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Mackintosh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Art Nouveau in Britain and is the soul character of the Glasgow Four in Britain. In Art Nouveau, the design of Mackintosh is with the most modern sense; Mackintosh not only advocated the utilization of simple geometric straight line style for the purpose of adaption to the mechanization and batch production, but also stressed that it shall emphasize the harmony of function and pretty. In his view, the personal and modern design style can coexist with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 addition, he also brings the idea of “total work of art” into design boldly and then realizes harmonious and consistent effect of total work of art; there is no doubt that Charles Mackintosh is the pioneer of British modern design movement.
Keywords:Mackintosh; Art Nouveau; Geometric line; Function and beauty; Totalwork of art
背景
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先后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批工业产品被投放到市场,但设计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1951年举办的英国水晶宫博览会更是暴露了在当时的产品中潜藏的设计危机,存在着艺术与技术相分离的矛盾。一方面,批量化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带给人粗制滥造、庸俗不堪的印象;另一方面,精致华美的手工艺品逐渐成为只有少数贵族才能拥有的奢侈品,变得精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感到担忧,纷纷开始了有关新时代下设计道路如何发展的探索,从而在1864至1896年间形成了一个设计革命的高潮,这就是“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这场运动以英国为中心,波及不少欧美国家,并对后来的现代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它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它试图恢复中世纪的哥特式风格,并将手工艺推向工业化的对立面,这无疑违背了历史向前发展的规律,同时也并未真正找到艺术与工业化大生产的契合点。
正因为如此,不少艺术家感到彷徨,他们继续探索,其结果导致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装饰艺术运动,即“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1] “新艺术”运动主张曲线化设计、强调自然主义装饰风格,反对直线和绝对的平面,反对机械化大生产。而它在英国的主要领军人物查尔斯·麦金托什则代表着另一个方向,主张简单的几何直线造型,讲究功能与美的和谐。麦金托什的探索恰恰为机械化、批量化的现代形式奠定了可操作的基础。因此,可以说麦金托什是一位联系工艺美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的关键人物,他的设计实践和探索,在“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注1的设计运动中得到肯定并发展,[2]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的认识,麦金托什被公认为20世纪现代建筑及设计的奠基人之一。
一、麦金托什简介
英国新艺术运动先驱麦金托什设计风格探析
查尔斯·伦尼·麦金托什(CharlesRennie Mackintosh,1868~1928)(如图1),1868年出生于英国苏格兰地区格拉斯哥市(Glasgow),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最伟大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同时也是新艺术运动在英国的主要代表。9岁时,麦金托什进入艾伦·格伦学校(Allan Glen'sSchool)就读,这是一所专门为商人和工匠的孩子进行职业培训的私立学校。15岁,麦金托什到格拉斯哥艺术学院(Glasgow School of Art)上夜校,主修绘画和制图。1884年(16岁),他跟随格拉斯哥当地建筑师约翰·哈奇森(John Hutchison),开始了五年的见习生涯。1889年(21岁),麦金托什进入霍尼曼和科佩公司(Honeyman and Keppie),担任助理设计师,在这里他接受了那个时期传统的“学院派”(Beaux-Arts)注2教育。工作期间,麦金托什结识了同样就读于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詹姆斯·赫伯特·麦克奈尔注3(JamesHerbert MacNair,1868~1955),并与他成为密友。后来,二人在格拉斯哥艺术学院院长弗朗西斯·亨利·纽博瑞(Francis Henry Newbery,1855~1946)的引荐下与同他们风格相近的玛格丽特·麦克唐纳注4(Margaret Macdonald,1864~1933)、弗朗西斯·麦克唐纳注5(FrancesMacdonald,1874~1921)姐妹共同组成了一个著名的创作小组,这个小组被称为“格拉斯哥四人组”(The Glasgow Four)或“幽灵学派”(TheSpook School)。
