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BBS
圈子
Group
APP
勋章
个性身份
押题卷
复试调剂
酷站
私人收藏夹
充值提现
研招网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赞助会员
登录
/
注册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关闭
LANDALL 热搜
模拟卷
真题
调剂
论述题
参考书
作品
产品考研
视传考研
环艺考研
押题卷
设计案例
报考热度
导师
考试大纲
专业目录
资料
艺术设计
经验
报录比
经验分享
作品集
英语
设计概论
辅导
肖秀荣
世界现代设计史
美术考研
手绘
录取名单
复试
视觉传达
景观快题
江南大学
政治
王受之
笔记
分数线
积分
推免录取
室内手绘
设计学概论
复试名单
电子书
马克笔
建筑史
本版
帖子
用户
好友
帖子
道具
勋章
任务
日志
留言板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腾讯QQ
微信登录
首页
›
理论专区
›
中外美术史
›
中国美术简史重点知识整理-第二章秦汉时期美术
发布主题
返回列表
中国美术简史重点知识整理-第二章秦汉时期美术
0
回复
955
查看
[ 复制链接 ]
环艺考研狗
当前离线
积分
866
窥视卡
雷达卡
环艺考研狗
197
主题
212
帖子
866
积分
尊贵铂金
尊贵铂金
, 积分 8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734 积分
尊贵铂金
, 积分 8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734 积分
积分
866
发消息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名词解释
1.瓦当
【简析】
此题须解答瓦当的图案特点,因分值较小,无需解答装饰纹样。
【参考答案】
瓦当,是中国古代绘画形式之一。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着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餐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
2.马踏匈奴
【简析】
此题须解答马踏匈奴的造型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
马踏匈奴石雕∶为主体性雕像,以硕大的花冈岩雕出一匹战马将匈奴侵略者踏翻在地,战马矫健轩昂,庄重沉稳,踏在马下仰面朝天的匈奴侵略者手握弓箭作挣扎欲起之势。整个雕塑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浑然一体,突出大的体面,加强了整体感和大型圆雕的雕塑感。作品运用象征手法,颂扬霍去病击败匈奴的历史功绩,用雄骏的战马形象颂扬主人艰苦卓绝、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艺术风格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艺术家充分利用石块的自然形态,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会在一起,运用纯朴的意匠稍事雕凿,就完美地体现了创作意图。塑造人物情态方面细致入微,并且在写实中已寓有夸张手法,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中国式的以少胜多、因材施雕、简洁平实的手法,具有反璞归真、降龙伏虎的艺术效果,雕塑多为团块结构,具有沉厚力量,追求的是深沉、宏大、雄伟的美学效果,与秦始皇的兵马俑相比是属于大写意手法。
3.击鼓说唱俑(坐式说唱俑)
【简析】
此题须解答击鼓说唱俑的器型特点。
【参考答案】
击鼓说唱俑头扎巾幞,袒膊赤足,左臂抱鼓,右臂执槌前举,一腿抬起,面部眉飞色舞,充满激情,眉飞眼笑,塑造了一位兴高采烈地一边拍鼓一边说唱的民间艺人形象。手法之洗练,形象之生动,神态之活泼,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似乎说唱到精彩动人之处。
4. “T”形帛画
【简析】
