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研究
RESEARCH ON DESIGN-ASSISTED RURAL REVITALIZATION MODEL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叶德辉 郭富菊
摘要: 通过设计的手段介入乡村振兴,为欠发达地区或村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达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通过6W2H法分析研究了现有模式的共通之处及不同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更加完善合理的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得到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创新模式。该模式可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并为之后的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设计赋能 模式创新 脱贫攻坚 持续造血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5-0100-04
Abstract:Through the means of design,rural revitalization is involved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underdeveloped areas or villages,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beautiful villages.Through the 6W2H method,we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th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existing models,and on this basis,we concluded a more perfect and reasonable design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Innovative model of getting design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The model can add to the caus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ubsequent design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Keywords:Rural r evitalization D esign empowerment M odel innovation Poverty eradication Sustainable blood generation
引言
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提倡以设计发扬人文生态、用设计的力量推动产业发展、形成以设计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系统。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就是把设计纳入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中,通过设计创新发展方式,利用设计的美学、创新、情感等力量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设计师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创造性重组,从而激发该产业的内生动力[1],建设美丽乡村,推动经济发展。另外,通过与现代新兴科技的结合,建立起新的产业系统及乡村振兴模式,激发民众的脱贫积极性,实现经济创收。设计作为一种智慧型的生产力,是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的可靠抓手[2]。设计将会作为强有力的催化剂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贡献设计的力量。
一、设计助力乡村振兴产生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大力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我国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重中之重。乡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与城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同时,乡村建设也是现代化发展中的重难点,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与之相伴而生的是一系列人口流失、发展滞后的问题。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解决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重要意义[3]。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社会各界都予以高度关注,其中设计领域的设计师们也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探索设计助力乡村振兴之路。在政府、行业协会和各种社会组织的一系列支持下,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国家农业部发布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与此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8年发布的设计扶贫十大模式及十大措施也对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在此十大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更多设计实践的可能性,推动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开展。
(二)现有的发展方式
国内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强调共同创造,比如季铁、唐啸、罗皓天提出采用参与式设计方式进行设计赋能,强调设计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设计师和村民的“共同创造”;中国台湾手工业研究所的所长翁徐得也提出了全体居民参与等方式的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化模式;第二是强调设计为产业提供可持续支持,如湖南大学何人可、季铁等结合侗族、瑶族社会创新系列项目,同济大学娄永琪教授开展的“设计丰收”项 目,都利用设计手段为特色优势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创新提供设计支持[4]。
国外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有三个视角:第一是从设计伦理角度,英国“实际行动”组织分别为非洲、亚洲和南美一些贫困地区设计发电、饮水和工艺方面的设计和培训;第二是设计服务角度,设计为社区再造和发展提供帮助,典型的是上世纪 60 以来日本开战的造町运动,强调“一村一品”,大力支持手工艺,发展地区文化,活动延伸到中国台湾地区;第三是设计系统角度,设计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如著名设计师伊文·布洛森基于在东南亚地域特色的方式工艺调查,形成了满足生态、经济、社会三方可持续的设计架构。
随着设计的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地区探索社会创新设计与可持续设计实践做出不懈努力,并在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积累大量的实践案例。如图1所示,社会创新实践活动通过设计的力量为欠发达村庄提供设计服务,并导向可持续社区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形成,为设计学科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尤其随着脱贫攻坚任务进入攻坚期,贫困的概念已经从单纯的经济贫苦扩展至“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等不同维度的概念[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扶贫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依然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只有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全部消除,才能在深层次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研究
