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设计与消费
房仁伟(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设计和消费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消费,它提高了人们消费的品质,引导和创造着消费。消费是设计的消费,它对设计的趋势产生影响。文章从文化和哲学角度分别探讨设计、消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设计;消费;市场;文化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5—199—02
“不是东压倒西风,就是西风要到东风”,这是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中的一句话。在物质产品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是设计引导培养者消费,还是消费的趋势与爱好牵引着设计的坐标,如同这东风与西风的关系,困惑着设计师与消费者。
一、设计
什么是设计?鲍豪斯有名的现代设计大师蒙荷里·纳基(Moholy·Nagy)曾指出:“设计并不是对制品表面的装饰,而是以某一目的为基础,将社会的、人类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心理的多种因素综合起来,使其能纳入工业生产的轨道,对制品的这种构思和计划技术即设计。”可见设计不局限于对物象外形的美化,而是有明确的功能目的的,设计的过程正是把这种功能目的转化到具体对象上去。
1、设计的范畴——实用与美的造型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包括两个方面,即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者的总和称为文化。其中最基础的、最主要的,亦是数量最多的创造活动是造物。我们把人们使用实际材料,包括工具,制造物的过程称为造物活动。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在这些造物的工作中,形是重要的因素。所谓“形”,或是可见的或是可以触摸到的,从而形便包括了形状、大小、色彩、肌理、位置和方向等因素,人们在造物过程中如果主动的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对材料和物体进行加工、组织或综合,这便称为“造型”。我们把那些兼备实用和美的功利目的的造型活动称为设计。设计是实用的美的造型。
2、设计的性质——造型计划的视觉化
“设计”是指把思想上的意图表示成可见的内容,创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状态,从而体现这种活动的功利目的,“造型”活动的全部“计划”,即我们所说的设计。设计的本质是造型计划的视觉化。
3、设计的思维特征——把思维元素结为形象系统
设计创作、创造什么?不是创造用形态体现的逻辑,而是创造隐喻了逻辑的形态。必须把把各种思维元素连接成新的形象系统,把逻辑构成为形态方能实现。在这种特殊的思维过程中,形象的思维和逻辑的思维是同样重要的。
“把思维元素联结为新的形象系统”的过程,对于设计过程至关重要,体现了两种思想形式的渗透。设计中设计对象形态的构成过程即上述“新的形象系统”的建立过程,形态构成是设计各思维元素的结合部。如用现代系统工程的理论来阐述的话,形态构成是设计这个造型计划系统的目标函数,而实现功利目的的技术经济手段和社会文化背景则是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实现了,任务书上抽象的功利目的也就落到了实处。这种把各种思维元素联结为新的形象系统的思维过程即是设计。
二、消费
什么是消费?消费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天天面对的现象。但是,熟悉不等于真正理解。消费是在人们满足自己生存和生活需要的过程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生活中,人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但并不是对所有需要的满足都是消费。消费只与生产出来的或需要交换的东西相联系。没有经过人们劳作或经营,即使人们获得了满足,也不是消费。譬如,正常的呼吸是人的必需,但是这种呼吸并不是消费。如果人因为医疗或保健进入氧吧呼吸,那么他就是在消费了。人们在无人的旷野欣赏自然,仅仅是审美的享受。如果他们要在收费公园漫步,那就是在消费了。在这个意义上,消费是通过利益交换而对劳动产品的享用。
消费现象基于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但是只有到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真正意义的消费才可能出现,那就是为了消费的消费。在这个意义上,超越人们生理需求之上的消费,才是作为人的消费。消费是在人类社会的框架下出现的,它反映着社会的性质。消费关系反映着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依托客观的存在,但是它本身表现为一种观念的甚至语言的结构。因此,消费也是一种观念的、语言的结构。不仅人们在吃穿住行方面有社会的、文化的和语言的规定或范式,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消费甚至并没有指向消费对象的物理性质,而是在享受作为观念的意义,消费符号所代表的某种社会地位和声誉,例如,人们互赠生日礼物。因此,消费关系成为理解社会生活的一个支点、一种媒介。
