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首页 我爱学习 论文相关 老年人对室内色彩环境的需求特征研究-吴国荣
收起左侧

方向拓展 老年人对室内色彩环境的需求特征研究-吴国荣

0
回复
275
查看
[ 复制链接 ]

9

主题

9

帖子

37

积分

守恒黑铁

Rank: 1

积分
37
老年人对室内色彩环境的需求特征研究
STUDY ON TH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FOR INDOOR COLOR ENVIRONMENT

上海大学 美术学院 吴国荣

摘要:探讨老年人在室内空间中对色彩环境的需求特征,进而提出适于老年人居住与活动的空间色彩环境设计的相关策略。从老年人视知觉等生理特征出发,分析其在室内空间中对色彩环境的需求特征,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剖析。老年人视知觉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对空间色彩环境呈现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特征。运用色彩的物理与心理属性功能,能够为老年人营造出积极乐观的居住与活动空间。

关键词:老年人 室内空间 色彩环境 需求特征

中图分类号:TU2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6-0067-03

Abstract: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or environment required by the elderly in the indoor space,and then propose the relevant strategies for the design of the space color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the living and activities of the elderly.Based on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perception of the elderl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or environment in the indoor space are analyzed,and the actual cases are analyzed.The visual ability of the elderly declines with age,and presents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spatial color environment.Using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of color,it can create a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space for living and activities for the elderly.
Keywords:Elderly Indoor space Color environment Demand characteristics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1] ,按照国际通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如此庞大的老龄群体,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居住、医疗、社会服务、政策制定等诸多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在老龄化问题的诸多挑战中,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伴随多种视觉功能损伤而严重影响其晚年生活的质量。一方面,这种视觉功能损伤直接影响老年人对物体的辨识能力,使老年人对周围色彩接近的事物容易产生误读、误判,危害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面,也要求着在从事室内色彩要素设计的实践活动中,对老年人使用的空间与场所的色彩设计应异于常人。


一、老年人的视觉特征
老年人的视知觉能力减弱主要是由生理机能退化所产生的病症引发,如白内障、青光眼、老花等。其生理机能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一)眼角膜的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眼角膜呈现生理退行性变化。吉普森(Gipson I.K.)的研究显示[2] ,老年人眼角膜内的皮细胞相比年轻人略有增厚,直径变小且呈扁平(曲率半径增大)趋势,致使老年人屈光力发生变化,这是导致老年人远视的原因之一。辛西娅·奥斯利(Cynthia Owsley)对于眼部的研究表明[3] ,人体机能在衰老的过程当中,人眼角膜对光线的散射、感光细胞的密度、光色素再生以及视网膜上信号的处理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更易于引起老年人对物体的观察出现重影、幻视等现象。

(二)瞳孔变小,视野变窄,对光反应灵敏度下降
老年人视知觉能力显著变化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睫状肌会慢慢老化,瞳孔适应光变化的灵敏度减弱,即使在暗处,老年人瞳孔的散大也不如青年人显著。这是因为当瞳孔收缩时,老年人由于睫状肌老化,只允许了少量的光进入眼睛。因此,瞳孔对光反应的灵敏度会影响老年人辨别空间物体景深、大小和位置的能力,导致老年人的视野变窄,进而引发老年人对空间的尺度把握不准确。同时,这种影响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有差异的。

(三)晶状体的透光能力减弱
人眼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产生一些病变,马克·佩特拉什(J. MarkPetrash)的研究表明[4] ,人的眼球内部蛋白质的聚合和凝结会引起白内障,阻碍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由于晶状体是双凸的透明体,其纤维始终在生长,但越靠近中央的纤维越老,因此,当晶状体硬化后,睫状肌收缩时,晶状体改变形状的能力随之产生变弱,进而形成老花眼。