此题须解答“T”形帛画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一号墓铭旌保存得最为完整,出土时覆盖于内棺上。整幅画面呈“T”字形,全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向下四角缀有穗形飘带,顶部边缘裹有竹棍,两端系丝带用以悬挂,出殡时在车前举扬,具有招魂及引导死者升仙的作用。
一号墓铭旌全图共分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上段天上部分正中画人首蛇身的宇宙或生命的主宰之神,两侧有仙鹤唳鸣,右角画带有金乌的太阳及扶桑树,左角画带有蟾蜍及玉兔的一弯新月,一女子飞奔向月,应为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天宫的下端有天阙,两司阍守门,又有神豹护卫,充满了神奇的想象。
中段人间部分画女主人的形象,她身材肥硕,衣着锦绣,神态庄重,前有人跪迎,后有侍女相随,极力渲染其作为长沙国丞相夫人的尊贵身份;中段下部画厅堂中设案摆列鼎、壶、羽觞,两旁有人跪坐,当是向死者致祭。
下端地下部分画一裸体巨人手托大地,立于两条大鱼背上,可能是传说中的地神。铭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汉早期绘画所达到的水平。特别是天宫及地下部分,描绘了许多产生于远古的神话景象∶日月交辉、游龙盘旋、飞兽奔跃、神人形象奇异,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使我们联想到战国楚先王庙和西汉鲁灵光殿的壁画,也可与屈原诗歌《离骚》《天问》中所描述的神话做对照理解。铭旌的绘画继承了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并在绘画技巧上发展得更为完美。铭旌中女主人形象与墓中女尸的年龄近似,相貌特征也有相同处。勾线劲利严谨且富有变化,在用色上使用了朱砂、石青、石绿、青黛、藤黄、蛤粉、银粉等多种颜料,绚丽鲜明,作为传统绘画中工笔重彩的技巧已大体形成。
5. 长信宫灯
【简析】
此题须解答长信宫灯的器型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是汉代鎏金铜灯的杰作,出土于河北满城窦绾墓,因灯上刻有“长信”铭文,故名“长信宫灯”。铜灯构造精美,各个组成部分均可拆卸。捧灯之宫女作跪地侍奉状,人物性格鲜明;人像中空,可以容纳烟垢,手臂作烟道;灯罩可以活动以调节亮度与方向。长信宫灯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是汉代青铜雕塑工艺的典范。
7. 汉隶
【简析】
此题须解答汉代隶书的书法特点及风格。
【参考答案】
①印文字体变化较大,通常采用较为单一的纵横笔道。
②字形的部分或某些偏旁趋向于简略、变形。
③篆书已经退出日常应用,隶书取代了它的位置。
④规范化的缪篆也变得简率平直、粗细疏密多变,呈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⑤装饰性的鸟虫书入印,但与东周鸟虫书不同,比较强调书法意味。西汉的鸟虫篆印多较具象,而东汉的多为单线回旋的曲形印文。
8.画像石
【简析】
此题须解答画像石的概念及分布地区。
【参考答案】
画像石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武帝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东汉时期,画像石分布地区扩大,形成四个中心区∶
①山东、苏北、皖北区
②豫南、鄂北区
③陕北、晋西北区
④四川地区
9.画像砖
【简析】
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与画像石类似。此题须解答画像砖的概念及分布地区。
【参考答案】
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与画像石类似。其制作工艺是将加工好的泥坯放入木模中制成砖坯,待半干后去掉木模,用刻有图案内容的印模印出各种图像和图案,大型图案用几个印模多次压印,部分图像用利器刻画而成。
画像砖始于战国,盛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继续流行。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产品数量、制作水平都特别突出。它盛行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尤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最多。秦代至西汉初期,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秦代的画像砖用模印和刻画两种方法制成,形状分大型空心砖和实心的扁方砖两类。
