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与新质生产力——寻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未来教育(四)
碳中和时代的危机与生态设计研究
Art, Design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In Search of the Future Education at the School of Design,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Ⅳ)
Crisis and Ecological Design Research in the Carbon Neutral Era
图/ 文 中央美术学院 景斯阳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危机与生态设计方向在智慧城市方向本科教学2 年、研究生教学5 年的基础之上, 于 2020 年9月正式更名,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改革推动下产生的新型学科。危机与生态设计是以自然和生命为本的新兴设计学科。危机与生态设计基于广义生态学,以生命科学、合成材料科学、地理信息学、气候学、未来学辅助设计科学,对不确定的未来进行预测,并提出具有长期主义的、弹性的、多层次的愿景和开放式解决方案,为生命、地球和可选择的未来而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基于设计研究的方法,通过实验性的调查,开发新的研究和交流工具、建立新的方法论,来促进对当今复杂现实的更深入理解,在系统、材料、资源、技术、社会和话语可能性方面提出变革性的干预措施。研究的关键词有:气候货币、后碳设计、响应式环境、超物体、人类世、生命制造、第三自然、生态资本、星球改造、气候设计、弹性设计、合成生物学设计、负碳制造、资源创新、人类福祉、危机与适应力等。
艺术、设计与新质生产力—寻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未来教育
艺术、设计与新质生产力—寻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未来教育
“危机与生态设计”汇集各种知识框架,从人文主义到生态学,从动植物权利到人工智能,从人类世到第三自然,从地球核心到外层空间。在空间尺度上,从XS 尺度的生物制造到XL 尺度的地球工程,进行系统性地创新规划与设计。在时间尺度上,在短期、中期、长期维度下将知识重组并创新。该方向希望培养一个从业者社群,如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具有人文和科学研究背景的全域型人才,撬动资源,将设计作为研究和实践的工具参与到不同类型的组织中,更新设计文化,引领变革,定义未来之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考虑的问题包括:如何制定与周围生态系统相适应的解决方案?如何与生命系统合作,为新的可持续材料、可持续发展制作原型?如何设计危机反馈系统去解决当代城市复原力,人类和环境的健康问题?如何通过大数据、计算机、生物科技等技术模拟地球的资源、能源、材料,并通过可编辑的生命系统提高生存效率?
一、课程结构体系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危机与生态设计方向的课程体系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生命共同体、危机设计、地缘生态、气候货币。在生命共同体板块的关键词有:生命智能、流行病、生物多样性、生态足迹等;危机设计板块的关键词有临界点、增长的极限、可持续发展、风险社会等;地缘生态板块的关键词有地缘政治、新材料、资源创新、碳中和、气候难民等;气候货币板块的关键词有替代性货币、供应链、劳动力、土壤安全、食物里程、生态足迹等。在这四个象限的交叉领域开设了几大系列课程,如响应式环境系列课程,生态诗学系列课程,智慧城市的触点系列课程,气候货币系列课程,后碳未来系列课程等。危机与生态设计专业发展的教学方法原型,在教师层面上强调培养学生四个层次的能力,即“尺度感”“危机感”“全域性”“平台性”。在学生设计过程层面,注重“前瞻性”“去专业性”和“社会性”的意识引导。
二、培养目标与评价标准
