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介绍
作者:程蓉洁、高智勇
论文名称:《手工造物语境下的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参赛类别:论文类
等级:优秀论文奖
正文内容
手工造物语境下的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程蓉洁 1 高智勇 2
(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汉 430205 2.武汉大学,武汉 430079 )
摘要: 目的 在生产方式变异的社会语境中,重新审视手工艺实践与经验交织的认知系统特征,以思维体系的基本逻辑探索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思路。方法 立足于传统工艺造物的知识语境,从方法论的视角解构手工艺知识“文化自觉”的“物化”特征,摆脱历史性论述和艺术性批评对于传统手工艺创新研究的思路,重新诠释工艺逻辑消解现代审美体验与传统工艺技术之间隔阂的方法与路径,在文化遗产传续的基础上拓展文创产品设计研发的新视角。结论 消费社会的转型改变了原有工艺创作的依存环境,创作主体的差异改变了传统工艺设计形式语言的探究视角,新材料的实验性探索以及现代科技嵌入工艺生产流程的实践方针,实现了传统工艺向现代文创产品转型中智识性内涵的显性表现。
关键词: 手工艺;工艺知识;文创设计;设计创新
引言: 现代产业革命所开启的机械化生产,完成了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社会转型中所完善的工业文明激发了各类行业中的技术革新,并终结了传统手工生产方式,批量化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传统的手工生产的方式无法扭转工业化大潮,依存于这种相对落后的技术形态不异于逆水行舟。资本的剧增,新的机械化产业不断扩充,新的生产方式成为了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现代文明与进程的尺度之一。在此背景下,大行其道的现代主义设计成为产品制造风格的主流。然而,在人类物质不断丰富的同时,体验经济兴起,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产品功能上的需求,转而追求基于某种文化元素的创新思考。深层的情感认同上形成无形的文化价值取向所孕育的文创产品,为设计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创意产业繁荣使设计艺术进入新的纪元,曾一度远离日常生活的手工艺在此焕发了新的活力,其造物活动中所蕴含的知识体系足以使设计者重新思考设计产品所承载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1 手工艺知识体系的导入机制
现代技术的发展将手工艺置于被遗弃的边缘化状态,历史性的论述和艺术性的批评成为展开相关研究的主要思路。国家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探索,让学界重新认识传统工艺“文化自觉”的“物化”特征。社会消费的转型迫使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赋予现代产品更强的文化属性。千百年历史长河中的手工造物方式在物质创造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和完整的认知系统。实践与经验交织的“思维体系”确定了手工艺兼具经验性与认知性的知识输出方式,意会的隐性知识与言传的成文传授保障了手工艺知识的发展与演进。因此,立足于方法论视角审视传统手工艺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为新时期文创产品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1.1基于工艺知识嵌入性特征的地域文化输出
关于现代性的叙述中,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祛媚”概念,解释了现代性生成过程中褪去古典意义上的宗教与泛神论的过程。将以往神圣化、神秘化的世界变成世俗化、理性化的世界。这意味着造物活动的商业属性不断增强,而以工业化生产为基础的高效加工流程,极快地繁荣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然而其负面结果则是产品同质化问题日渐严重。共同的生产方式与功能理性不断消解了产品的地域性差异,产品作为文化符号载体的属性逐渐削弱,创新与创造的力度递减。以特定时空语境中生成的独特文化价值输出,整合产品的艺术内涵与商业属性,凸显产品的文化传播功能成为当代文创产品设计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类造物活动的历史长河中,手工艺作为生产手段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相对于现代化生产方式,手工造物活动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手艺知识”创新生态。在客观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以特定空间情境中构思主题的“再现”或“类比”形成物化的文化记忆,又伴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异而产生与之适应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造物者通过获取支配身体操控物质形态创作的精确性,联动的影响着指导人类一系列行为准则背后的造物观念。因此,与空间地理的亲缘关系,决定了手工艺知识体系作为一种群体“潜意识”的存续方式,其嵌入造物活动构思与生产流程的特性,决定了工艺产品的区域分布特征。二战后,日本民艺运动推行的“一村一品”正是重新审视传统工艺,补充工业文明,消解旅游工艺品粗制滥造的积极尝试。面对全球化、批量化大规模生产造成的产品同质化问题,传统工艺与生俱来的地域文化基因正是与工业文明并存互利,提升产品意匠,扩大地域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有效手段。
