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首页 我爱学习 论文相关 论艺术设计与科技的关系-赵梅红
收起左侧

方向拓展 论艺术设计与科技的关系-赵梅红

0
回复
397
查看
[ 复制链接 ]

27

主题

28

帖子

284

积分

秩序白银

Rank: 3Rank: 3

积分
284
论艺术设计与科技的关系

文/赵梅红 叶童

摘要:回顾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先进的科技一直是推动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的进步不断推进时代的发展,是艺术设计发展的不竭动力。艺术设计与科技一直都紧密相连,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将科技与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设计能够有更高的水准,贴近生活,引领潮流,不仅是设计师所追求的,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艺术设计;科学技术;发展;融合

DOl:10.16129.cnki. mysds.2017.07.002


一、引言
人类可追溯的设计活动包括设计的原始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和工业设计阶段即现代设计三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也不断进步,越来越成为艺术设计发展的不竭动力。艺术设计则赋予时代以审美情趣和感染力。科技对艺术设计有重要的推动力,表达媒介形式的多样化让设计更具科学性,更能体现时代前进的步伐。科技和设计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在新材料和工具的不断创新中,设计师也有着多种材料以及设计方式的选择,也更深层次地用美学的标准来达到产品的实用功能与外观形式的相互统一。将科技与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设计能够有更高的水准,贴近生活,代表潮流,不仅是设计师所追求的,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科技的进步推动了艺术设计的发展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社会不断前进的每一阶段所创造的文明成果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设计的重大改革和发展都与科技的突破密切相关。任何一个朝代,社会生活与社会规则无疑是设计依赖的基础。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科技的进步,必然会有种种新材料的诞生,也就直接影响设计师对选材及设计风格和方式的改变。
中国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中就有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对“艺载于技”的认同,反应了当时工艺和设计水平的规范要求。明朝的《天工开物》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和设计的高度,甚至是世界领先水平。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技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设计而言都是举足轻重的。例如商代若没有对前期冶炼技术的掌握和创新,就不会留下器型多样花纹精美的青铜器: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更清晰地反应了设计中科学地计算与施工的重要性,要因地制宜地考虑设计方案。此外,丝绸是我国西周时期的伟大发明,其细腻柔滑的面料、精美巧妙的图案,显然是与先进的纺织技术分不开的。
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前的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性的自由与解放是这一时期的主旨,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空前高涨有力地促进了近代的科技和设计的发展。然而,工业革命爆发后,在设计上审美与科技的脱节造成了工业产品单调粗糙的结果。工业革命带来了设计美学的革命,但设计的规范化、批量化、机械化使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有了明显的界线。为了唤醒人们对设计美学的感知,于是接连出现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设计史上的重大改革,以及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和后现代设计运动”。这些运动体现了大师们对于科学技术与设计美感需要相互结合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并充分强调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美学对于设计的重要性,科学技术与设计需要更加和谐统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开放、快速的上升趋势。人们迎来了新的科技革命,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设计师的工作方式有着很大影响。设计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日趋多样化,设计师能够借助先进的工具充分表达自己的设计灵感。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这些先进技术。设计行业自然是其中一员,它使设计的过程发生了巨大改变,从有形转为无形,从实体产品专为虚拟产品。而随之诞生的各种新材料的出现也为设计师们设计理念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现代设计不再有传统的束缚,科技的快速发展使设计变得更加多样、开放且极具个性特征。


三、艺术设计对科技发展具有引导性
设计的过程一般是通过点、线、面的穿插,色彩、空间、材料等符号元素的组合和排列,不单单是各种元素符号的简单堆砌,是通过设计师的思考使它们有了奇妙的组合,产生无限的意义。设计师的奇思妙想有时也能成为科技发展的助推器。科学家通过对设计元素的研究与分析又可能为设计的意象形转化为现实提供技术支持。

