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6美术基础理论
适用专业方向:
135107(专业学位)美术
01(全日制/非全日制)中国画创作与技法研究
02(全日制/非全日制)油画创作与技法研究
03(全日制/非全日制)书法创作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共40分)
1、《人物龙凤帛画》
①战国帛画,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②画面上画着一位穿着华美衣裙的女子,双手拱拜,头后挽着垂髻,长衣拖地,人物体态婀娜。空中有蜿蜒游动的龙和展翅飞翔的凤,动态相当鲜明突出。③画面表现主人祈求龙凤援引下飞升仙界的场面。龙和凤是传说中的幻想动物,由于它们被认为具有非凡神力,因而在绘画中成为引导人升仙的灵物。帛画上缘有一根细竹条,当中系有细绳,可能作悬挂之用。体现了战国时期开始流行的神仙思想,帛画表现了人们对死者升天的祝愿。④人物龙凤帛画画法比较古朴,具体一定的装饰风格。以线描造型,人物比例匀称,线条挺拔有力、流畅,具有相当的艺术表现力。在人物嘴唇、衣袖等处略点朱彩,在凤鸟、人物衣饰上添加纹饰,都使作品富有浓厚的装饰意味。⑤人物龙凤帛画的构思把幻想与现实巧妙的交织在一起,表现了战国的时代精神。帛画反映出战国时期人物画艺术成就,无疑为秦汉绘画打下良好的基础。
2、颜真卿
①唐代书法家,世称“颜鲁公”,早期书法受王羲之影响,并向初唐名家学习,又曾向张旭请教。②他一变初唐秀雅瘦劲的书风,在楷书中参以篆籀笔意,建立了端庄雄伟、气势恢弘的风貌,体现出大唐帝国繁盛的时代精神,也显示了他刚正的高尚人格。③颜真卿传世作品极多,著名碑刻有《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赞碑》《颜勤礼碑》等,行草书则以《祭侄文稿》为代表。④《祭侄文稿》通过祭奠其侄季明在安史之乱中殉国而作的祭文草稿以表达哀婉悲思之情,用笔苍劲自然,是行书中的杰作,也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⑤在书法史上,常将颜真卿和柳公权并称,被誉为唐代别开生面、卓有成就的大师,他们的书体也并称为“颜筋柳骨”。此外,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和赵孟fu被誉为“楷书四大家”。
3、《富春山居图》
①作者是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常熟人。能诗,又擅画山水,在作品中常表露遁世思想及文人情趣。②黄公望曾受赵孟fu的指点,承袭了赵氏水墨简率一体的山水,并创造了“浅绛山水”,是一种以水墨为主略施浅赭及墨青的表现形式,以浑厚苍简的笔墨画江浙山川,他的逸笔、士人家风之论正是赵孟fu艺术主张的发挥。③黄公望作画不忽视从生活中吸取形象,曾长期居住在富春山中,因此所画山水林峦颇有境界。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卷》以苍润洗练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画出自杭州至桐庐的富春江上的旖旎风光。成功地运用了淡墨皴擦画山,长披麻皴与短条子皴交互使用,将李成的树法、米芾的苔点、董巨的皴法,以及赵孟fu等人山水影响,融为一体,自成一家。④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和《快雪时晴图卷》则是另一种风格,山石勾斫笔意极简而景物奇特,通过用笔的干湿变化和墨色的浓淡层次,不仅画出大雪覆盖下山川之壮美,又能传达出雪后微融之感。⑤著有《写山水诀》传世,这本书是教人掌握山水画法的入门教材,因此在后世流传颇广。
4、海上三任