10.秦始皇兵马俑
【简析】
此题须解答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1)总体布局上以群雕形式出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2)崇尚写实,手法严谨。兵马俑的形象是类比秦代军队的形象而创作的,俑的形状大小与真人真马差不多相等。兵马俑的服饰也是完全按照当时的情况设计的。
(3)兵马俑注意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形象生动。从已发现的兵马俑看,无一雷同,人物表情丰富,个性突出,或威武刚毅、或沉着冷静、或憨厚朴实。
(4)妆彩粉饰,俑最初是着色的,如铠甲俑身穿绿色或红色短袄,领口袖口镶紫色或粉蓝色花边,深蓝色短裤,黑鞋,显得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绘塑结合,如马嘴和鼻孔塑得较小,但绘上红舌、白齿和肉红色的鼻孔后,呈现出张口嘶鸣的效果。这种设色方法使军阵的气氛显得热烈又雄壮。
11.马王堆帛画
【简析】
此题须解答马王堆帛画“T”字形帛画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马王堆帛画:1号、3号墓的内棺棺盖上,均覆盖着T字形旌幡帛画,全长2米许,构图基本相同,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上段描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中段绘墓主人出行、宴飨等人间生活;下段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阴间)的生物。
①在构图上,通过穿璧的蛟龙,将人间、地下两部分联成一体,又通过昂扬的龙首与迎候在天门的司闾,构成升天的气氛,使画面的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
②墓主画在旌幡中心部位,并且通过跪迎与随从婢仆的衬托,显示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墓主形象或画成正侧面,或画成五分之三的半侧面,形貌服饰皆刻画得惟妙惟肖。
③各种神禽异兽,姿态矫健活泼,奇诞夸张的造型中体现出严谨细腻的写实技巧。画法是先以淡墨起稿,然后设色,最后再墨勾轮廓线。线条类同后世所谓“高古游丝描”,细劲流畅,质朴有力。设色以平涂为主,局部辅以渲染,技法纯熟,使用的颜料以石色(矿物质)为主,有青黛、藤黄、朱砂、土红、银粉等,至今仍十分鲜艳,华丽而厚重。
12.铜奔马(马踏飞燕)
【简析】
甘肃武威雷台张氏墓中出土,此题须解答铜奔马的造型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亦称为“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东汉青铜雕塑的代表作,甘肃武威擂台出土,也称铜奔马。作者独具匠心,铸造一匹矫健奔驰的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飞的燕隼背上,暗示天马奔驰的速度超过了燕隼,具有挟风带雨的气势。其侧视的基本构图呈倒三角形,运动感很强。作者巧妙地让燕隼双翅张开,加强雕像支点的稳定感,同时用燕隼的疾飞之态烘托出天马的神速,取得了内容与形式、技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堪称中国古代青铜雕塑的奇葩。
13.四神纹
【简析】
四神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这几种动物合成一组的图案。此题须解答四神纹的概念及特点。
【参考答案】
四神纹。也称四灵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这几种动物合成一组的图案。四神纹在汉代极为流行,在铜镜、漆器、石刻、砖瓦等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被广泛应用。汉代把四神看成与辟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这四种动物,以玄武比较奇异,它是龟和蛇的合体。汉代四神瓦当,在圆形中表现出几种动物的形象,适合圆的要求,但无拘谨之感,既生动自然,又劲健有力,是图案设计中的佳作。
14.武梁祠