三、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的发展现状
2020年国家农业部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布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这十大模式的提出是基于经济学、社会学及农业学而提出的,对于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的研究缺乏参考价值,从设计介入的角度来讲,设计扶贫的十大模式更具有借鉴意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最终产出的结果都是为贫困地区及贫困人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加经济收入。如表1所示,将以下十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内在联系及差异不同。
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研究
(一)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号召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如今我国的乡村振兴事业取得了巨大成果。说明我们已经探索出了很多适合中国自己的乡村发展模式,以上所述的十种设计介入模式几乎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的设计实践,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无法为贫困地区提供准确的指引方案。
一是不同模式之间会有重复。几种不同的模式所涵盖的内容、参与方、适用对象等参考值有所重复,或是关联性密切,分类的标准和界限不明确,容易引起混淆和歧义。上述十种模式中的田园社区建设、区域品牌创建和特色产业培育,都是基于区域内某一特色产业,进而拓展产业中的生态景观、教育科普、创意文化等方面,对其进行产业性复合,打造一个全方位一体化的综合体,从而达到扩大影响力,提高销量的目的。这三种模式虽然各有侧重,但从整体来看,是从属于同一发展路径的,在大类上可归为一类。
二是范围划分的问题。首先,范围的划分是极为重要的,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在上述十种模式中,人才培训赋能和非遗活化再造都是基于传统产业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非遗只是作为众多传统产业、传统手工艺中的一个部分,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囊括在人才培训的范围当中。其次,在众多的设计实践中,有些案例是极为少数的,市场的反馈还有待考量,因此诸如此类的个例是不适合单独作为一种模式的。
三是设计力量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按作用大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设计为主导,上述十种模式中,田园社区建设、区域品牌创建和特色产业培育等都有具体的设计实践参与其中,涵盖了设计领域的许多方面,借助设计师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性整合。其二是设计为辅助,上述十种模式中,科技赋能以及低端产业提升的实现主要依托于科技支撑来提升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尽管在乡村振兴事业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设计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所贡献的力量微乎其微,因此将其归于十大模式之中是不太合理的。
四、案例分析
运用6W2H分析法对收集到的35个案例进行分析对比。6W2H分析法也叫八何分析法,是一个以价值为导向的标准化思维流程。结合6W2H分析法的八个维度,对收集到的35个案例进行分析,以其中9个典型案例为例,挖掘每个案例的具体展开过程、更深层次的运作模式以及利益共同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6W2H分析法的分析结果为依据,对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模式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如表2。
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研究
五、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
结合现有模式及35个案例分析,根据其适用对象、运营模式以及利益相关者等条件因素,可以将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分为以下3种模式。
(一)“设计服务+共同创造”模式“
设计服务+共同创造”模式即以原本的建筑、特定区域为基础,在保留传统文化和时代记忆的前提下,结合当代审美和人民需求,运用设计的专业知识对整体或部分进行改造或重建。“设计服务+共同创造”模式,根据当地的特色,以内生动力增强传统村落以及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的主动性。以政府、公司企业和当地民众三方为主要的利益相关主体,政府部门提供制度保障,企业及公司团体投入设计力量,再辅以当地居民的共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建筑主体的特殊人文性,更加需要民众的有效参与,再经过设计转化。这样一来,合理的收益分配能更好激励在地居民参与产业活动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其中主要有两种类型可供参考:①房屋改造。在老旧房屋的基础上运用美学知识结合当地特色进行改造翻新,以主题设计居多,吸引外来游客,增加经济收入。②社区改造。针对一片区域,往往是过去生活的中心地带,民众聚集的娱乐场所,保留有鲜明的传统特色。在改造之后重新成为当地的情感聚集地和情感枢纽,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地区宜居度与舒适度,推动当地人文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缮居设计为例,与传统改造活动相比,不同的是其始终秉承“设计为人民”的理念,由专业团队甄选出困难家庭并对其进行公益修缮,针对每户家庭存在的不同问题,定制个性化修缮方案。通过设计手段的介入,与相关部门、社会公益团体以及在地居民共同协作,力求改善贫困家庭生活状况,形成情感纽带,增加凝聚力。
这一模式适用于建筑使用率低下,有资源浪费现象的贫困地区。由于建筑群体的特殊人文性,“设计服务+共同创造”模式更多的把民众的意愿放在第一位,设计师提供设计方案,服务于他们的情感输出,由设计师和当地民众“共同创造”,打造独一无二的空间,如图2。
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研究
(二)“设计系统+专业人才”模式
“设计系统+专业人才”模式主要是以设计的系统思维为主导,借助专业人才的技术赋能,在现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整合。由于传统村落缺乏商业模式及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地区资源零散,不成体系,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下逐渐失去优势。针对上述情况以“系统搭建+整合资源”为主线,实现文化传承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联结,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感,并以此推进经济发展,为贫困地区持续“造血”。以企业和公益性社会团体为主导,借助设计的专业知识及专业人才进行设计统筹,包括系统框架设计、平台搭建、统筹资源,技术操作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光要进行设计实践,同时要兼顾对当地民众的培训工作,向他们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链。主要类型有:①“互联网+”系列,借助新兴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突破距离、地域限制,以村落为中心,统筹各方资源,形成一个资源循环网络。②生态一体化建设,综合自然体验、优秀文化、民俗风情等教育资源,设计更多新颖有趣的产品与模式,为欠发达地区创造更多样的发展机会。③人才培养,借助设计的系统化思维,从源头入手,为后续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中坚人才力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以“腾讯为村”为例,它是一个开放的公共资源平台,作为桥梁连接资源方和贫困村落,为贫困村落对接所需资源。大到企业公司,小到团体个人,都可以作为资源方把自己最核心的能力对接给需要的乡村,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村”整个系统平台的搭建由软件设计师负责完成,包括网页设计、程序设计等,而申请成为“为村”的村庄只需要提交申请通过审核之后,便可以享受平台带来的资源,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这一模式适用于缺乏统一规划,资源稀缺,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设计系统思维介入社会创新,运用设计的系统思维重新统筹规划,并提供技术指导。原有的条件已无法支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需要设计介入的大换血,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专业人才的引领,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撑,更多的侧重于设计的主动性,如图3。