①海上三任指的是清末上海画派的任熊、任熏和任伯年。②任熊是早期海派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他的出现对海派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完善有着关键性作用。绘画技巧全面,画风上受到陈洪绶的影响并加以发展,人物身躯伟岸,生动传神。代表作《自画像》面部渲染出解剖结构,画上有长题,流露出苦闷迷惑的情绪。③任熏是任熊之弟,他的画注重传统,画风严谨工致,赋色古艳。人物画多作文人高士、历史及神话传说人物,线描细腻而流畅,在形象及笔墨上可见陈洪绶之影响,但却削弱了陈洪绶的奇古成分而接近现代风格。画花鸟多用双钩法,用笔道劲富于装饰性,章法时出新意,如《枫蝉图》。④任伯年是清末上海画坛上,技艺全面、富于创新精神,影响最大的画家。他适应上海新兴现代城市的审美特点和市场需要,锐意创新,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能工能写。其肖像画能突破传统呆板的姿态和格局,人物动态神情都极为生动自然,如《酸寒尉像》。他的画从民间起步,又吸收了文人画及宋代绘画的传统,既打破了封建绘画中的雅俗观,又提高了民间绘画的品位,雅俗共赏。
二、简答题(共40分)
1、简述任意一个唐代画家。
①阎立本,初唐宫廷画家,西安临潼人。擅画人物,多取材于贵族、政治或历史事件。②线描强劲,设色深沉,注重刻画人物特征,能鲜明的表现人物特点。唐初政权的建立与政治宣传的需要,为阎立本艺术创作提供了重大题材。③他的主要成就在绘画方面,毕生创作密切适应着唐王朝巩固政权的需要,歌颂唐帝国的强盛,成为初唐政治事业的颂歌。代表作《步辇图》《职贡图》《历代帝王图》等。④《步辇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汉藏文化交流的见证。采用均衡式构图,根据尊卑设置比例大小,通过对于人物次序和数量安排,达到巧妙地平衡。画面塑造了唐太宗与禄东赞的肖像,并通过面部刻画表露唐太宗的睿智和禄东赞对唐太宗的崇敬。画中对不同人物身份及民族气质有较鲜明的表现,突出描绘人物而省略背景是这一时期常用手法。⑤《历代帝王图》作者通过对他们的动作、精神、生理特征等细致入微的刻画,比较鲜明地展示了各个帝王的特点。如晋武帝司马炎的宏略大度,具有逼人的气势;隋文帝杨坚深有谋略。画卷还注意通过侍从的排列及步辇、坐榻等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性格。作者对这些形象的生动刻画,代表着唐初统治集团对历史上有能力统一国家和巩固政权的帝王的崇敬和对腐败无能的亡国之君的否定,有一定的进步因素。⑥阎立本继承家学,有接受艺术的优越条件。他虚心吸收南北朝以来的绘画成就,也促进了艺术水平的提高。他的绘画代表着初唐美术的新水平,并对后世绘画产生深远的影响。
2、简述明四家。
①明代中期江南科举最盛,文人宦游归来促成了这一地区的繁荣,逐渐形成了吴门画派,又称明四家。其创始人是沈周,形成于文徵明,再加上唐寅和仇英。②沈周:明代画家,苏州人。他的山水取法元人黄公望、吴镇等,并上溯董源、巨然及北宋诸家。作品多反映了人对大自然的真切感受以及开阔的胸襟和丰富的想象力。代表作《庐山高图》为老师陈宽祝寿而作,采用王蒙的笔法表现这一名山形象,象征老师的崇高人格。③文徵明:明代画家、书法家,苏州人。师承沈周,也受赵孟fu影响。他的画法有工细与粗率两种。细笔继承赵孟fu、王蒙,布景繁密,设色多用青绿重彩,间用浅绛。粗笔继承沈周,笔墨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飞白书法。代表作有《真赏斋图》《古木寒泉图》《湘君湘夫人图》。④唐寅:明代画家,苏州人。师承沈周,也受周臣的影响。山水画取法宋元,风格清新自然,雅俗共赏,代表作《山路松声图》。他的人物画有白描,有设色,也有精致的工笔重彩,代表作《王蜀宫伎图》。⑤仇英:明代画家,后移居苏州。曾做过漆工,师承周臣。山水以青绿为多,代表作《剑阁图》。仇英把工笔重彩和青绿山水加以雅化,从精美严整之中透射出古雅之美。、⑥吴门画派并非纯粹继承了宋元文人画的传统,而是大胆融合了院体画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一种“揜前绝后”的新风格,一扫明初画坛院体和浙派躁硬峭刻的霸气,散发出吴门地区文风焕然、画风清新的气息,赋予了文人画以新的时代精神与活力。
三、论述题(共70分)