(四)明及暗适应的改变
明暗环境切换会使人的眼睛产生不适,这种不适是由人眼的感光细胞对光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时间所体现。哈格斯特罗姆·波特诺伊(Haegerstrom-Portnoy)等[5] 研究了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色觉、暗适应对眼睛视力功能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显示,无论从明亮的室外到光线暗的室内或反过来从室内到室外,许多老年人对明与暗的适应能力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样使得老年人在晚间活动会更加困难。

除此之外,老年人对目标与背景之间的辨识能力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弱。贝尼罗(Beirne R O)等[6] 通过调研发现,年龄增长会导致人眼对目标与背景的对比敏感度下降,而且这种下降速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快。如果把人眼获得可见度水平能力以20岁作为研究基准,为保持同样的目标可见水平,到60岁以上时,目标和背景区域的色彩对比与光环境应区分非常明显,以满足该年龄段获得同样可见度水平的对比度。人眼对颜色的辨别能力从青年时期就开始逐渐减退,对蓝、绿色的辨别能力明显下降,但对红、橙、黄色辨别能力没有明显变化。图1为日本学者吉田[7] 在1994年模拟了人眼水晶体变黄后所看到物体颜色的照片,其中编号1为模拟新生儿水晶体所拍摄的照片;编号2为模拟53岁中年人水晶体所拍摄的照片;编号3为70岁老年人水晶体所拍摄的照片。正如照片所呈现的,老年人对蓝绿色的区分能力明显降低。

老年人对室内色彩环境的需求特征研究

老年人对室内色彩环境的需求特征研究



二、老年人对室内空间色彩的需求特征
色彩是视觉认知和环境体验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生活体验环境的实质体现,同时色彩给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最直接也是最真实的[8] 。人对色彩的喜好及需求特征存在主观性、个性化、多样性,同时还受地域、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对室内空间色彩的需求特征是基于其视觉退化所决定的,往往体现在依赖于色彩的属性功能以维持日常的生活行为。例如,室内空间中的家具配色选择避免使用蓝、紫、绿作为功能上的区分,尽量采用对比度较大的配色。同时,在家具的关键处(如抽屉拉手、休闲椅椅腿的端部等)以小面积的跳色来区分,以示提醒。因此,老年人对室内空间色彩的需求特征,主要体现在色彩的物理、心理属性功能这两个特征上。

(一)色彩的物理属性功能
色彩具有特殊的物理属性功能,对老年人而言,符合生理视知觉条件的色彩,具有标识、警醒和协助记忆的功能,这些功能使信息传达清晰,从而协助老人日常活动,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是色彩的诱目性。心理学的早期研究曾提到色彩的诱目性(也称易见度、知觉度)问题。即某些颜色具有“容易引起注意”、“引人注目”的性质。例如,心理学家韩昌玉[9] 于1997年的一项关于被试观察相同形状不同色彩的顺序性研究中,提出了色彩的诱目性标准和安全色的序列,认为红色、黄色比绿色和蓝色具有更强烈的诱目性。
色彩的诱目性特征能够在人眼的无意观察下,产生强烈感受的效果,利用色彩的诱目性这一特征,可以使老年人从较远的地方明显识别出物体的位置、发展动态等信息。因此,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中,结合老年人视觉特征和色彩标识、警醒、协助记忆等功能,在重要区域(如交通动线、重要功能空间等)提高色彩的对比度或在不同空间中以色彩进行区分,能够有助于老年人辨别环境与提高活动的参与意愿,尤其是存在视觉功能损害的老年人。

(二)色彩的心理属性功能
色彩的心理属性功能主要体现在情绪调节功能,这种功能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生理反应的直接影响,心理学家对此曾做过许多实验。他们发现: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兴奋冲动;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相对较沉静。就目前的养老设施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而言,白色是采用频率最高的颜色,但过多单调使用,会让老年人产生冰冷、刻板的印象。针对老年人的室内空间色彩环境设计,可以尝试加入纯度、明度较高的色彩,如红色、原木色系等,一方面有助于改变老年人对养老设施建筑色彩环境呆板、单调的印象。另一方面,丰富有趣的色彩空间环境有助于改善和缓解老年人易怒、偏执等负面情绪。


