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启鹏
景观学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设计学博士后。
巴塞罗那高等建筑学院(ETSAB) Visiting Professor
巴塞罗那大学(UB) Visiting Professor
研究方向:景观设计、城市设计
主讲课程:景观设计原理(本科)、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生)
科研项目:
1、《基于生态价值观的废弃矿区景观设计研究》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持)
2、《废弃矿区环境再生系统设计研究》2014年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主持)
3、《武汉市城中村规划研究》2010年湖北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主持)
4、《湖北省矿区工业遗产保护及景观再生设计研究》2014国家外专局项目(主持)
5、《城中村潜在犯罪空间环境整治设计研究》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青年项目(主持)
6、《我校参与创意产业对策研究》2011年校发展基金项目(主持)
7、《地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2008年校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主持)
8、《人对自然情感依赖的美学实证研究》2009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团队项目(骨干)
教学项目:
1、《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009年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项目(骨干)
2、清华大学、巴塞罗那高等建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联合设计中方负责人之一
3、《基于模块理论的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2013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主持)
4、《“三位一体”模式下环境设计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2010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排名第2)
设计实践:
1、 《地矿家园及星隆购物广场景观工程设计》(主持)
2、 《永修白莲湖新区城市设计》(主持)
3、《大冶金湖地区矿区可持续设计》(主持)
4、 《赤壁市山水格局研究》(主持)
5、 《贵阳市下坝镇总体规划及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主持)
6、 《大余湾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规划设计》(主持)
7、 《松滋市新江口小区规划设计》(主持)
8、 《卧龙区村庄布局规划》(排名第2)
9、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生态旅游区规划设计》(排名第2)
10、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四镇一场规划设计》(排名第3)
11、《西藏加查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排名第2)
12、《宜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排名第2)
学科建设:
参与多项学科点申报及评估工作
1、环境规划与设计博士点(2014年)
2、设计学湖北省重点学科(2013年)
3、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
4、艺术硕士(MFA)(2009年)
5、环境设计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009年)
国际交流:
1、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巴塞罗那高等建筑学院 Visiting Professor (2015-2016)
2、巴塞罗那大学 Visiting Professor (2016-2017)
3、访问米兰理工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ELISAVA设计学院、萨拉戈萨大学(2016)
4、访问巴黎第七大学、法国凡尔赛国立景观学院、巴黎塞纳河谷建筑学院、巴塞罗那高等建筑学院(2014年)
5、访问韩国庆熙大学、建国大学、大邱加图立大学,共建中韩设计研究中心(2012年)
获奖情况:
1. 2018年“为中国而设计”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入选
2. 2017年巴塞罗那国际艺术设计大展铜奖
3. 2013年湖北省优秀村镇规划设计二等奖
4. 2011年湖北省优秀村镇规划设计二等奖
5. 2009年湖北省优秀村镇规划设计一等奖
6. 2007年湖北省优秀村镇规划设计一等奖
联系方式:qpliao@qq.com
李待宾
1976年出生于武汉,硕士,副教授,中国室内设计协会。
主要研究方向:景观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室内外建筑装饰设计
主讲课程:《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
主持、负责的设计及科研项目 :
1、交通沿线景观视觉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广告文化景观修建性详细规划
3、神农架旅游公司旅游开发战略规划
4、扎囊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及重要节点详细规划
5、湖北天峡鲟业有限公司“中国宜都.世界鲟鱼博览园“旅游发展规划
6、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南召宝天曼景区生态旅游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
7、宜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8、武汉数字城市虚拟项目
9、杨守敬书院旅游总体规划咨询
10、武汉数字城市虚拟项目
研究与发表:
1、《展示空间设计中对于科技展项的选与择的再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8/1CSSCI(中文核心期刊)第一
2、《景观入口设计》民族艺术 2012/4 CSSCI(中文核心期刊)第一 南大检索指定艺术核心
3、《小区景观设计》民族艺术 2011/1 CSSCI(中文核心期刊)第一 南大检索指定艺术核心
4、《室内设计表达》民族艺术 2011/4 CSSCI(中文核心期刊)第一 南大检索指定艺术核心
5、《建筑装饰材料的拓展性研究》 艺术与设计 2009/11 ISSN(人文社科权威期刊B类) 第一
6、《环境景观标识设计的设计要素探索》 艺术与设计 2009/09 ISSN(人文社科权威期刊B类) 第一
7、《河南栾川地址广场主题碑雕塑设计方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6 CSSCI(重要期刊) 第一
8、《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南召宝天曼园区规划设计》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3 CSSCI(重要期刊) 第二
9、《世界地质公园南召宝天曼园区景观设计》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3 CSSCI(重要期刊) 第三
10、《零基础室内手绘快题表现》湖北美术出版社 主编
11、《新型多媒体展示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编
联系方式:TEL:18971562113
EMAIL:342548321@qq.com
池漪
199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2004年国家公派俄罗斯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现为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武汉欧美同学会会员,九三学社会员。
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主讲课程:《陈设设计》、《家具设计》、《建筑水彩表现》、《世界艺术史》
主编教材:《地质素描与绘画表现》(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多篇论文发表于:《美术观察》、《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民族艺术》、《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等,作品出版多部画册。
主持项目: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陆地植被及环境重现》
时代地智公司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基于模块化理论的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等
艺术设计及展览:
2006年,主持第九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欢聚中国》专场文艺晚会舞美设计
2010年,光华百年-世界华人庆世博美术大展
2011年,“Across the Divide”(跨越分界)海外巡回展
2011年,“后学院艺术”美术作品展
2012年,第五届湖北高校美术与设计大展