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研究
(三)“设计扶持+特色产业”模式
“设计扶持+特色产业”模式即在当地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从设计的角度探索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点带面扩展出全方位的特色文旅品牌内容。以企业和设计公司为主导,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基于当地的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在其基础上提取文化因子,将符号进行视觉化、形象化表达,通过符号的形式将文化的内涵传达出去。创建专属品牌,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本土设计包括提取文化元素、设计转化、载体应用三个阶段,并完成一系列设计服务实践,包括产品设计和视觉设计等方面。主要类型有:①外观设计:为当地特色农产品、特色产业重新规划包装,提高销量。②区域品牌构建:创立品牌形象,突出特点,注入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区域综合体。
以“楚天香谷”为例,“楚天香谷”的前身是一个经营困局下的传统玫瑰种植园。通过系统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对芳香产业中的生态、文化及教育等领域进行产业性复合,形成了“三产融合”的品牌架构。“楚天香谷”在区域品牌构建这一点上为乡村振兴事业做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将一个传统的玫瑰种植园摇身一变成了田园综合体品牌。因此,在进行改造规划时,不能将目光局限于当前区块链上,而是要整合周边资源,形成一条产业复合链,这样一来,不同产业之间既可以相互带动,又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事实证明,只有将“输血”转化为“造血”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一模式适用于,自身有特色产业的贫困地区,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发展滞后,迫切需要转型创新来提升产业发展。设计师利用专业知识提供设计扶持,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做设计,既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盲目革新,更多的是优化升级,如图4。
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研究
六、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得出,设计助力乡村振兴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缺乏正确认识。对设计赋能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设计赋能不单是具体的设计实践,也包含设计系统的指导方法。将“输血”转化为“造血”,帮助他们掌握相关技能,才是勤劳致富的关键。二是缺乏整体规划。没有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发展规划,盲目发展,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导致最后收效甚微,门庭冷落。不仅如此,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居民的脱贫热情,导致“狼来了”效应。三是缺乏市场分析。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是贫困地区及落后村寨,研究贫困村落的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设计赋能深入开展的关键问题。
七、发展对策
针对以上设计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三点发展对策:一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设计助力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到村里做设计,而是借助设计师的专业洞察力,在系统思维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对现有资源进行重组,从而激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6]。二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把握不同地区及产业之间的特色和差异性,有针对性的提供个性化帮扶服务。建立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互通,扩大乡村振兴的受益范围。同时,进行区域比较,保证独特性和创新性。三是创新务实,不断探索。探索多样化建设路径。第一,校企联合,扩充设计队伍。鼓励越来越多的设计力量加入,共同建设美丽乡村。第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先扶智再扶贫。第三,打造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设计实践方向,不断革新自我,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设计方案。
结语
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域特色,为设计介入乡村振兴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深厚的基础。设计介入乡村振兴实现了农业、种植业及旅游业等多个产业的交叉融合,大力推进了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既可以帮助贫困地区人民创收,又可以提升当地居民对本土资源文化的认同感,接受设计带来的美的熏陶。另一方面,在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推动下,可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从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效果来看,设计扶贫的关键任务是解决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激发各地区“造血”能力,在这方面设计大有可为,对我国的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贡献意义。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19XMZ087)
参考文献
[1]王庆斌.“设计扶贫”是典型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王庆斌谈设计与扶贫[J].设计,2020,33(18):65-69.
[2]刘宁,付雨桐.精准扶贫理论在设计扶贫项目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设计扶贫(乡村振兴)的优秀模式和典型经验研究[J].设计,2021,34(12):106-108.
[3]李倩.乡村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基于设计视角的创新思考[J].文化遗产,2021(04):144-151.
[4]杨熊炎,叶德辉.面向湘黔桂三省坡侗族聚居区的设计扶贫发展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10):251-259.
[5]韩超.为贫困民众而设计——当代中国“设计扶贫”初探[J].艺术评论,2015(12):89-93.
[6]马牧群.设计是扶贫攻坚系统工程的“协调人”——马牧群谈设计与扶贫[J].设计,2020,33(18):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