【简析】
此题须举例解答武梁祠的画像石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1)武梁祠西壁画像∶西壁画像分五层∶第一层为山墙锐顶部分,刻西王母和奇禽异兽,西王母作蓬发戴胜状,画面右方有玉兔捣药场面。第二层,自右至左(下同)刻伏羲、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桀等古代传说中的始祖及帝王图像。第三层,刻曾母投杼、闵子骞失棰、老莱子娱亲、丁兰刻木等孝子故事。第四层,刻曹沫劫齐桓公、专诸刺吴王、荆轲刺秦王等义士故事。第五层,刻车骑人物。
(2)武梁祠东壁画像∶东壁画像亦分五层∶第一层山墙锐顶部分,刻东王公、仙人及奇禽异兽。第二层,刻代赵夫人、梁节姑姊、齐义继母、京师节女等列女故事。第三层,刻三州孝人、义浆羊公、魏汤、孝孙等孝子故事。第四层,刻要离刺庆忌、豫让刺裹子、聂政刺韩王、无盐丑女钟离春等义士、列女故事。第五层,刻庖厨及县功曹迎处士场面。
(3)武梁祠南壁画像∶画像分四层∶第一层画像与东西两壁的第二层画像取齐,刻梁高行拒聘、鲁秋胡戏妻、鲁义姑姊、楚昭贞姜等列女故事。第二层,刻柏榆受笞、邢渠哺父、董永佣作侍父、田章孝母、朱明友悌、忠孝李善、金日殚拜谒阏氏像等孝子故事。第三层,中央刻楼宇燕居,楼上端坐一妇女,旁有持镜、捧杯、执便面的侍女四人;右方刻蔺相如奉璧于秦、范睢辱魏须贾故事;左方刻七人画像,居中三人身份高贵,其右二人作跪禀状,左二人手持便面躬身侍立,无榜题,故事不明。第四层,中央为通连第三层之楼宇下层,室内画四人,室外两侧各画一人,近年有人释此图为“楚群臣绝缨图”。两侧为向左方行进的车骑人物。武梁祠屋顶前后坡皆刻祥瑞图案。
(4)武梁祠西壁画像《闵子骞失棰》画面刻画闵子骞跪地向父亲进谏的那一瞬间,其父作左手扶毂,转身以右手抚子骞脖颈状,表现了其父醒悟后愧爱交加的怜子之情。
(5)武梁祠东壁《孝孙(原穀)》∶画面有老壮少三人,居中之少年作躬身收舆、回首答话状,上方榜题“孝孙”二字右上方有横列之“孝孙父”三字榜题左后上方榜题“孝孙祖父”四字。画面左上角刻画一只飞鸟。整段画像采用独幅画的形式表现,情节构图生动简洁,画面抓取原聚一边收舆、一边用犀利的答话回报其父质问的那一瞬间;背景没有刻画山石草木,仅用一只飞鸟以表示孝孙祖父已被异弃到人迹罕至的荒野;原穀在中心部位,既突出了故事的主角,又便于和祖父、父亲相互呼应。
15.霍去病墓石雕
【简析】
此题须解答霍去病墓石雕创作背景、石雕种类及造型特点。
【参考答案】
(1)创作背景霍去病为汉武帝时名将,能征善战,英年早逝,汉武帝为表彰其卓越功勋,特赐陪葬茂陵,并“为冢像祁连山”,以独特的设计意匠和气势宏伟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纪念碑式的墓冢。
(2)特点现存的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二、野人、母牛舔犊、卧牛、人与熊、野猪、石蟾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2件,全部用花岗岩雕成。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会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绝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16.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简析】
此题须解答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题材有出行仪仗、饮宴、迎宾、百戏、庖厨等生活画面,也有农耕、畜牧、蚕桑、渔猎、粮食加工和手工业生产等劳动场景。还绘有古圣先贤、孝子烈女、神话传说、珍禽异兽等西汉以来的传统壁画内容。绘画风格率意洒脱,线条圆润流转,渲染赋彩技巧熟练,人物的身份、姿态、神情的刻画生动入微;车马出行与放牧图中马的造型简练概括,尤富意趣。
17.汉代铜镜
【简析】
此题须解答铜镜的器型特点、装饰纹样。
【参考答案】
(1)西汉前期的铜镜,继承战国铜镜的传统,云雷纹地的蟠螭纹镜继续流行。有些蟠螭纹镜,花纹中出现规矩纹及四叶纹。镜铭产生,多“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等吉语。西汉中叶,铜镜的形制及花纹发生显著变化地纹逐渐消失三弦纹桥形小钮经过伏兽钮、蛙钮及连峰状钮之后,普遍变成半球状圆钮;花纹严格对称于镜的圆面中心,或匀称地分成四区;铭文增多。主要流行简化蟠螭纹镜、边缘有连弧纹的草叶纹镜及星云纹镜。西汉后期,(环艺考研狗)铭文成为主要装饰,出现日光镜、昭明镜,还有四乳四螭镜。