消费隐含着文化形式和意识形态。在某种意义上,消费结构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结构。在民国初期,穿西服,还是穿长袍马褂,可能就有意识形态的含义。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山装与西服领带的差异,似乎也能够成为某种价值取向的符号。作为意识形态的消费,既能促成人性的满足和解放,也可能是对人的身体和心灵的一种强制和规训。强制和规训不只是表现在专制时代,而且表现在最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例如,现在,人们不再只是吃喝,他们必须健康地吃喝,以保持体形和活力。人们穿衣不再只是保暖,而是为了某种时尚、优雅和风度,以维护自己的形象或自恋情节。过去的“福相”,今天被视为“肥胖”,为了减轻一种消费的负面效应,人们不得不去进行另外一种消费,如现在的“减肥”活动和计划。消费的重要性在于它与人的本性之间的关联。
三、设计与消费
1、消费是设计的消费
设计是物的创造过程,消费者直接消费的是物质化了的设计,也就是设计师的劳动成果,并且这不仅仅是某一个设计师的劳动成果。以家电为例,除了经过产品设计和工业生产,还要经过传达设计而后才能到达消费者。也就是说,消费者除了其产品设计外,同时还消费了它的的包装设计、卖场的展示设计、生产厂家和商家广告设计等等,而这些设计的成本最后都会包含在产品的价格之中。由此可见,消费者的每一项消费活动都包含了多种形式的设计。中国有近14亿消费者,全球有着50多亿消费者,他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娱乐,无不与设计息息相关,这么多消费者每天消费的物质资料,都是由难以计数的设计提供的。设计构成了保卫我们的物质和文化环境。
2、设计为消费服务,设计是以消费为导向的
消费是一切设计的动力与归宿。设计为消费服务,除了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之外,还有设计可以帮助商品实现消费、促进商品流通这层含义。商品进入消费圈需要传达设计,通过一定的视觉化手段,达到更清晰、更有效的展示产品的目的,同时刺激销售。商品的保护、储运、宣传、销售需要大量的设计投入。在当代信息社会,消费全的设计投入总量远远大于对产批生产的投入。
设计是受消费影响的。设计首先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进入流通渠道,然后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活。市场需求的大小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市场对设计影响,因此成功的设计总是把市场调研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这是设计产品的必由之路,市场对设计的影响,也即是消费对设计的影响。
3、设计引导消费,创造消费
市场需求可以解释为消费需求,市场对设计的需求,也是消费者对设计的需求,只不过这种需求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给以反映和表现出来。在设计与市场的关系中,设计即有对市场需求的适应,又有对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表现在满足市场需要,使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期待方面;而对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则是由设计本身所具备的创造性和未来性决定的。
此外,设计还能创造市场需求,即“创造市场”的概念。“创造市场”这个概念最早提出的是索尼公司。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设立设计部以来,索尼公司就将创造市场作为公司设计原则的核心理念。坚持独立创新,独立设计,在形成独特产品面貌的模式下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市场,以新设计新产品占领市场。从而使这一理念也将设计的范围扩大到产品设计之外的宣传、推广、展示、服务的系列过程中,使设计有了更多的涵义和价值。
设计是最有效的推动消费的方法,它触发了消费的动机。我们对超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本来进超市只准备买几件物品,结果却推着满满一车东西出去。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从包装到货柜陈列到营销方式,都是为扩大销售而设计的。实际上,设计能够唤起消费者隐性的消费欲,并使之成为显性。或者说,设计发掘了消费需要,并创造出了消费需要。
四、总结
设计为消费服务,给消费提供了执行的物质及品质保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和引导着消费的方向品味等:同时消费为设计提供了导向并实现其价值,促进了设计的发展,使设计最终成为一种文化。设计和消费,不同于东风与西风的对立关系,他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失去了设计的消费会让你索然无味,而失去了消费的设计也将不能维持长远。
【参考文献】
[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莫里斯·D.利维.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M].华夏出版社,1987.
[4]尹定邦.设计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