危机与生态设计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生态责任感、远见性和全域性的人才,其中特别强调人才的战略目光和独特性。评价标准有七个方面:科学调研、战略与远见、大数据叙述、交叉领域创新、技术/ 材料创新、实物制作、传播与影响力。(1)在开始设计前,要回答以下问题:我为什么做,为什么是我做,为什么是现在做,最后才是我要做什么;(2)关注时代议题,包括科技发展语境、环境问题语境、社会议题语境、国际关系语境等;(3)要拥有时代带来的危机意识,包括气候变化、人口爆炸、资源短缺、流行病、人类健康等议题;(4)关注可持续发展、关注环境问题、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甚至生物命运共同体;(5)注重科学调研,在调研期间阅读大量的科学材料,跨学科学习,将调研内容转为创新的杠杆;(6)设计过程与结果鼓励用多媒介进行设计表达,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模式方法,可以结合平面视觉语言、多媒体、装置、规划、策展等方式;(7)教学成果不仅仅是单一的、静止的、独立的作品,而希望是跟上下语境联系起来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艺术、设计与新质生产力—寻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未来教育
三、危机与生态设计方向系列课程
1. 后碳未来系列课程
后碳未来系列课程是开设在设计学院“危机与生态”设计方向的8 周研究型课题,总计 96 学时,3.2学分,选课人数20 人左右。该系列课程是在双碳背景下回应设计如何解决碳排放的问题,内容涉及大气、能源等方面的研究。开设过的子议题包括“后碳未来—为空气设计”“后碳未来—未来能源”“后碳未来—核能感官”。
例如,2023 年11 月开设的“后碳未来—核能感官”课程回应了核电产业助力双碳政策的国家议题,创新了核能与感官设计、全域设计交叉的方法,填补了设计驱动未来能源发展领域的空白,架构了从宏观到微观、从政策到生活、从机构到个体的体系。课题开设的三年期间完成了“艺术前沿概念的抽象”到“宏观能源议题的想象”再到“社会重点议题的实践”的价值迭代。课题从研究、思考、感受和实践四个维度展开。分别开设了以下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核能源问题”包括历史与理论、核电站与技术;第二单元“核辐射危机”包括灾难与体感辐射、危机与艺术;第三单元“核感官实验”包括感官挖掘与实验工坊;第四单元:“核衍生危机”包括思辨设计与社会影响力。
2. 气候货币计划系列课程
“气候货币计划—食物图景”是4 周的专业技术方法型课程,总计48 学时,1.6 学分,选课人数20人左右。该课程以食物为线索,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领域的研究理解食物是如何连接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个体经验与集体文化、经济体系与气候危机等领域,构成当今世界的图景。研究主题包括:食物与身体、文化与身份、食物系统与生态、食物与城市、设计赋能等。研究范围跨越 XS 尺度的分子合成技术到 XL 尺度的星球粮食战略。在此基础上,每位学生需从一项食物议题出发,批判性地思考和展现当今的食物图景,并以此为支点撬动对于未来图景的创想。课程结构设计由浅入深,开始为认知模块:第一个主题“食物与身体”从生活经验出发,启发学生思考食物的本质,引出人类食物的进化史,帮助学生建立时间维度的坐标系,更加辩证地理解今天的食物体系;第二个主题“食物,文化与身份”则从空间维度探讨不同地域下食物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例如以麦当劳为研究案例观察食物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三个主题“食物系统与生态”从宏观概念“行星边界”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星球尺度的生态概念,并以统计数据反映食物系统对气候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接下来,“可持续食物系统变革”则从具体的实践案例入手,带领学生分析如何在宏大的生态议题中通过多种手段聚焦于实际问题,带来切实的改变。
“气候货币计划:食物图景”的研究以学生作品为基础,回应了在危机与后碳时代中的以下问题:如何用食物来设计物种间关系?如何降低食物消费中的碳足迹?如何利用食物垃圾?极端气候条件下如何生产食物?如何解决食品安全与营养问题?未来食物设计有哪些可能性?作品“无尽的自然:为多样性设计”希望通过植物学、计算力和想象力与其受威胁的生态系统的联系之间发生关系,创造出对生命系统不断变化的数字反映。作品“ALGAE+”从可食用微藻的角度出发,尝试以藻类作为营养补充剂,并与在地食物结合的方式缓解因气候、冲突、自然灾害等原因形成的急性饥饿事件,并提高地区应对急性饥饿事件时的弹性。作品“富裕荒原”着眼于整个食物系统的底层逻辑,通过设计桌面游戏,来使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作为“系统”存在的食物体系。