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谢狗哥邀请我这愚钝之人来写推文,以下文章也只是在下的一些拙见。希望可以为在焦虑和迷茫中的诸位提供一些思路,若能帮到诸位,不胜感激。
说起这也是一年前的事情了,印象中,那段时间自己很像一只丧家之犬。笔者的一志愿放了8个人进去面试,而笔者正好是第9名,对,甚至没有给自己一志愿捐100元复试费的资格。当然,这也算是笔者当初不好好学习的报应,以后如果有机会,也会给各位讲讲自己当时备考的一些事情和经验,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当时笔者是十分焦虑的,因为确实没什么名校情节,读研也纯纯是因为不想工作出卖灵魂。于本人而言,读研更像是一个缓冲,所以我选择接受调剂去读研,但也不是什么调剂的学校都会去,有一个根据自身情况分析出来的标准。
首先,笔者还没想好自己的未来,所以并不想这么早就去一个自己可能并不会那么喜欢的地方工作,读研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知识,认识更多的人,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更系统的思考。其次,笔者家庭虽不富裕,但也是独生女,父母完全可以供笔者读完研究生,而对父母来说,唯一的孩子不迷茫痛苦的过完一生也是一种孝顺,毕竟心理疾病,看一次一千起步。最后,笔者以后也许会回家乡附近发展,而一个人选择自己定居城市的前提是,要感受过大城市的繁华,也体会过小城市的从容。
综上所述,笔者选择学校的逻辑就是学校在一、二线大城市且不读非全日制了,去一个大城市也是在弥补自己本科的遗憾,我想去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好的地方看看。因此,我当时只看了一个在B区省会的学校作为保底,另外的学校就定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苏杭那块儿。各位选择学校的时候也可以是这个逻辑,先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再做出判断,不要头脑发热,冲动行事,笔者见过很多读研读了一年半年回去二战,或者直接退学上班的。这样做不仅让一个本可以读研的孩子失去了读研的机会,也会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于自己于别人,都不太道德。
确定学校之后就是漫长的自我介绍之路了,那段时间笔者整理出来自己本科期间的所有成就,写自荐信,到处发我那并不算好看的简历。当时真的就很着急啊,到处写加调剂群,找老师邮箱,填各个学校的预调剂表格什么的。现在回忆起来真的挺狼狈的,到处介绍自己,到后期看到自己的名字都想吐,生理上的想吐,胃是一个和情绪关联的器官,当恶心一个事情到一定程度时,是真的会作呕的。有很多准研究生会觉得给陌生的老师发邮件很尴尬,我的意见是,如果录取了,那就算提前认识,如果没有录取,那他哪知道你是谁呢?
但是就算你前期摆烂其实也不要紧,咱高低也是个准研究生,也可以有点傲气。等调剂系统正式开了再填学校未尝不可,笔者差不多就是调剂系统开了再填的,除了那个以及发过个人信息的保底学校是一开始就想好要写的,另外两个都是在调剂系统选择事先看好的地区后,随机填的名字比较好听的学校。
其实前期摆烂这个思路其实也有其逻辑性,你想啊,即使你和一位老师约定好了,后期另一位比你各个方面条件都优异很多的学生在正式调剂的时候选择了这个学校,你根本无法保证自己是被坚定选择的那个,你甚至无法保证自己是被自己恋人坚定选择的人更何况学校。那换到你这里也是同理,如果有更好的学校给你发拟录取通知你也会放弃那个“糟糠之妻”的,不要对学校恋爱脑,该跑赶紧跑,每个人都有选择更好的机会和权力。读研本身也是一个双向选择,选择一个你未来三年科研路的伙伴,老师也是如此,你论文写不出来你导师是要被查的,严重点你学术造假,你导师后面说不定都得断招生。所以你如果强行选一个和自己步调不一致的老师,读研这3年会过的很痛苦,不仅是你摆找了个打鸡血的老师不好过,你打鸡血老师开摆也难受,谁喜欢天天push别人啊?所以选老师不需要太有压力,慢慢了解慢慢选择就好,轻松一点,真被录取了没老师要你教务处会把你随机塞进师门的,而且基本都是有行政编的老师。当然,如果你能提前联系到心仪的老师也很不错啦,面试的时候肯定还是有优势的,除非那个老师遭同事嫌弃。笔者是在开学正式选老师的时候才联系的我导儿(真的还挺摆的),如果有人来北京建筑大学读书真的很推荐我导儿,她是一个温柔又强大的女士,跟着她还能学到许多知识之外的东西。
还有就是本科的资料问题,笔者是等拟录取下来之后才开始着手准备这些的,毕竟等你成功了,身边的好人也会变多,会得到很多帮助,事情办的也会顺利很多。
其实,笔者一直觉得,复试在清明节前后是给诸位机会回去拜拜祖先,求求祖宗给个通知书。希望各位都能收到属于自己的春日来信。
楮墨有限,不尽欲言。祝前路浩浩荡荡,万事尽可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