三、色彩在养老设施建筑的应用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对环境的需求主要有物质和精神需求,其中精神需求是由生理衰老过程中心理特征的变化而引起[10] 。机构养老设施是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入住于此,进入新的生活居住空间,面对的是新的邻里关系、陌生的人群、不熟悉的空间状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日程、管理规则,人与环境的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状况下,老年人易产生对自身、对环境、对人际关系的不安,往往陷入自我封闭中。因此,在养老设施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中,针对老年人视知觉能力下降这一生理特点,通过光照、色彩、标识等方面的专门化设计,提高空间环境的可辨识性,既方便老年人对空间的日常使用,也提高老年人对环境的认同感与参与性。

由于老年人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其走错路、认错房间等现象时有发生,其中患有痴呆病症的老人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设计师菲利·卡尔特(Philippon -Kalt)为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设计的住宿设施,其重点是在门厅、电梯厅、走廊等室内公共空间中,通过营造不同的色彩环境,使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在漫无目的的游走过程,能够感知到周围场景、环境的切换,进而为AD患者老人提供和创造了一个积极的社交与医疗环境,如图2。

老年人对室内色彩环境的需求特征研究

老年人对室内色彩环境的需求特征研究


DP建筑师事务所在新加坡设计的Makan老年活动中心项目中,开创性地设计了一个以饮食为中心的无边界社区空间原型,旨在将孤寡老人重新带入社会。这个项目通过色彩和空间的组合成为一个催化剂,刺激老年人之间不同的活动发生,让空间环境更加包容。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不同语言、不同生理特点的老年人,尤其是视力下降或者存在视知觉功能损伤的老年人,能够无障碍地参与日常活动,如在餐厅拿取、存放食材等,设计师根据不同的空间区域,如存储、烹饪与活动区域等,采用了不同的颜色进行划分——红、橙、绿、蓝、钴蓝,以此来协助老年人在复杂的空间布局中准确找到目标位置,如图3、4。

老年人对室内色彩环境的需求特征研究

老年人对室内色彩环境的需求特征研究

老年人对室内色彩环境的需求特征研究

老年人对室内色彩环境的需求特征研究


此外,Makan老年活动中心除了墙面使用大面积的色块,用以强化不同区域的指引作用外,在空间的标识设计中,设计师还利用色彩的提示、警醒等属性功能,将图标、箭头色彩化、图案化,并且设置的地面,便于老年人行走时察觉;卫生间的标识是放大、形象的符号且作为墙面装饰图案的一部分;电梯厅利用对比强烈的色彩,而各层走廊空间不仅有指明方位的箭头、文字说明,还配置适合老人视觉高度的简易空间平面分布图。


四、室内空间色彩设计策略
人对颜色的辨别能力从青年时期就开始逐渐减退,这是人的机体特征所决定的,结合对老年人的视觉和心理特点分析,完善空间色彩环境设计,目的在于营造具有人性化、安全化、家居化和艺术化的空间,从而在人文关怀上改善老年人居住与活动的空间环境。因此,在为老年人设计使用的建筑中,色彩设计应结合老年人对室内色彩的需求特征,其设计策略应注重以下几点,具体如下:

(一)应注重色彩的物理属性,发挥色彩的诱目性特征
人对通过视觉系统所获得的色彩信息,受到经验、文化、认知水平等因素影响而表现出主观性、个性化,例如白色在东方文化中被认为是死亡、冰冷的寓意,而西方则截然相反地认为是纯洁、浪漫。因此,对于空间色彩的具体设计应从客观角度出发,注重色彩的物理属性功能,如色彩的诱目性进行分析,总结色彩关于老年人的行为指导、警示、协助记忆等规律与原则,在不同的空间,如门厅、走廊、休息区、卫生间等配置不同的色彩。同时又要避免大面积使用白、蓝、绿色,白色易使老人产生冰冷、刻板的印象,而蓝、绿色不易区分,使老人混淆,应尽量使用明度和纯度较高的色彩。