(2)王莽前后,流行规矩四神镜。其钮座旁常有十二辰铭文,外圈常有“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等铭文,还有铭文字体趋向方正的宽缘昭明镜及鸟兽纹带镜。东汉初期,日光、昭明、规矩及鸟兽纹带镜继续存在,新出现的是连弧云雷纹镜。东汉中后期,镜钮变得更厚大结实,当时最流行的是蝙蝠形柿蒂纹镜、夔凤镜、兽首镜及直行铭文双兽镜,通常带有“长宜高官”或“长宜子孙,君宜高官”“位至三公”等铭文。此外,从东汉中期起,新出现浮雕式花纹的方格环状乳神兽镜,传世者有“元兴元年”及“永康元年”等纪年铭。浙江绍兴是东汉后期最重要的铜镜制造中心,该地铸造重列神兽镜和画像镜,标志着铜镜纹饰的新发展,前者以东王公、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兽形为主纹,后者除神、兽形象外,还有车马、歌舞、历史人物及传说故事等浮雕图像。
18.秦篆
【简析】
“小篆”是秦代官方通行文字,此题须解答秦篆的概念。
【参考答案】
(1)字体∶秦代“书同文”,印字也同文,过去的六国古文一律废止。秦代有八种法定书体,其中的辜印篆用于印章,与小篆字体相近,印文端庄秀丽,但比规范的小篆稍显恣肆自如。
(2)特点∶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或“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加“日”字格;除官印、私印外,还以成语入印,已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
19.戈射收获画像砖
【简析】
此题须举例解答戈射收获画像砖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弋射收获画像砖东汉盐井画像砖,描绘了三个人并肩弯着腰割禾穗,前边两人手抡大镰刀割禾秆,后边一人肩挑禾穗,手提食罐,构成一幅朴素的收获季节田间小景。同一砖上的弋射图尤为精彩,荷塘岸边两名射手正沉着有力地引弓,瞄向天空四散飞逃的小鸟,成功地表现了扣人心弦的瞬间情景。
20.斗拱
【参考答案】
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之一。它的使用,成功地解决了剪应力对梁架的破坏性问题,同时加深了屋檐外挑的深度及高度,有利于保护墙体,并且使建筑外观益加优美。商代的妇好偶方彝,可见斗拱的雏形;洛阳出土的西周铜器“矢令簋”上可以看到梁柱式的栌斗结构(柱头坐斗);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龙凤铜方案,复原了最早的梁柱斗拱结构。
21.循石造型
【参考答案】
西汉大型石雕风格上的共同点是循石造型,即因材施艺,形象刻画得恰到好处,大部分的石刻作品仅仅是利用原有石块形态稍作雕琢,既提神造像,又保持了自然情趣,使得作品的整体感和力度感得以加强。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因为当时就有很多手段可以制造出较为精细的雕像,而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显然更有利于表现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代表作品有霍去病墓石雕。
22.秦玉箸篆
【参考答案】
玉箸篆是一种书体,又叫“玉筋篆”,即小篆的别称。箸、筋,即筷子。“玉箸篆”就是“笔划丰腴如玉筋(箸)”的篆书,其代表书家有秦代的李斯和唐代的李阳冰。小篆始于秦代,属于篆书类,字形呈长方形,结构比大篆要稳定,趋于规范。玉箸篆文字流传下来的有两大类:一类是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如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版等,此外还有瓦当上的文字。另一类是刻石文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七次出巡,所到之处皆刻石颂德,炫耀其文治武功。秦二世效之,在始皇帝所刻碑石后续刻诏文。
23.博山炉
【参考答案】
博山炉是汉代铜器中一个最具特色的品种。汉代“博山炉”炉体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盖上部雕镂成山岳的样式,象征海上的仙山博山博山炉盖上的山峦群峰中常饰以飞禽走兽,穿插在云气之间,其下承之以人形及盘。山间有孔,当香料在炉中燃烧时,烟气可从镂孔冒出,云雾缭绕。炉座成盘形,用以盛水,以助蒸香气。
