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首页 我爱学习 论文相关 人性化理念在设计教育中的应用-张睿
收起左侧

方向拓展 人性化理念在设计教育中的应用-张睿

0
回复
176
查看
[ 复制链接 ]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1881

管理员

人性化理念在设计教育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IZATION ON DESIGN EDUCATION

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张 睿

摘 要: 本文从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历史发展入手,分析了中国当代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设计教育人性化改革的必要性;并阐明设计教育人性化特点,以期人性化理念能够在设计教育中得以科学应用,使设计人才的培养更加科学合理,毕业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关 键 词:人性化 设计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11-0165-02


一倡导设计教育人性化的诱因

1 中国设计教育溯源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初具规模,当时国内的设计专业人士屈指可数,他们在学校的教学工作除了艺术与设计史论知识的普及,更多的是大声疾呼设计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重要意义,呼吁美术院校的基础美术教育应该朝向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设计教育转化。
中国最早接受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的艺术家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郑可教授,他在1977年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金币设计人员,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到80年代,全国参与打造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仅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三所高校,虽然专业老师人数不多,但依然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创了一系列极具革命性和建设性的设计课程。例如,在广州美术学院,尹定邦教授建设了平面与色彩构成课程体系,王受之教授主导的世界现代设计史论课程则较为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再如,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辛华泉教授建构了立体构成课程,柳冠中教授则将在德国包豪斯学习到的先进教学经验带回国,开设了工业设计课程体系。这些设计教育领域中的领军人物使“设计”这一新兴专业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占据了教育界的一席之地,此后虽遭遇些许困难和阻碍,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成功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基础美术教育向设计教育转型的前进步伐,完善了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

2 中国当代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得快,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就大。当下,国内各高校都意识到设计行为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很多专业美术院校也逐渐将设计专业改设为自己的主要发展专业,而原为主力军的绘画及造型专业则成为“配角”。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设计专业不仅限于专业美术院校开设,很多综合类大学,甚至音乐、影视、医学等专业院校也相继开设设计专业课程。诚然,这种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设计专业地位的提升,但在人才层出不穷的当今中国教育大背景下,大多数高校似乎背离了设计教育的初衷,而误入了“增设设计专业只为获取高利润,增加学院收入”的歧途。
中国高等院校的盲目扩招与设计教育产业化改革致使高等教育的产出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错位,中国现代设计教育还未成熟就在改革的浪潮中陷入了急功近利的怪圈,而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体系也显得支离破碎,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学体系方面都出现严重的问题。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集中在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所谓通用设计的范围内,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设计专业毕业生拥挤在广告、包装、室内设计等以装饰为主的服务行业中,模仿抄袭的设计作品比比皆是,更有许多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高,无法胜任设计工作,而只得改行从事其他工作。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对中国设计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3 中国当代设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自原始人懂得通过造物来满足自己的生存愿望之时,中国的设计行为已经诞生,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将文化与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民族之一,也是最早将设计植根在深厚的文化内涵中的国家之一。这种设计文化可追溯至汉字出现之前的原始陶器和工具设计,又从汉字产生后一直延绵到现在,对世界设计,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的历史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文化特征是设计的必然属性。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区别在于,设计师通过设计来改造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创造和引领生活时尚;而艺术家则是用自由的艺术形式去表达他们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看法。艺术家不需要获得社会或大众的理解,但设计师必须面对社会现实,他们设计的产品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满足消费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因此,社会的发展要求设计师不断创新,设计的作品富有创造力,站在时代前沿引领消费大众。
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变化的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各种类型的资源消耗比我们现象中更快。面对这些现实,高等设计教育的目的不应是帮助学生做好准备去适应这些变化,而应是与创新性的企业合作,不以盈利为目的,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多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僵硬的制度只会阻碍进步,而不求变、只求稳;不相信探索、只会按条文规定办事的行政则会扼杀设计教育的生动性和未来的良性发展。


二设计教育人性化的特征
面对中国当代设计教育的诸多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笔者倡导设计教育人性化理念,其目的就在于探寻如何使设计教育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服务社会,追求设计教育更为合理化的发展。
“人性化”概念本身内涵的丰富性有其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已经随着时代发展而全面渗透如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界则体现为真正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使教育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论及设计教育,应主要从课程体系建设、设计理论教学、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素养的培养等几个方面来将“人性化”的概念切实贯穿在设计教育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

1 以人格完善为基础目标
作为艺术教育的分支体系,设计教育应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基础目标,即注重学生观察、思考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生不是动物或是拼装的机器,而是有感情的完整的人。设计教育的基础目标应是寻求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使学生不因人格的缺失而阻碍其设计能力的形成, 尤其是设计基础层面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不是单纯的设计能力的全面性, 而是促成每一个设计专业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整体性的发展。