1、院体花鸟与文人花鸟的比较研究。
中国传统花鸟画中,有两种绘画风格备受瞩目,即院体花鸟和文人花鸟,在五代至宋时流行起来,成为花鸟画的重要部分,虽然二者风貌有别,但都推动了中国花鸟画的发展。
一、院体花鸟讲求形似,提倡新意。
院体画指历代统治集团为了政治宣传及满足其精神享受,搜罗画手组织创作,而宫廷画院专门机构之制则创自五代,至北宋规模完备并以宣和时期为最,呈现出繁荣景象。院体花鸟强调形象上的精确刻画,对放逸者常指责为不合法度,过分地强调拘谨工致。其艺术特征表现为造型准确,格法严谨,精微细腻,赋色浓艳,华贵富丽,既有精密不苟之长,某些作品又有萎靡柔媚的倾向,形成“院体”画的独特风格。
由于五代西蜀宫殿务求华奢,黄筌一派的花鸟画以华美逼真的画风而特别受到皇帝的重视。他取材珍禽瑞兽和奇花异卉,画法采用双勾填彩,笔致工细,细笔轻色不见墨迹。因其写生功力雄厚,以细致富丽的画风图写珍奇花鸟,体现了宫廷的审美情趣,因此被称作“黄家富贵”。代表作《珍禽图》中体现了细笔轻色不见墨迹的画法。
宋代是院体花鸟发展的高峰期,宋代院画“高洁为工”的鲜明风格特征,给后代的传统绘画以良好的影响。黄居寀在宋初画院中特别受到皇帝的欣赏,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画风精致富丽,表现安静平和的境界,这从现存《山鹧棘雀图》中可以得到证明。黄氏画风也成为宫廷花鸟画的标准。北宋中期崔白的出现,突破了将近100年来黄氏父子的成规,开拓了花鸟画的新境界。崔白以画具有野情野趣的败荷凫雁著名,其性情疏放,不拘礼法,神宗时被召入画院。他善于表现在自然环境中花鸟运动和变化及互相联系,描绘不同季节气候下动物的生动情态。传世名作《双喜图》表现在肃杀萧瑟的秋风中山雀和野兔的情态。鸟兽笔致工细,而山坡树干则用阔笔画出,显示出融会水墨山水的成就,在写实中具有野逸的情趣,体现着“体制清澹”的画风。北宋后期宋徽宗赵佶时期,大力扩充画院,兴办画学,造成了官廷绘画的繁荣景象。以他为代表的院体花鸟画,强调观察植物形象,讲求形似,提倡新意。代表作《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画风细腻柔丽,明显接近黄筌一派的画法。
南宋宫廷中聚集花鸟画家的精英,而且多父子相传,家学渊源深厚。李安忠以鹌鹑著称;毛松擅花鸟四时之景,其子毛益擅花鸟小景;马家从先祖马贲起即擅画百马、百牛、百雁、百猿、花鸟小景,马兴祖有《疏荷沙鸟图》;李端以画梨花鸠子著称。林椿师承赵昌,赋色轻淡,深得造化之妙,现传为他画的《果熟来禽图》。李迪是活跃于三朝的花鸟巨匠,工画花鸟竹石,传世作品《枫鹰雉鸡图》。马远享名于山水,兼工花鸟,且善表现小景。传世作品《梅石溪凫图》。
二、文人花鸟寄兴抒情,平淡素雅
文人画形成于北宋时期,应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的绘画。这些画家都有精深的文学修养和书法造诣,多为寄兴抒情之作,艺术上趋于平淡素雅,重在自然,力倡天真清新的风格。在形象塑造上,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描写。
北宋中后期,水墨梅竹是流行的题材,文人士大夫借以梅、兰、竹、菊为题材表现清雅高尚的品格。北宋文同擅画墨竹,画竹主张必“胸有成竹”,着重表现情怀,并运用书法用笔,开创“湖州竹派”,把五代以来兴起的墨竹推向新水平。墨梅始于北宋,著名者为仲仁和尚。南宋墨花在北宋时已经出现,宋徽宗赵佶即擅墨画,传世作品有《柳鸦芦雁图》《枇杷山鸟图》。
南宋时水墨白描花卉有了新发展,故宫博物院藏有宋人《百花图卷》,宋末赵孟坚擅作白描水仙。赵孟坚以墨兰、白描水仙最为精妙。他首创墨兰,用笔劲利而舒卷,清爽而秀雅。代表作品《墨水仙图》《岁寒三友图》等。北宋兴起的墨竹、墨梅仍然在文人士大夫画家中流行,但是表现技巧上不断丰富。杨补之墨梅在北宋仲仁和尚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一变墨晕点染画花的技法,创作细笔勾图花瓣及蕊须,梅干则放笔直写,称为“村梅”,这种画法为赵孟坚等人所继承。他的《四梅图卷》在纸上分段画出梅花未开、欲开、盛开、将残的四种情态,笔致清逸。