(二)应注重色彩的心理属性,发挥人对色彩的主观能动
色彩的心理属性功能不仅体现在情绪调节功能上,还包括色彩的轻与重、冷与暖、膨胀与收缩、前进与后退、艳丽与素雅、色彩的象征与联想。色彩在空间中的表现,不是单一元素的累积,背景色、主题色、点缀色之间的协调统一是空间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色彩的明暗、对比度以及色相之间的差异,均会对老年人心理行为、情绪调节产生影响。因此,营造主次分明的色彩环境,利用点缀色活跃空间氛围,让空间色彩更具生机和活力,有助于改善和缓解老年人易怒、偏执等负面情绪。

(三)应注重空间差异,冷暖色调结合
在养老设施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中,色彩应用要遵循老年人视觉特征和色彩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当前,白色、原木色、暖色系是养老设施建筑中使用最频繁的色彩处理方式。然而,处于不同年龄段、不同生理特征的老年人,如痴呆症老人,认知功能障碍老人等,对色彩的需求及其视觉体验是存在差异的。如果在设计实践中,针对这类老年人的空间色彩配置与那些行动自如,生活自理的老人保持一致,显然是不能符合养老设施建筑以人文本、注重人性化关怀的时代特征。因此,针对养老设施建筑的室内空间色彩环境设计,应对空间及不同护理层面的老年场所进行差异化设计,同时要注重冷暖色调结合,切勿千篇一律使用白色系、暖色系、原木色,避免让老年人产生冰冷、刻板的印象。


结语
室内空间中影响老年人视觉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的照度值、色温,装饰材料的肌理、反光系数,空间布局等,这些不同的环境要素或多或少地干扰老年人对物体、方向、色彩的辨别。基于此,文章梳理了老年人视知觉退化的生理特征,对色彩关于人的物理与心理功能属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结合国外在养老设施建筑中运用色彩较为成功的案例,初步探讨了老年人对室内空间色彩环境的需求特征,并希望能由此建立一个未来深入研究的基本框架。目前研究所运用的方法更多是对于相关交叉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的归纳,以及对实践案例的分析与总结。未来,在色彩要素与老年人的需求特征的研究中,可以尝试运用各种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如VR技术,大数据,ICT信息通信技术实验等),将研究引向定量化、实证性。


参考文献
[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N]. 国家统计局.
[2] Gipson I.K. Age-related changes and diseases of the ocular surface and cornea [J].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andVisual Science,2013,Vol.54 (14),pp.ORSF48-ORSF53.
[3] Cynthia Owsley.Aging and vision [J]. Vision Research. 2011,51(13):1610-1622.
[4] J. Mark Petrash.Aging and age-related diseases of the ocular lens and vitreous body [J]. Investigative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2013,54(14)
[5] Haegerstrom-Portnoy G.Schneck M E,Brabyn J A. Seeing into old age :vision function beyond acuity [J].Optometry & Vision Science,1999,76(3):141-158.
[6] Beirne R O,Zlatkova M B,Chang C K,et al. How does the short-wavelength-sensitive 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for detection and resolution change with age in the periphery [J]. Vision Research,2008,48(18):1894- 1901.
[7] 室内工业协会,室内协调书编辑委员会(日).老年人的照明和色彩设计:考虑光与色之间的和谐 [M]. 1999.
[8] 陆红英.杨小军.老年人居住室内空间色彩设计刍议 [J]. 设计.2017(03):076-077.
[9] 韩昌玉.观察不同形状和颜色时眼运动的顺序性 [J]. 心理科学.1997(20):40-43.
[10] 陶琪.段晓迪.叶建伟.老年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研究 [J]. 设计.2016(23):038-039.


图片来源
图1整理参考文献
图2网络https://www.archdaily.cn/cn/763126/new-accommodation-facility-for-alzheimers-philippon-kalt
图3 、4网络https://www.gooood.cn/singapore-goodlife-makan-by-dp-architects.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