2 以个性培育为主要导向
所谓“个性培育”即指因材施教,为不同个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为每个学生构建符合自身知识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习策略与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对个体实行“因材施教”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协作互助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可根据学生设计能力的不同施行小组教学,提出设计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无对错之分,在相互学习和讨论中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实际上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后作为设计师与客户无障碍沟通打下基础。个性培育在设计教学的形式上遵循学生个性化需求,同等设计能力的学生应具备一套符合自己个性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方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合作、学习、交流、互助来实现社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3 以开放教学为基本原则
学科的综合性、多元性和交叉性决定了设计专业的开放性特点,因此,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呈开放性状态。学校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更是在具有优先创意的引领者带领之下的一个有智慧的群体相互之间学习、鼓励、碰撞的空间。
在发达国家,设计专业本科教学方式主要是由老师将具体的设计项目带入工作室,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教师与学生在工作室内进行案例教学、探索性教学等,气氛活跃。如今,设计最重要的意义已经不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更多的是一种设计理念传授,设计师理念和观念的交流,这种交流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评判,更大程度上应是一种对设计行业的认知。在信息社会里,设计师如果缺乏对信息捕捉的敏锐性,就很难具备设计的客观性。因此,通过工作室这个教学空间来加强教学的互动性,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国内外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不同文化、不同经验、不同思想理念之间的相互交融。

4 以理论实践为根本方法
设计教育应该形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体系,成为对学生未来发展起作用的动力,使学生在接受四年设计训练之后能够明白自己学到了哪些设计知识,知道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对自己将来步入社会将会发挥怎样的作用。假如课程是成熟的,学生就能体会到设计的魅力。课程体系越成熟,教师的教学越得心应手,学生也能够顺利进入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主动前进。在理论学习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决定其学习效率的不同,教师则通过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使学生懂得设计的概念、方法、理念等等,最终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成功的设计师。在实践层面,低年级学生可主要以考察的形式完成实践课程,高年级学生则应进入企业去接触具体的设计项目。
实际上,“理论+实践”已然成为当前国内设计专业教学的主流方法,更有高校已经实现了产、学、研三者相结合,为设计教学创造了多元化的创意产业环境。学校与相关设计行业协会、生产企业、设计公司等合作开发项目,既能够紧密结合当前设计行业的实际需要和教学需要,又能够通过让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和产学研合作项目,使学生受到实践的锻炼。这也是设计教育今后应走的道路。


三人性化理念在中国当代设计教育体系中应用的科学性
设计教育的正确方向在于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体系。
设计教育发展水平与社会的工业文明程度密切相关,经济的发展则直接影响设计教育的目标导向,而设计教育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支柱作用。因此,设计教育改革首先应该正确反映社会需求。
在迎合社会需求的基础之上,设计的中坚力量就是设计师,而设计师这个群体又是由无数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所组成,学校应该能看到现实世界的变化,对学生的培养应是高瞻远瞩的,为未来做好积极的准备。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佩斯认为:“培养学生的原则是要使他们具有完整的认识生活、认识统一的宇宙的正常能力。”[2]站在设计学的角度,设计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任何专业都更需要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由于创造性是人本质属性的最高表现,人的发展的根本标志是人的创造性发展,对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逐渐从单纯设计技能的训练过渡到对设计思想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来,这才是根本。
再者,设计教育人性化的科学性还表现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设计教育服务上,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出发,设计教育人性化就是要求设计教育更有利于设计人才的存在与发展,努力提升设计教育的人性化水平。中国当代设计教育还存在诸多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够人性化的问题,包括设计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设施、考评制度等,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增强人性化观念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如前文所论述的设计教育人性化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
设计教育人性化还需要了解现有的历史框架,建立整体的历史观,关注设计教育发展的规律与历史必然性之间的联系,而非盲目进行人性化改革,过分强调学生个性的展现。如果不认清历史和结合实际,设计教育人性化就会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德]G.马蒂亚斯著.莫光华译.看上去很壮观:1990-2005年的中国设计教育——一个“局外人”的一番“局内”思考.中国美术馆.2006(06):94.
[2] 吴利锋.未来设计教学的理念与特征——基于“高素质、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视角的研究.设计.2013(07):180-182.
[3] 范大伟,王新燕,王俊涛.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教育模式探索.设计.2013(11):175-176.
[4] 孙振东.教育人性化思潮论略.教育学报.2010(04):9-20.
[5] [英]乔伊·帕尔默著.任钟印,诸慧芳译.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大王没有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