1.2基于工艺知识稳定性特征的产品品牌建设
差异化设计是文创产品的灵魂,特定文化时空语境以有形的造型、色彩、图案赋予产品新的创意与艺术内涵。然而相对于技术产品,文创产品的附加值在于产品的造型、外观等视觉元素,现代设计所引发的生产与制作的分离成就了批量化的产出保障,但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模仿抄袭的成本。加之作为新兴产业缺乏行业规范上的政策指引,直接导致价格战和抄袭不断侵袭行业内的竞争环境。特别是在大众传播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将面临更多的新问题。在设计产业中如果内容产品及其创作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的话,进入市场流通的过程中,创意就会被大量模仿和山寨,创意群体的原创动力自然而然会被慢慢消磨殆尽,这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良性发展(见图表1)。
手工造物语境下的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图表 1我国创意产品开发模型示意
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政府以及行业规范的制度环境建设仅是外因的解决路径,而设计者顺应设计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寻求解决方案则是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品牌建设与保护的有效手段。区别于现代科学理性基础上形成的技术流程创造出的批量化产品,手工艺生产具有经验性知识特征,依存于人类进化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适应环境的本能,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一旦被创作者掌握便较少受环境、年龄或情绪因素干扰,甚至不受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影响。而作为隐性知识形式存在的手工艺门槛较高,梅特卡夫称之为“身体动觉智慧”,看似无法沟通,其认知方式和概念式思维没有任何关系。英国手工艺理论家大卫·佩伊(David Pye)将其定义为“风险的工艺”(workmanship of risk),相对于适应批量化、自动化生产“必然的工艺”(workmanship of certainty),“风险的工艺”依赖于制作者长期实践经验积累而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判断力与灵巧性。产出结果的品质高低受因个体创作者的差异而处于持续的风险之中,因此凭借程序性知识结构进行复制与模仿难度较大。对于保障产品设计的差异性,提升品牌建设的技术保障大有裨益。
1.3基于工艺知识整体性特征的艺术思维创新
文创产品作为艺术衍生品的一种,将产品与文化进行有机融合。然而设计创新的良莠不齐,造成了脱离审美标准的形式要素拼贴、重组,这种背离艺术创作规律的产品输出实际上是新旧生产方式交替引发的审美意识争端的必然结果。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曾是新的生产环境中调和艺术与技术的努力,但这次极具理想性与探索性的实验所产生的结果是手工艺不断边缘化。这场运动的内在价值远不止于此,拉斯金等人一直推崇消除“高级艺术”与“实用艺术”之间的界限,这不仅是对设计艺术价值的重新诠释,同时也意味着对以手工艺作为复兴手段的生产方式所蕴含的艺术价值的肯定。在现代主义没落,并不断遭受质疑的几十年间,手工艺重新回归艺术创作者的视野,尽管横亘在纯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藩篱并没有完全消融,但机械化使现代人认识到手工艺的艺术属性已是不争的事实。美国艺术家布鲁斯·麦特卡夫(Bruce Metcalf)所著的《现代主义神话之替换》中指出:“艺术与手工艺间的斗争已经终结,斗争的胜利成果是,手工艺就是艺术。”
创作个体内部认知的整合是工艺知识的艺术性基础,因为这种整合不仅是思维上的,同时也是感官系统协作参与到创作实践中的无意识行为。日常收获的不系统的、多样的碎片化知识内容,不断在个体劳动唤醒与继承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非自觉地提取、重组与增殖,从而脱离思维意识的心理资源与通道容量控制,保障了差异化的个性形式的产出。因此,手工艺整体性的知识整合,意味着个体创作结果遵循着继承与创新交替的基本态势,而进行知识整合的个体差异又使创作结果不断呈现创新形态,其活态化的形式成果契合了艺术创新思维的基本目标,拓展了现代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不断以创新的形式推动产品的高效增值。
2 基于工艺逻辑的文创产品设计创新