二、简答题
1.简述雕塑马踏匈奴。
【简析】
此题不仅要解答马踏匈奴的造型艺术风格,还要对其创作背景进行简述。
【参考答案】
马踏匈奴石雕∶为主体性雕像,以硕大的花冈岩雕出一匹战马将匈奴侵略者踏翻在地,战马矫健轩昂,庄重沉稳,踏在马下仰面朝天的匈奴侵略者手握弓箭作挣扎欲起之势。整个雕塑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浑然一体,突出大的体面,加强了整体感和大型圆雕的雕塑感。作品运用象征手法,颂扬霍去病击败匈奴的历史功绩,用雄骏的战马形象颂扬主人艰苦卓绝、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艺术风格∶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艺术家充分利用石块的自然形态,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会在一起,运用纯朴的意匠稍事雕凿,就完美地体现了创作意图。塑造人物情态方面细致入微,并且在写实中已寓有夸张手法,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中国式的以少胜多、因材施雕、简洁平实的手法,具有反璞归真、降龙伏虎的艺术效果,雕塑多为团块结构,具有沉厚力量,追求的是深沉、宏大、雄伟的美学效果,与秦始皇的兵马俑相比是属于大写意手法。
创作背景:霍去病为汉武帝时名将,能征善战,英年早逝,汉武帝为表彰其卓越功勋,特赐陪葬茂陵,并“为冢像祁连山”,以独特的设计意匠和气势宏伟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纪念碑式的墓冢。
2.汉代帛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价值。
【简析】
汉代帛画主要成就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和山东临沂金雀山汉墓帛画,分别简述其帛画题材内容及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题材内容:
“T”字形帛画1号、3号墓的内棺棺盖上,均覆盖着T字形旌幡帛画,全长2米许,构图基本相同,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上段描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中段绘墓主人出行、宴飨等人间生活;下段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阴间)的生物。
“T”字形帛画一号墓铭旌保存得最为完整,出土时覆盖于内棺上。整幅画面呈“T”字形,全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向下四角缀有穗形飘带,顶部边缘裹有竹棍,两端系丝带用以悬挂,出殡时在车前举扬,具有招魂及引导死者升仙的作用。一号墓铭旌全图共分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上段天上部分正中画人首蛇身的宇宙或生命的主宰之神,两侧有仙鹤唳鸣,右角画带有金乌的太阳及扶桑树,左角画带有蟾蜍及玉兔的一弯新月,一女子飞奔向月,应为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天宫的下端有天阙,两司阍守门,又有神豹护卫,充满了神奇的想象。
中段人间部分画女主人的形象,她身材肥硕,衣着锦绣,神态庄重,前有人跪迎,后有侍女相随,极力渲染其作为长沙国丞相夫人的尊贵身份;
中段下部画厅堂中设案摆列鼎、壶、羽觞,两旁有人跪坐,当是向死者致祭。下端地下部分画一裸体巨人手托大地,立于两条大鱼背上,可能是传说中的地神。
铭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汉早期绘画所达到的水平。特别是天宫及地下部分,描绘了许多产生于远古的神话景象∶日月交辉、游龙盘旋、飞兽奔跃、神人形象奇异,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使我们联想到战国楚先王庙和西汉鲁灵光殿的壁画,也可与屈原诗歌《离骚》《天问》中所描述的神话做对照理解。铭旌的绘画继承了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并在绘画技巧上发展得更为完美。铭旌中女主人形象与墓中女尸的年龄近似,相貌特征也有相同处。勾线劲利严谨且富有变化,在用色上使用了朱砂、石青、石绿、青黛、藤黄、蛤粉、银粉等多种颜料,绚丽鲜明,作为传统绘画中工笔重彩的技巧已大体形成。