在元代,具有文人情致的水墨花鸟和梅竹大为盛行,以花鸟画擅长的有王渊、边鲁等人。王渊最有特色的是一改黄筌细致富丽的画风,代之以水墨白描画法,将院体花鸟加以雅化,迎合了文人士大夫的欣赏趣味,被誉为“当代绝艺”。传世作品《竹石集禽图》,不施彩色全用水墨,富有层次,花鸟画置于自然山水环境中,境界比较开阔。张中的花鸟画更带有写意味,传世水墨画《芙蓉鸳鸯图》画法比较粗简,但能注意形象的真实。元代画梅,首推王冕。其墨梅继承杨补之传统,所画梅花千花万蕊,老干新枝,富有生意。代表作《墨梅图》,花瓣以水墨晕点,自然而富有变化,画卷有题诗,以梅花寓示志趣,表露了不甘与黑暗腐败同流合污的精神。王冕还擅长篆刻,是元明以后文人画讲求诗,书、画、印的较早具备者之一。
综上所述,院体花鸟与文人花鸟各有千秋,虽然取材、技法等都略不相同,但是在许多画家的实践过程中,却使花鸟画创作领域不断得到丰富。
2、清戴熙《习苦斋画絮》言:“董巨尚圆,荆关尚方...正阴阳互根,不可偏废。”根据上面材料,谈谈五代山水画的发展。
五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唐代以水墨或青绿在屏障上挥写大山大水或松石的基础上,一些画家深入于大自然中,创立了雄伟的北方峻岭和秀丽的江南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前者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后者则首推董源、巨然。
一、荆浩、关仝创立真实生动的北方山水画派
荆浩长期隐居于山林,谙熟自然山水的体貌并且对之有着深厚的感情,创造了气势雄伟的北方山水画派,成为具有里程碑地位的山水画大师。荆浩山水延续唐代水墨山水而又有新的创造。吴道子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山水“有墨而无笔”,荆浩兼收二者的长处,而自成一家。所画山水多以黄河两岸及太行山的真山真水为描写对象,擅以全景式的章法表现北方的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雄浑,景色壮阔,在虚实远近空间的处理、山石树木皴染结合的技巧,以及在笔墨运用和造型能力等方面都较前代有着明显提高
荆浩《匡庐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大山耸立,高出云霄,其上峰峦各异,其下冈岭相连,山下有溪水,山间布置桥梁路径,岸边有人结室而居,当是画家躲避战乱与心中排除世事干扰的理想之处。此画布局上高远与平远结合,掩映林泉,依稀远近,画出了北方山川之壮阔雄伟的气象。皴染笔墨兼备,毫无雕琢痕迹,技法上较唐人已大有进步。荆浩的山水画体现着中原绘画的高度水平,他在绘画实践和绘画理论方面的成就,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荆浩《笔法记》是我国中古时期山水画论的重要著述。文中特别强调对真山水的观察体验,和塑造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其中提到真和似的区别,他认为要达到形象的“真”,必须对描写对象作深入认真的研究了解,从大量自然形象中加以提炼,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还提出气、韵、思、景、笔、墨的绘景“六要”。荆浩从山水画的生动性、立意、酝酿形象到传达笔墨的艺术效果等方面提出要求,对后世山水画的创作和评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仝是荆浩的追随者,后人把他与荆浩并称为“荆关”。他擅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等之景,笔下展现黄河两岸的山川。其画“笔越简而气愈壮,景越少而意越长”,引人入胜而玩味不尽,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被称为“关家山水”。传世作品有《关山行旅图》,表现了北方僻野深山中的荒村茅店,穿插来往旅客,点缀飞鸟鸡犬,富有生活气息。画中山势雄奇,石如刮铁,烟云吞吐其间,寒树有枝无干,是关仝典型的画风。传为关仝的作品还有《山溪待渡图》《秋山晚翠》等。关仝笔下的北方山川在雄奇中带有荒寒的情调,这应是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心境反映。
