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首页 我爱学习 论文相关 浅述《考工记》的设计理念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朱天成
收起左侧

方向拓展 浅述《考工记》的设计理念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朱天成

0
回复
497
查看
[ 复制链接 ]

9

主题

9

帖子

37

积分

守恒黑铁

Rank: 1

积分
37
浅述《考工记》的设计理念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朱天成

【提 要】体验阶段、构思阶段、表达阶段是现代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设计师们需要将外界因素总结归纳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个人情感与外在世界的相互投射,本文将研究《考工记》中的中国古代重要美学思想,找到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考工记》 现代设计 启示


一、《考工记》的设计理念体现

(一)人文关怀
《考工记》开篇讲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把创造器皿、器物的人尊称为圣人,制作古代器皿、器物的过程也是非常神圣的过程。中国古代手工业者在封建社会是享有一定地位的。
《庐人为庐器》中记载,“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②, 可以看出古代在制作兵器上有严格的规定。在长度上有严格的把控。超过人3 倍长度的兵器是无法在实战中灵活使用,并且更有可能害到士兵。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人在器物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天人合一
在全文第一段,“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③,是全文的核心的造物观。在制作器物的过程中有四个因素起到关键性的因素。一件制作精良的器物不仅需要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还需要材料的精美,制作者工艺的高超。人与自然因素,缺一不可。如此严格的要求也奠定了后世在于造物上的准则,以和为美、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

(三)虚实相生
《梓人为笋虡》篇,“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牲,臝者、羽者、鳞者以为笋虡,外骨、内骨,……。”④ 古代工匠将动物形象融入到乐器中,让我们在凝听古代乐器的演奏时脑海里会联想动物的吼叫,让音乐放佛有了物化形象,更加有震撼力。这里也就有了虚与实的概念。古代工匠创造的乐器是“实”,而我们联想出来的是“虚”。这里的虚实结合可以使艺术品上升一个台阶。


二、《考工记》的设计理念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一)隐喻式设计
隐喻式设计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到设计作品中的一种做法。现如今优秀的设计作品,隐喻式设计尤为重要,隐喻性的设计方法使作品更具一层内涵,更具延伸性,使作品深入人心。著名设计师勒·柯布西埃的“朗香教堂”,柯布西埃没有让项目过于复杂化,有意想的让空间变得易于遐想和引人深思。当光线照进礼拜堂时气氛变得净化、空灵,厚重的白墙让建筑立面更加纯粹。光线的效果激发出某种富于表现力且使人情绪激动的特质,这样的设计手法使宗教活动的意味变得更加强烈。

(二) 人机学设计
《考工记》中有大量的内容告诉我们设计是要为人服务,众所周知,明式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中的瑰宝与典型代表。合理的榫卯结构和优良的加工工艺,充分体现了明代家具的工艺水平,体现了古人非凡的智慧和艺术才能。明式家具在选材、工艺方面非常严格,材质上主要选择黄花梨、紫檀等,同时它非常重视功能上使用,审美上也非常符合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在触感上非常讲究,要做到滑但不留手的程度。明式家具在结构比例上与人的结构比例相契合。造型方面也十分严谨,一般情况下不会滥加装饰,整体造型尽量简单,但极具美感。这些点尤其在明式坐具体现的十分明显,整体和局部比例十分协调。最大的保持了椅子的舒适性。

(三)地域文化性设计

浅述《考工记》的设计理念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浅述《考工记》的设计理念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考工记》在地域文化性上也有所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在这种美学影响下体现出自在清净的声韵及生活情趣的营造。在这种空间中能反映出文人追求适意自在的人生,注重内心的平衡,处事超然旷达,精神宁静恬淡的人生心态情趣。及至当代,中国古典建筑主要体现对生态自然的向往和地域特色古典韵味的追求。在新中式空间的营造上也能窥见其身影。
苏州博物馆新馆(见图1),是由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设计。贝聿铭物尽其用,将石,木,竹等自然元素精心编排在合适的位置,给人宁静空灵的感觉,创造一种天人和一的意境。整个建筑群落并没有厚重历史感的压抑,让人内心比较轻松愉快。在中国传统艺术手法中的借景等方面运用的恰到好处,同时强调点线面的精巧布局,虚实结合,讲求气质和神韵。贝聿铭他在浮躁和喧嚣的社会环境下静心思索,仔细体验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掘与建筑内在的关系,通过建筑风格的营造而表现出中国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特质与美学思想。


三、结语
本文在第一章节中主要总结了《考工记》中的设计理念,研究了书籍中对于人文关怀、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等方面的体现。而在后面章节中阐述了这些体现在隐喻式设计、人体工程学、地域性上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在日后的现代设计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


注释
①张道一2004《考工记注译》第8 页,陕西人民出版社。
②张道一2004《考工记注译》第114 页,陕西人民出版社。
③张道一2004《考工记注译》第10 页,陕西人民出版社。
④张道一2004《考工记注译》第152 页,陕西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耿明松2017《中外设计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田自秉2001《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
张道一2004《考工记注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陈伯告注1987《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宗白华1981《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尹定邦2002《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杨伯峻2012《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通信地址:200000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