艺术特点及处理手法上的鲜明特色:
①在构图上,通过穿璧的蛟龙,将人间、地下两部分联成一体,又通过昂扬的龙首与迎候在天门的司闾,构成升天的气氛,使画面的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
②墓主画在旌幡中心部位,并且通过跪迎与随从婢仆的衬托,显示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墓主形象或画成正侧面,或画成五分之三的半侧面,形貌服饰皆刻画得惟妙惟肖。
③各种神禽异兽,姿态矫健活泼,奇诞夸张的造型中体现出严谨细腻的写实技巧。画法是先以淡墨起稿,然后设色,最后再墨勾轮廓线。线条类同后世所谓“高古游丝描”,细劲流畅,质朴有力。设色以平涂为主,局部辅以渲染,技法纯熟,使用的颜料以石色(矿物质)为主,有青黛、藤黄、朱砂、土红、银粉等,至今仍十分鲜艳,华丽而厚重。
3.简述秦代兵马俑出土地点、规模、创作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及历史价值。
【简析】
此题须解答秦代兵马俑的地点、规模、总体艺术特点及影响意义。
【参考答案】
出土地点:1974—1976年,在秦始皇陵东垣外的临潼西杨村南边
规模:发现三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马俑的从葬坑。陶塑兵马俑通过严谨的布局,排列成面向东方、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军容整肃、勇于攻战的宏伟气派。
创作主题:兵马俑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在总体设计上,既担负着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
艺术成就:这是秦代造型艺术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历史价值: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4.请简述武梁祠石刻作品所表现出的教化意义。
【简析】
此题须对武梁祠壁画题材内容、艺术特点及成就进行简述。
【参考答案】
1.武梁祠西壁画像∶西壁画像分五层∶第一层为山墙锐顶部分,刻西王母和奇禽异兽,西王母作蓬发戴胜状,画面右方有玉兔捣药场面。第二层,自右至左(下同)刻伏羲、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桀等古代传说中的始祖及帝王图像。第三层,刻曾母投杼、闵子骞失棰、老莱子娱亲、丁兰刻木等孝子故事。第四层,刻曹沫劫齐桓公、专诸刺吴王、荆轲刺秦王等义士故事。第五层,刻车骑人物。
2.武梁祠东壁画像∶东壁画像亦分五层∶第一层山墙锐顶部分,刻东王公、仙人及奇禽异兽。第二层,刻代赵夫人、梁节姑姊、齐义继母、京师节女等列女故事。第三层,刻三州孝人、义浆羊公、魏汤、孝孙等孝子故事。第四层,刻要离刺庆忌、豫让刺裹子、聂政刺韩王、无盐丑女钟离春等义士、列女故事。第五层,刻庖厨及县功曹迎处士场面。
3.武梁祠南壁画像∶画像分四层∶第一层画像与东西两壁的第二层画像取齐,刻梁高行拒聘、鲁秋胡戏妻、鲁义姑姊、楚昭贞姜等列女故事。第二层,刻柏榆受笞、邢渠哺父、董永佣作侍父、田章孝母、朱明友悌、忠孝李善、金日殚拜谒阏氏像等孝子故事。第三层,中央刻楼宇燕居,楼上端坐一妇女,旁有持镜、捧杯、执便面的侍女四人;右方刻蔺相如奉璧于秦、范睢辱魏须贾故事;左方刻七人画像,居中三人身份高贵,其右二人作跪禀状,左二人手持便面躬身侍立,无榜题,故事不明。第四层,中央为通连第三层之楼宇下层,室内画四人,室外两侧各画一人,近年有人释此图为“楚群臣绝缨图”。两侧为向左方行进的车骑人物。武梁祠屋顶前后坡皆刻祥瑞图案。
4.武梁祠西壁画像《闵子骞失棰》画面刻画闵子骞跪地向父亲进谏的那一瞬间,其父作左手扶毂,转身以右手抚子骞脖颈状,表现了其父醒悟后愧爱交加的怜子之情。
5.武梁祠东壁《孝孙(原穀)》∶画面有老壮少三人,居中之少年作躬身收舆、回首答话状,上方榜题“孝孙”二字右上方有横列之“孝孙父”三字榜题左后上方榜题“孝孙祖父”四字。画面左上角刻画一只飞鸟。整段画像采用独幅画的形式表现,情节构图生动简洁,画面抓取原聚一边收舆、一边用犀利的答话回报其父质问的那一瞬间;背景没有刻画山石草木,仅用一只飞鸟以表示孝孙祖父已被异弃到人迹罕至的荒野;原穀在中心部位,既突出了故事的主角,又便于和祖父、父亲相互呼应。
5. 中国传统建筑中四神纹瓦当指的是哪四种动物分别具体代表哪个方位?