二、董源、巨然创立淡墨轻岚的南方山水画派
江南风景,山明水秀,远在东晋南朝时期,古代山水画最先在这一地区萌芽。至五代南唐,这里涌现出一批富有才华的山水画家,建立了江南山水画派,董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董源是五代南唐宫廷画家,山水人物皆甚精妙,兼工龙水牛虎,能作“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之景,但最受后人欣赏的是以水墨淡彩创造性地图绘出的江南山川,江河纵横,草木丰茂,山峦明秀的风光。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笔下的景物,能使人观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开创了南方山水画派。虽然宋人评论他的绘画“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但实际上他已大大改变了唐代山水画风。在他的笔下,既没有唐代青绿山水那样勾斫填色的刻画痕迹,又非单纯的破墨渲澹,而是将笔与墨、皴与染自然地结合起来,根据江南草木华滋、湖光山色的特点,使用披麻皴、点子皴的画法,表现江南山水的整体感觉。因此,他的画甚至能表现出季节、气候及阳光空气。
现存董源的《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则是在唐代水墨山水基础上加以发展的。《潇湘图》画中冈峦起伏,草木葱郁,景色隐于云烟中,山坡草木以墨点兼披麻皴画成,干湿、浓淡、虚实、皴染均掌握的恰到好处,是典型的“淡墨轻岚”一体。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龙袖骄民图》为设色巨幅山水,描绘了南唐都城郊外景色。圆浑起伏的山峦,曲折隐现的江水,完全是金陵山水的特色,其中点缀以彩舟戏度等人物情节,表现了欢愉的民俗活动。此图山作披麻皴,青绿赋色,画法工致而不拘板,与唐人青绿山水迥异。董源的山水画成就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宋米芾父子、元明赵孟fu、沈周、张宏、文征明、董其昌等均受其影响,形成画坛一大流派。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巨然是著名的画僧,师承董源,南方山水画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擅画江南野逸之景,笔墨秀润,传世作品有《层峦丛树图》《万壑松风图》及《秋山向道图》。宋人评其山水“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平淡奇绝”,作画时“如文人才士,就题赋咏,词源衮衮,出于毫端”,较董源山水更具田园风致和诗意。多不作云雾迷蒙之景,但画中散发的湿润之气却不亚于董源。擅用粗重的大墨点点苔,长披麻皴粗而密,笔法老辣、率意。代表作《万壑松风图》描绘江南烟岚松涛,清泉奔涌的美景。构图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松林将峰顶连成整体。
米氏父子创造的米点山水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董巨画法的启发。元明以后,水墨点染带有抒情意趣的董巨画法在山水画中占据主流地位,赵孟fu、黄公望、吴镇、王蒙、沈周、董其昌、龚贤等山水画大师无不受到这一派的影响。
在绘画发展的轨迹中,无论是荆关的雄峻山川,还是董巨的“淡墨轻岚”之江南秀景,都显示出艺术的创新,标志着山水画在五代已进入成熟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