就创作本体而言,手工艺制作行为的驱动力来自于完善手工艺本身的欲望。传统的手工艺人在既定目标指向的基础上开展艺术实践,而创作者展现完美的工艺手段则是实现目标质量的基本保障。这一过程中批判性思考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且联动的产生了艺术上的创新与创造。社会与生产的转型,打破了薪火相传的技艺传统,环境的变异改善了手工艺的存续方式与生存土壤。但手工艺知识系统的基本逻辑仍然有着巨大的开发潜能,根植于这个系统中的个性化、创新性、实验性不断引导着造物活动的锐意改革与深邃思考。遵循这一逻辑进行的设计创新,不但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为民族文化遗产存续注入新的动力。
2.1创作主体的转换与形式逻辑的现代转译
传统工艺在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关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生活化本质是以“用物”为目的进行“造物”,同时赋予其艺术性的精神价值。日本民艺家柳宗悦曾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只有工艺之存在我们才能生活。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与之相适应的民间工艺生产不可避免地蜕变为大工业体系下的批量化机械加工,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现代设计必然取代民间个体的劳动生产思路。迥异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现实动摇了手工技艺的生存状态,现代性的“祛媚”褪去了宗教与泛神论的物质生产,社会阶层的变异致使贵族统治阶级消失,依附于其“权力”本质,凝结良匠、珍材且带有符号意义的传统工艺品与资本规律相悖,面临着现代转型。新的社会分工,知识阶层以业余的身份和生活者的姿态参与工艺设计创作的历史景观已不可能再现,专业院校培育出的,强调艺术语言风格和表现的艺术专业人才成为新的创作主体。
传统工艺因循着一套自成体系的工艺造型语言,能唤起使用者固有的视觉感受。赋予了商业属性的产品造型亦追求多样化与差异化,创作主体的转换决定了民间工艺品文创开发的形式变异,而基于艺术规律的二次设计则是在更直观的形式上协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弥补客观环境转变所带来的审美需求上的差异。以河北蔚县拼布垫的文创开发为例,蔚县妇女采集边角布料及破旧的衣服,按颜色和花纹,进行裁、折、拼、接的形式重组,创作民间手工艺品。设计师的介入,在吸收当地手工技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设计,研发新的文创产品。融合贴布、叠压、冒尖等手工技艺,在传统布垫的基础上创作兼具民间乡土设计品位的猫头鹰布玩具(见图1)。将民间手工艺品转译为适应现代文化语境的文创产品,推动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产品设计的良性融合与发展。
手工造物语境下的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图1 蔚县拼布垫的文创研发设计产品“猫头鹰”布玩具
2.2新材料的实验性探索与工艺生产程序的变异
工艺技术的创新与变革带动了造物活动产出的艺术形式变异,但物质材料作为工艺技术的支撑是其转变与发展的基础。格林·亚当森关于手工艺做出了这样的论述:“以材料的运用为基础,技艺和专业知识为核心的相对小规模的生产活动”。传统的工艺知识源于特定环境的自然材料资源,而今时今日技术发展出现的人造有机合成材料赋予了产品风格创新更大的潜能。法国设计家夏洛特·佩兰(Charlotte Perriand)于上世纪后半叶就阐述过这样的观点:“可以预见到一种向更纯朴的手工艺形态的回归——并非是回归于旧日的技术,而是回归于小规模的工作,充分利用今日与未来的技术所提供的潜能。……创造力的碰撞将是巨大的,每个个体都必须实现多样化。”
就生产程序而言,机器时代以效率为目标的生产组织形式决定了制作流程与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美国工业家亨利·福特的汽车制造生产线就是最佳例证。然而分工协作并非始自产业革命,中国传统手工艺生产中,同一制作流程中精通不同生产环节的工匠分工协作,以“流水线”进行手工艺生产的传统古已有之。清代彩灯作坊“文盛斋”,经验丰富的工匠师傅各有所长,各司其职。在技艺传承中,亦分出木工、雕刻、漆饰、编结、绘画等不同流程。
在现代文创产品研发中,新材料探索与实践使传统工艺流程发生变异,新的生产方式与制作技术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方能保证在延续传统工艺特征的基础上,提升材料的利用率与生产效能。唐人坊研发设计的“唐娃娃”人偶,正是在“北京绢人”生产流程中,保留了梳头方法、头饰的掐丝编制等传统工艺,同时以热转印和丝网印技术取代刺绣工艺,以特殊石膏塑脸并辅以手工绘制,以树脂或塑料等现代人工材料制手,完成传统工艺程序与新材料的有机结合与形式开发(如图2),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并且运用新材料为形式创新提供了发展潜能。
手工造物语境下的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图2 传统“北京绢人”与唐人坊新材料研发的“唐娃娃”人偶
2.3手工艺的诗性建构与智识性内涵的显性表征
长期以来“重道轻器”思想使我们忽略了传统工艺的文化意义,被看成是“雕虫小技”的手工技艺没能发展成科学。[8]重新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将手工艺创作置于一个微妙的境地,消费社会将一切都纳入消费结构之中,手工艺的文化内涵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有待重新认识的复杂文化现象。在体验经济的改造过程中,其物化的产品实用功效与精神价值不断发生置换,依托功能性和装饰性,缺乏文化内涵的工艺创作难以避免边缘化的现实。