2012年,创意基因与文化景观艺术作品展
2013年,第二届全国高校插图艺术作品展
2014年,马尼诺夫国际水彩画展等
联系方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环境艺术系
邮箱:61871889@qq.com
程璜鑫
男,1982年11月生,湖北武汉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学硕士,澳大利亚皇家理工学院(RMIT)社科学硕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学博士
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环境修复与景观设计
主讲课程:《环境修复概论》、《景观地貌学》、《景观生态原理及应用》(本科) 《景观生态与修复》(研究生)
主要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
主持校级教学项目一项;
发表多篇环境修复类期刊论文;
在《大众摄影》《旅行家》《大武汉》等刊物上发表多幅摄影作品;
主编并出版教材《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程》、《景观地貌学》等;
主持多个环境修复、景观设计项目;
多次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联系方式:chx.cug@qq.com
徐青
女,1972年生,湖北武汉人,工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景观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电子邮箱: 168835062@qq.com
研究方向
文化遗产、文化景观理论与实践,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规划;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作为核心成员和高级研究专员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研究课题两项,参与省级重大项目及成果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1项;出版专著两部,副主编住建部“十三五”部级规划教材1本,在A&HCI、SSCI、SCI及中文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指导学生在国内外专业竞赛获奖十余项。
重要学术组织任职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ICOMOS IFLA-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f Cultural Landscape),专家委员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委员
教育背景
2012.04 - 2013.04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人类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10.09 - 2017.03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博士
2005.09 - 2008.03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方向)硕士
1989.09 - 1993.07 (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园建筑学士
工作经历
2008.07 – 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景观系,副教授(2008年11月聘),主讲本科生“中 外园林史”“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生“景观遗产保护研究”等课程
2017.06 - 2019.12 UNESCO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高级研究专员
2019.12 - 2020.01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双一流”团队 “风景遗产与文化景观保护”兼职教授
1993.07 - 2005.07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2004年9月,住建部)
研究课题
2021.08 – 今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文化景观遗产地乡村规划的价值阐释与协同研究”(21BH167)
2014.06 - 2019.12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西南贫困地区民族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14BSH135),结项等级“良好”
2021.07-2022.07 云南省社科规划社会智库重大项目“在滇世界遗产保护与综合价值发挥研究(SHZK2021103(排名第二),决策咨询报告成果(第一作者)获云南省副省长肯定性批示
2017.07 - 2019.07 UNESCO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中国试点项目“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高级研究专员,排名第二
2010.10 - 2012.05 UNESCO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庐山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研究”核心成员
学术成果
著作
徐青. 西南贫困地区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徐青. 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体系研究——以庐山为例[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Ken Taylor & Qing Xu (2019). ‘Challenging landscape Eurocentrism: an Asian perspective’, in Peter Howard, Ian Thompson, Emma Waterton and Mick Atha(eds.)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Landscape Studies (Second edi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311-328.(撰写第25章)
(参编)韩锋 等著《世界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M]. 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
教材
韩锋,徐青. 国家公园及保护地规划与管理[M].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部级规划教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2
主要论文
Qing Xu, Ken Taylor & Feng Han(2021). Recognising values of China’s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s as world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s: Lushan cas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7:1, 39-56.(A&HCI,SSCI)
Qing Xu and Jing Wang* (2021). Recognition of Valu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Liufang Village, Sustainability, 13, 7569. (SSCI, SCI)
Qi Wang; He Bing; Siqi Wang; Qing Xu*(2022).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or Villages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Sustainability, Volume 14, Issue 21, 13735. (SSCI,SCI)
徐青,瞿伊乔. 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的棕地再生策略研究——以开罗阿兹哈尔公园为例[J]. 中国园林,2020,36(10):23-28.(CSCD)
徐青,韩锋*. 西方文化景观理论谱系研究[J]. 中国园林,2016,32(12):68-75.(CSCD)
徐青,韩锋. 文化景观研究的现象学途径及启示[J]. 中国园林, 2015,31(11): 99-102.(CSCD)
Xu Qing (2014). Applying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pproach to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ities in China [CA]. Applied Mechanic and Materials, 20140517248888, v.488, pp.639-642.(EI)
Feng Han, Qing Xu. Local People's Recognition of World Heritage Culture Landscape Values: Mount Lu Case Study[C]. 2012 IFLA Asia-Pacific Region Conference, 2012, Oct. 22-24, Shanghai, China.