论艺术设计与科技的关系

论艺术设计与科技的关系

论艺术设计与科技的关系

论艺术设计与科技的关系

因而,艺术设计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例如飞机的发明,最初是来源于人们对于鸟类的模仿,对飞翔的渴望。古代的科技是落后的,所以人们只是从造型上模仿鸟类,但却留下了他们探寻飞翔的印记。古代的人们也根据鸟类的翅膀而设计出了飞机的雏形。到了近代,空气动力学和机械学快速发展,鸟类飞行的原理有了科学的解释,莱特兄弟便根据原有的外形设计,再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出第一架飞机,这与人类古时起就有的飞天梦想及据此大胆的设计和尝试是分不开的。1914年在德国科隆博览会上,有一座拱形建筑——“玻璃亭”,作为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的代表作载入史册。它是用五彩缤纷的玻璃嵌板措建而成的,由布鲁诺·陶特设计。而保罗·希尔巴特的作品则是他的灵感来源。在完成这座建筑的过程中,新的技术和材料被研发出来,陶特才能运用多彩的颜料以及新型的材料做出奇形怪状的造型,才会呈现一座充满奇思异想的建筑。再有,享誉世界的悉尼歌剧院,其设计构思非常奇特,是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的,它就像蓝色的海面上扬着白帆航行的船。同样,在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技术上的难题,这些难题通过科学家的不断钻研和创新,最终使这个建筑历经15年的时间最终得以建成,体现了设计和科技的完美结合。
当下的设计环境中,设计师们为许多尖端品牌创作了超前的设计,他们的创作结合人们的需求合理预测未来的科技发展,得到概念性设计产品。概念性产品有多种形式,可以是三维实物,也可以是虚拟的电子模型或其他形式。无论是超前的交互设计,还是五百多年前达·芬奇在纸上创作出的宫殿、桥梁和各式各样的飞行器的手稿,都体现了设计师超前的设计敏感和对未来的预见。这些设计,即使它们只是概念设计,可能在实施和技术上有困难,但已经提出了完整的设计理念,这就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实现科技的突破。科学实验和探索结果的描述,大都要借助于艺术的方法、方式或规律,如色彩可以标示科学的某种元素或图形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数据的分析往往要通过图案的方式来说明。这些都表明了艺术设计对科技的启发性和重要性。


四、艺术设计与科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论艺术设计与科技的关系

论艺术设计与科技的关系

历史经验证明,设计是“艺术创造行为”。相比科技的发展,设计同样需要创新思维以及思维转化为实物的技术,更要满足公众的需求。如我国汉代的长信宫灯,造型柔美,人物灵动,衣服的纹路疏密有致。灯体利用虹管吸收灯烟送入灯座,将其溶于水中,保持室内空气清洁。灯罩可以自由开合,能的论述素材:不单有聚光的功能,还能调节灯光的明度和照射角度。长信宫灯的环保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在设计上非常符合现代“人体工程学”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科技的成就体现了设计与科技的交融和相互促进。而公认的将设计与科技结合得最好的是达·芬奇,他涉猎的范围十分广泛,除了艺术创作之外,还包括建筑、医学、军事、物理、机械、天文等学科,井颇有建树,基本涵盖了人文以及科学技术的各方面。

论艺术设计与科技的关系

论艺术设计与科技的关系

论艺术设计与科技的关系

论艺术设计与科技的关系

进入20世纪后,设计和科技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在建筑设计方面,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建筑设计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建筑设计成为科技与设计的首要连接部分。贝津铭是当代著名的建筑师,他曾经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法国埃菲尔铁塔、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等著名的现代建筑正是设计与科技融合的经典。他们将人类美学、哲学和现代科技融入到设计中,创造出更新、更令人惊奇、更为多样化的视觉效果。从设计的本质出发,科技与设计的有机融合更有利于设计专业学科的发展。设计学”这一学科门类的概念,是在1969年由美国学者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首次提出。设计学科从此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立的跨学科体系。事实上,现代艺术设计与各门学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发展,艺术设计也是科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先进的科技和美学,使设计作品达到科技、审美、以及技艺的高度统一。
当代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清楚地看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设计与科学思维方法已经开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科技融入了设计中艺术的细腻感情和审美情趣,而设计的创造又需要借助科技来实现。科技与设计的融合,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五、结语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科技显然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无论在现代还是在未来世界,科技将依旧是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科技的发展使设计的媒介趋于多样化,先进的科技能够帮助设计师将设计理念进行实体呈现。而设计则帮助新的科技被人们快速接受。设计师的概念设计通常是超前的,前沿性的设计促进科技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科技与设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人类科技和文化都在不断创新的时代,科学与艺术需要互相滋养,感性与理性需要和谐统一,对于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设计,科学作为温床是必不可少的。当代艺术设计必须依靠科技所提供的力量,发挥设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先进的技术为基础,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中创造属于新时代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张道一.设计在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3]姚晓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关系探讨J电子制作,201320):186
[4]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M.吕乃基,王卓君,林啸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诸葛凯.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赵梅红,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叶童,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与人数 2金币 +8 收起 理由
破镜重圆 + 3 欢迎分享,社区有你更精彩。
圈圈圆圆圈圈 + 5 蓝代社区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金币 +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