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首页 理论专区 世界现代设计史 《世界现代设计简史》PDF电子书-张夫也
收起左侧
楼主: Martells

《世界现代设计简史》PDF电子书-张夫也

50
回复
7127
查看
  [ 复制链接 ]

0

主题

1

帖子

1

积分

守恒黑铁

Rank: 1

积分
1
求pdf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1

积分

守恒黑铁

Rank: 1

积分
1
求pdf格式下载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2

积分

守恒黑铁

Rank: 1

积分
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的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1

积分

守恒黑铁

Rank: 1

积分
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的一本资料,想呀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守恒黑铁

Rank: 1

积分
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囊括了世界现代著名的设计师和设计案例,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设计风格和流派的特点与应用。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1

积分

守恒黑铁

Rank: 1

积分
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的情感性
举例阐释情感性特征在艺术创作或者艺术欣赏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中国“师造化”说与西方“摹仿说”是两种艺术理论传统中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核心观念,既有相似性,也存在深刻的哲学与文化差异。以下从哲学背景、核心内涵、实践方式及艺术目标等方面分析二者的异同:

---

### **一、相似性**
1. **以自然为艺术本源**  
   - 两者均认为艺术创作应以自然(或现实)为根源。  
   - **中国**:“师造化”强调向自然学习(“造化”即自然万物及宇宙运行规律)。  
   - **西方**:古希腊“摹仿说”(Mimesis)主张艺术是对自然或现实的模仿,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

2. **观察与再现的起点**  
   - 二者皆重视艺术家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并将其转化为艺术表达的基础。例如:  
     - 中国画家通过“游观山水”积累创作素材;  
     - 西方古典绘画以写生为训练核心。

---

### **二、核心差异**
#### **1. 哲学基础不同**
   - **中国“师造化”**  
     - 根植于道家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自然不仅是外在对象,更是蕴含“道”的生命整体。  
     - 艺术目标是通过观察自然体悟宇宙规律(“道法自然”),追求“形神兼备”,最终达到“心与物游”的境界。  
     - **关键词**:道、气韵、心性。  
   - **西方“摹仿说”**  
     - 源于古希腊哲学对“真理”的追求,如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理念世界“影子”的摹仿;亚里士多德则肯定摹仿的认知功能,认为艺术通过摹仿揭示普遍性。  
     - 艺术目标是对现实世界的形式或本质进行再现,强调客观性与理性分析。  
     - **关键词**:理念、形式、理性。

#### **2. 对“自然”的理解不同**
   - **中国**  
     - “造化”是动态的、有灵性的整体,包含万物生灭与阴阳变化。艺术家需通过“格物”达到“物我交融”,如郭熙《林泉高致》提出“身即山川而取之”。  
     - **例**:中国山水画中,山石、云水并非静态摹写,而是表现“天地之气”的流动。  
   - **西方**  
     - 自然常被视为客观的研究对象,强调对物质世界结构与规律的把握。  
     - **例**: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发明,体现了对自然空间关系的科学分析。

#### **3. 创作方法论差异**
   - **中国“师造化”**  
     - 强调“中得心源”(张璪语),即主观体验与客观自然的统一。  
     - 创作中不拘泥于形似,重在“写意”,如石涛主张“一画论”,以笔墨表现画家对自然的领悟。  
   - **西方“摹仿说”**  
     - 注重对客观对象的精确再现,通过比例、解剖、光影等技术追求逼真性。  
     - **例**:达芬奇通过解剖学研究人体,以实现绘画的科学性。

#### **4. 艺术终极追求**
   - **中国**  
     - 追求“意境”与“神韵”,艺术是人与自然共鸣的产物,如苏轼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 **西方**  
     - 长期以“真实”为最高标准,古典时期追求理想美(如希腊雕塑),近代则发展出对现实批判性摹仿(如19世纪现实主义)。

---

### **三、历史演变中的交融与反思**
1. **中国的补充**:宋代以后,“师造化”与“师古人”并重,文人画更强调主观心性的表达,但仍以自然为根基。  
2. **西方的突破**:19世纪后,西方艺术逐渐超越单纯摹仿(如印象派捕捉光影、抽象艺术脱离具象),但“摹仿”作为传统基因仍存留。  
3. **现代对话**:20世纪中西艺术交流中,如徐悲鸿引入西方写实技法改良中国画,林风眠融合表现主义与东方写意,体现了两大传统的碰撞与互补。

---

### **总结**
| **维度**       | **中国“师造化”**                | **西方“摹仿说”**              |
|----------------|--------------------------------|-----------------------------|
| **哲学内核**    | 道家“天人合一”、禅宗心性论        | 古希腊理性主义、真理观           |
| **自然观**      | 动态、灵性的生命整体              | 客观、可分析的物质对象           |
| **创作重心**    | 主观体验与客观自然的融合(心物一元) | 客观再现与形式分析(主客二分)     |
| **艺术目标**    | 意境、气韵、传神                 | 逼真、理想美、真理揭示           |

**简言之**:  
- **同**:皆以自然为艺术之源,重视观察与转化。  
- **异**:中国重“心与道合”,西方重“形与理契”;中国艺术是“自然的诗化”,西方艺术是“自然的镜像”。  

两种理论植根于不同的文明土壤,却共同揭示了人类通过艺术理解自然与自我的永恒追求。艺术中的“丑”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挑战了传统审美观念,并引发了关于艺术本质和价值的深刻讨论。在探讨艺术中的“丑”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理解。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丑”在艺术中的相对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和追求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丑”的评价和接受程度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畸形或者怪异的形象可能被视为一种独特的美学表现,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不可接受的“丑”。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丑”视为绝对的、普遍适用的概念。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1

积分

守恒黑铁

Rank: 1

积分
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需要,找了半天才找到这里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1

积分

守恒黑铁

Rank: 1

积分
1
求资料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1

积分

守恒黑铁

Rank: 1

积分
1
求资料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破碎矿石

积分
-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
参与人数 1金币 -5 收起 理由
圈圈圆圆圈圈 -5 社区除《灌水闲聊》板块外,均禁止纯表情及.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金币 -5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