1896年(28岁),麦金托什在设计格拉斯哥艺术学院(GlasgowSchool of Art)方案竞赛中获胜。这是他承担的第一个大型建筑设计项目,同时也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当时欧洲任何建筑的革命性设计作品。这栋建筑促使麦金托什这名“激进的”建筑设计师决定开始寻找一种适合于20世纪的新的设计语言。不久后,麦金托什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追求引起了“维也纳分离派”的注意,于是他们邀请麦金托什参加1900年(32岁)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分离派”第八届展览会,在这次展览上,他的作品引起了欧洲大陆的巨大反响,并得到了奥地利和德国设计界的高度认可。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麦金托什在欧洲大陆负有盛名,但其作品在他的家乡英国却受到了冷漠的境遇,这使得他在格拉斯哥的事业也开始下滑。很少有英国客户想要麦金托什帮他们设计房子。1914年(46岁),麦金托什由于从未在格拉斯哥获得真正的设计认可而感到失望,于是他暂时搬到了位于萨福克海岸线(the Suolk Coastline)的沃尔伯斯威克(Walberswick),在那里他创作了许多花卉题材的水彩画。1915年(47岁),麦金托什在伦敦定居。1923年(55岁),他离开伦敦前往法国南部,此时的他彻底放弃了从事设计的想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水彩画的美术创作之中。1928年12月10日,麦金托什逝世于伦敦,享年60岁。
二、麦金托什设计风格探析
麦金托什的角色是迷人而又复杂的,他既不是一个追求艺术高于一切的理想家,也不像他的同行一样崇拜以“忠实于材料”为准则的传统手工艺,他更多的是以其独特的、个性的,甚至是叛逆的造型语言,与现代建筑理念和思潮进行沟通。[3]麦金托什和同时代的大多数设计师不同,他并不偏爱蜿蜒繁复的曲线,而是喜欢采用纵横的几何直线为基本元素,只在细节及必要处加入少量具有“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风格倾向的装饰符号,整个建筑和室内显得简约、现代,而又不失装饰趣味,体现了功能与美的和谐原则。除此之外,麦金托什还大胆地将“总体艺术”(total work of art)注6的思想引入他的设计之中,作为贯穿其设计创作的始终,因此他的作品常给人一种从内而外完整统一的情感体验。
具体来说,麦金托什在新时代下的设计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几何直线的偏爱
当我们走进麦金托什的设计世界,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他是在观念上而非风格上与“新艺术”运动联系在一起。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赫克托·吉马德(Hector Guimard,1867~1942)所代表的“地铁风格”的影子,也很难见到维克多·霍塔(Victor Horta,1861~1947)那蜿蜒如“鞭线般的”曲线设计。麦金托什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几何直线风格来统一设计形式,这与当时的新艺术运动强调自然主义的曲线风格完全不同。麦金托什的几何直线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日本直线美学的影响,他通过研究日本浮世绘发现,在东方艺术中,即使是简单的线条相互交织也能取得很好的视觉效果,这使他对新艺术运动以复杂的曲线为美的宗旨产生了怀疑。[1]他开始将直线美学引入他的室内和建筑中,继而通过不断的修正、实践和改造,逐渐发展出了一种独特而前卫的几何直线风格。这种风格符合了机械生产对于简洁形式的要求,是工业化时代下现代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致后来的现代派大师,如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他的启发。
其次,是适度装饰的原则。虽然麦金托什十分重视建筑的实用功能,但他也强调装饰的重要性,从这一点使我们可以感受到“新艺术”运动的影子。他认为装饰艺术是审美体验的重要媒介,是表达主观情感和经验的重要工具,通过装饰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同时还能强化设计师的个性特征。因此,麦金托什常将具有“新艺术”风格倾向的象征性装饰符号带入他常显朴素的室内和建筑设计中,意在保留设计中的人文与个性因素。当然,他这样做并不只是为了迎合有鉴赏力的少数人,对于他来说,他还希望借此赢得富裕阶层的青睐。[6]而顾及到每一件作品的创作首先要考虑其实用性,并使之与周围环境相适应,麦金托什又进一步提出,装饰还应注意克制和协调,只在细节及必要处为达到其象征性目的而使用。1902年(34岁)为维也纳工厂主弗里茨·华恩多夫(Fritz Waerndorfer,1868~1939)设计的华恩多夫音乐沙龙(The Warndorfer Music Solon,如图5),很好地诠释了麦金托什的这一设计理念。在这里,每个房间的布置就像一个梦境,由许多狭长的板、一排排细长的木杆组成,到处都是竖直线条。一排排长方形的精细雅致的木橱,顶端带有突出的檐口,表面平滑,丝毫看不见板与框结构的痕迹,因为麦金托什会忽然在木橱的什么地方采用如宝石般的“新艺术”风格装饰进行点缀,但是这些点缀绝不会对整体产生干扰,还有左顾右盼、优美蜿蜒的线条在远处作为回应。这些房间在麦金托什手中成为了既是“音乐的”,也是“数学的”抽象艺术。
(三)总体艺术的美学
19世纪后半叶,在“工艺美术”运动(The Ar t s and Craf tsMovement)、“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 Movement)与“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艺术的平等与统一”成为当时新的时代主题,作为统一美学的“总体艺术”思想也随之在艺术家和设计师中得到广泛的流传和认可。而另一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社会的物质财富剧增,当时的欧洲和美国出现了大批有钱阶层,他们纷纷成为艺术和设计的重要赞助人、支持者,并致力于把统一美学带入他们的茶室或住宅中,这给当时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提供了大量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机会。身处那个时代潮流中的麦金托什也深受影响,他大胆地将“总体艺术”思想引入到自己的室内和建筑作品之中,并作为贯穿其作品的中心原则。因此,观察麦金托什的室内或建筑作品,常常会感受到他的设计整体性很强,并且从内而外有一个统一的设计风格。[7]
基于“总体艺术”思想的指导,在具体的设计中,麦金托什常将建筑和建筑的内容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他设计的室内元素与室外元素存在视觉上的有机联系,同时每个单体都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但是,这种统一协调的总体美感,并不是通过若干元素简单地整合体现出来的,而是由各个元素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作用产生的。例如,在1901年(33岁)为格拉斯哥商人威廉•戴维森(William Davidson,1861~1945)设计的风之丘别墅(Windyhill,如图6)中,麦金托什通过高靠背椅的线条、墙上的腰线以及方形吊灯强化了室内的几何直线相互交织所产生的秩序感。室内的色调由白色、淡黄色和黑色组成,为了突出整体色调而使用绿色、紫色来点缀其中。除此之外,麦金托什还用“新艺术”的有机装饰、柔美的装饰画与日式的插花进行过渡和调整,以缓和室内及建筑结构的几何造型所带来的硬朗刚劲之感。通过巧妙地利用元素间的这种有机关系,麦金托什实现了整个空间的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