将会需要大批的设计人才。根据这种情况,高等设计院校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提高教育质量,来担负起市场对设计人才的庞大需求的培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