宏观上以平衡经济与污染这样整体命题来激发玩家思考,而把“温饱”这样的重要且基础的问题作为整个游戏的背景配置给每个玩家。“鲑鱼处方”项目将鲑鱼疾病与饮食体验结合,将配料制作成对疾病进行抵抗的“药物”,配合就餐流程,使人们在饮食过程中理解这顿美食背后的故事。“垃圾食品的再重塑”项目遵循循环设计理念,通过记录普通三口之家一周内丢弃的厨余垃圾总量和类型,建立针对食物浪费和厨余垃圾管理的特色数据库。作品“阿比鸠斯:面料烹饪艺术”关注“颜色泄漏”问题,探索人类将自然分类为不同、可定义和可量化的组成部分的愿望如何忽略了自然的本质。经过二十多种材料的初步实验,通过制作指南书籍的方式将观者带入情境:以天然色素开始,以寻求可替代的植物、动物纤维为过程,研究了食物面料的“纺纱”“编织”,为面料应用者提供了一种就地取材的可能性,也为缓解服装纺织产业链带来的生态危机(雨林危机、土壤危机、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艺术、设计与新质生产力—寻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未来教育
3. 响应式环境系列课程
响应式环境系列课程是4 周的专业技术方法型课程,总计48 学时,1.6 学分,选课人数20 人左右。响应式环境系列课程研究地球上的生灵,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其他形态的生物之间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不同尺度上,用“全域设计”的创新方法,对频发的灾害进行减速、对地球环境进行修补。响应式环境系列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用设计的手段,将自然危机剖析和放大出来,还要提出实际可行的“生态设计”“修补式设计”,在此基础上,唤醒人类意识,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响应式环境系列课程的关键词包括:“理解”“激活”“修复”“增强”“孕育”。课程的议题包括:响应式环境—海洋增强,响应式环境—呼吸与生存,响应式环境—牛肉与全球变暖,响应式环境—蜜蜂与食物等。响应式环境—气候增强等。例如2013 年开设的响应式环境—气候增强课程成果被策划成为“新航海:寻找气候的边界”设计展,该展览引领观众探索气候的复杂性,揭示气候危机的隐藏威胁,并呼吁共同采取行动,实现气候正义,确保人类共同的健康和福祉的可持续未来。包括气候的地平线、穿越气候的边界、正义的罗盘三个板块。
艺术、设计与新质生产力—寻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未来教育
4. 智慧城市的触点系列课程
智慧城市的触点系列课程是8 周研究型课题,总计 96 学时,3.2 学分,选课人数20 人左右。课程探讨潜行科技对未来城市空间和未来生活方式的颠覆,主题涉及无人驾驶、无人机、地铁新体验、脑机接口等。例如“无人驾驶”课程探讨,无人驾驶作为一个新型移动的“空间”,将对城市的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无人驾驶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基础设施”,能够根据人的需求调整,比如变成商店、旅店、办公空间等。无人驾驶将改变城市和居民的空间成本、时间成本和环境成本。课程将从移动空间、街道、城市模块单元、城市群等不同尺度讨论无人驾驶的颠覆意义。
艺术、设计与新质生产力—寻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未来教育
结语
危机与生态设计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基于交叉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后碳未来”“智慧城市的触点”“响应式环境”等课程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优秀课程。教学成果出版有教材《可持续性食物设计方法与案例:后碳背景下的食物系统与未来生态》(机械工业出版社),《双碳背景下生态设计研究方法与案例》(湖南美术出版社),并引入《生物设计:自然、科学、创造力》(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等译著。教学成果曾参加成都双年展、新疆双年展等,并策划有展览“生态远见计划一生”“餐桌上的星球计划”“新航海:寻找气候的边界”等。危机与生态设计研究方向希望在这个充满危机的“人类世”,创新性地回应气候变化,平等地对待生命体,不遗余力地“重建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