传统手工艺和制作承载了先人的精神财富,制造过程赋予物品超越实用功能的意义。正如美国工艺家罗斯·斯威克所言:“在漫长的历史中,手工艺曾创造出了后来被看作是艺术的实用物品,这些物品存在的时间比创造和使用它的人存在的时间更久。当投入了生命的物品发生超越并显现能量时,这样的物品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受到尊敬——这就是艺术品。”海德格尔的解释则是“诗意世界的建构正是将手工艺品与手工制品进行区分的关键要素。”因此,作为人的内在精神的传达媒介,手工艺品注定逐步蜕变为艺术品。可以这么讲,物作为器具的存在是暂时的,当其成为诗性的存在则是永恒的,但这种诗意的建构,不是技艺的堆砌,也并非矫揉造作刻意为之的结果,而是不断将工艺美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还原造物的本真,将美的创造真实地还原于人类的生活,以实用为导向发展工艺自身的语言系统,从而不断创造新的美学意境。“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其“中空”、“有节”,易弯曲、易切割、易加工。竹作为自然界中天然的材料,它可降解、循环、再生等绿色环保的特点。备受艺术家们的青睐和有效的创造利用。竹编是通过在经纬上进行编、插、锁、扎等技法编织出各样花色图案和形态。竹在东方文明它代表了华夏儿女的品德与情怀,也体现了东方人的哲学思维与生活方式就是崇尚以不变应万变,一种宠辱不惊的处事态度。鄣吴镇的溪境民宿的主人亲手编室内家具用品和装饰用品,造型多样的的灯具、墙面饰品、摆放饰品等真正将竹编文化融入到每一个空间环境的细节中,并充满了无限的回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大众审美提高推动消费升级,竹编产品设计更契合当今生活方式与审美的,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创新思维,让竹编生活器具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手工造物语境下的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图3 传统竹编在鄣吴镇的溪境民宿室内空间中的运用
手艺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价值正是在于其独有的程序、方法,以及其中所蕴含者的经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难以用数理进行分析的价值取向和传统观念。糅合手工艺的诗性内涵,正是文创产品影响消费者文化观感与美学取向的创作思路。从艺术角度来讲,既涉及到技法性的操作、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又涉及到智知性内涵的表达。而“手艺”自身所带有的从传统中走来的原发性也正是通过这种影响,才得以确认其潜藏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3 结语
当代设计艺术多元发展的今日,现代主义也蜕变成故纸堆中的传奇,穿越了时空的局限,使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工艺的价值与内涵。在技术与艺术、理性与感性不断协调的发展历程中,手工艺的复兴使我们看到了,在技术发展,物质财富剧增而带来的物欲追求中,人类不断地在尝试新的解药,以消除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失衡。机械所产出的精准、批量化产品取代了手工艺制品的今日,手工艺作为沟通艺术与设计、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媒介,以新的设计方法与研究路径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不断焕发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本论文发表于《包装工程》2020,41(24)
部分参考文献
[1]张西昌.现代设计语境中的民艺生态[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11):181-182.
[2] David Pye.The Nature and Art of Workmanship[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4.
[3]Rose Slivka.The Persistent Object from the Crafts of the Modern World[M].New York:Horizon Press,1968:5.
[4] Richard Sennett. The Craftsma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241-267.
[5]杭间.民生与工艺传统技艺在现代的遭遇[J].读书,1998(05):137-142.
[6]占晓芳. “手工艺”的解构与重构[C].设计学研究: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2019:141-150.
[7]彭立勋.论海德格尔对艺术本质的存在之思[J].艺术百家,2019,35(03):15-20.
[8]李砚祖.关于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工艺美术诸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84-8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