韩锋,徐青. 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研究的理论框架初探[C].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风景园林让生活更美好(上、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0:40-42
(英)麦琪罗(撰文),韩锋,徐青(编译).《欧洲景观公约》:关于“文化景观”的一场思想革命[J]. 中国园林,2007, 23(11):10-15.(CSCD)
王婧,徐青,陈喆华. 高校中外园林史实践性教学探索与创新[J]. 华中建筑,2019, (04):107-108.
教学及学生培养
教学获奖
2014 - 2020年,连续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薄�
2016年,“景观遗产保护研究”课程荣获“校优秀研究生课程”
指导学生竞赛获奖
第七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全国二等奖(2023年)(指导老师)
2020年度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乡村设计方案单元)优胜奖(第一指导老师)
2020年CIID“新人杯”全国大学生室内设计竞赛优秀奖(指导老师)
第九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2022)(学生组)三等奖(指导老师)
第十届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二等奖(2019)(毕业论文类)、三等奖(毕业设计类)(指导老师)
第十一届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三等奖(2020)(毕业设计类)、荣誉奖(课程设计类)(指导老师)
第十届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荣誉奖(2019)(毕业设计类)(两项)(指导老师)
第二届中国与艺术“青年设计师奖”(住宅类)优秀奖(2013)(指导老师)
主要实践经历
2019 - 2020,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20-2035),负责居民调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2017 - 2019,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0-2020)评估,负责制定评估框架、专项规划评估
2006 - 2007,大冶市灵乡镇总体规划(2006-2020),专项负责人,项目荣获“2007年度湖北省建设厅优秀村镇。 规划设计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2007,上海市“乡水湾”别墅区景观设计,承担方案至初步设计
2006,安徽省马鞍山市“江南.御花园”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承担方案至施工图设计
2003,广西省柳州市滨江路景观改造工程景观设计,承担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专业负责人
2002,武汉青山城开“绿景苑”环境景观工程(国家级示范小区),负责方案和初步设计
1997,安徽省蚌埠市三水厂厂区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承担方案至施工图设计,专业负责人,项目荣获“1998年度建设部优秀勘查设计三等奖”(排名第五)
高洁宇
女,1979年10月出生,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国际注册景观设计师,中国管理科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成员,武汉市农业都市田园综合体主评审专家。
主讲课程:居住空间景观设计,空间规划原理,花园设计
研究方向: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交互设计,视觉传达
学习经历:
1998.9-2002.7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4-9-2005.12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景观与建筑学院,获硕士学位
2008.9-2014.1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2.9-2003.12 希腊塞萨诺尼基景观设计公司,交换学生,实习
工作经历:
2006.3-至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代表性研究项目与实践:
1. 跟随主持英国泰晤士河整体改造项目的英国著名设计师Tim导师,参与纽卡斯尔Benwell社区改造项目;桑德兰市中心旧改规划项目;诺丁汉东区城市规划项目;法国马赛东岸城市规划设计。
2. 主持“湖北省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总体规划“获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并且获得湖北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
3. 主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江两山”沿线居民点改造规划 》,该项目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城市规划二等奖;
4. 黄石黄金山工业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获湖北省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5. 天门市仙北工业园总体规划环境评价获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
6. 大冶市灵乡镇总体规划获湖北省优秀村镇规划设计一等奖。
7. 大悟县大新镇总体规划获湖北省优秀村镇规划设计一等奖。
8. 主持负责长江干线枝城段生态修复和城区环境综合治理。
9. 主持负责城市山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以黄石黄金实验样区为例。
10. 论文《城市总体规划环评中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评价》被评为湖北省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11. 论文《论环境评价是开发投资的依据》被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评为我会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