【简析】
四神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这几种动物合成一组的图案。此题须解答四神纹的概念及特点。
【参考答案】
四神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这几种动物合成一组的图案。四神纹在汉代极为流行,在铜镜、漆四神瓦当西汉器、石刻、砖瓦等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被广泛应用。汉代把四神看成与辟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这四种动物,以玄武比较奇异,它是龟和蛇的合体。汉代四神瓦当,在圆形中表现出几种动物的形象,适合圆的要求,但无拘谨之感,既生动自然,又劲健有力,是图案设计中的佳作。
6.比较秦汉雕塑的风格差异。
【简析】
此题须从“秦代陶塑兵马俑、两汉陶俑和陶塑、霍去病墓石刻群、青铜铸像”等四方面,结合具体代表作品简述其雕塑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秦代陶塑兵马俑:兵马俑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在总体设计上,既担负着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环艺考研狗)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秦代青铜铸像:秦汉时代,青铜铸像亦有辉煌的创作,其形体之伟巨、设计之巧妙及工艺之精良,均超过先秦时代。秦代代表作有秦始皇陵墓西侧出土的两乘铜车马,形体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铸工无比精良。西汉后期的青铜雕塑,如茂陵东侧出土的鎏金铜马等。
西汉陶俑:长于刻画动态,艺术手法趋向简洁概括。西安东郊姜村白鹿原西汉陶塑侍女俑娴静俊美∶西安白家口舞女俑长袖飘拂,舞步轻盈,体态极为洒脱。济南无影山西汉墓乐舞杂伎陶俑盘,以塑造欢快热烈气氛而见称。
霍去病墓石刻群:现存的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二、野人、母牛舔犊、卧牛、人与熊、野猪、石蟾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2件,全部用花岗岩雕成。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会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绝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7.简述汉代瓦当的装饰要素。
【简析】
此题须简述汉代瓦当的图案内容及装饰纹样特点。
【参考答案】
可分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文字等几种∶
①卷云纹。变化较多∶有的四面对称,中间以直线相隔,形成直线和曲线的对比;有的作同向旋转形。此类瓦当,富有规律的美。
②动物纹。有鹿纹、燕纹、鱼纹等。
③四神纹。也称四灵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这几种动物合成一组的图案。四神纹在汉代极为流行,在铜镜、漆器、石刻、砖瓦等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被广泛应用。汉代把四神看成与辟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这四种动物,以玄武比较奇异,它是龟和蛇的合体。汉代四神瓦当,在圆形中表现出几种动物的形象,适合圆的要求,但无拘谨之感,既生动自然,又劲健有力,是图案设计中的佳作。
④文字。大多是吉祥语。如长生一类,有“长生未央”“长生无极”。还有富贵一类,如“长乐富贵”“大吉富贵”“富贵毋央”等。这种用文字作装饰的表现方法,在汉代织锦、漆器、铜镜、铜洗等工艺中也应用较多,这是汉代装饰上较突出的一种时代特色。
8. 简述汉代铜镜的艺术特征。
【简析】
此题须简述汉铜镜的发展阶段及纹样特征。
【参考答案】
(1)西汉前期的铜镜,继承战国铜镜的传统,云雷纹地的蟠螭纹镜继续流行。有些蟠螭纹镜,花纹中出现规矩纹及四叶纹。镜铭产生,多“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等吉语。西汉中叶,铜镜的形制及花纹发生显著变化∶地纹逐渐消失;三弦纹桥形小钮经过伏兽钮、蛙钮及连峰状钮之后,普遍变成半球状圆钮;花纹严格对称于镜的圆面中心,或匀称地分成四区;铭文增多。主要流行简化蟠螭纹镜、边缘有连弧纹的草叶纹镜及星云纹镜。西汉后期,铭文成为主要装饰,出现日光镜、昭明镜,还有四乳四螭镜。
(2)王莽前后,流行规矩四神镜。其钮座旁常有十二辰铭文,外圈常有“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等铭文,还有铭文字体趋向方正的宽缘昭明镜及鸟兽纹带镜。东汉初期,日光、昭明、规矩及鸟兽纹带镜继续存在,新出现的是连弧云雷纹镜。东汉中后期,镜钮变得更厚大结实,当时最流行的是蝙蝠形柿蒂纹镜、夔凤镜、兽首镜及直行铭文双兽镜,通常带有“长宜高官”或“长宜子孙,君宜高官”“位至三公”等铭文。此外,从东汉中期起,新出现浮雕式花纹的方格环状乳神兽镜,传世者有“元兴元年”及“永康元年”等纪年铭。浙江绍兴是东汉后期最重要的铜镜制造中心,该地铸造重列神兽镜和画像镜,标志着铜镜纹饰的新发展,前者以东王公、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兽形为主纹,后者除神、兽形象外,还有车马、歌舞、历史人物及传说故事等浮雕图像。
9.请简述秦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秦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陪葬坑。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艺术特色是:
(1) 总体布局上以群雕形式出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宏伟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2)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3) 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
(4) 妆彩粉饰,俑最初是着色的,如铠甲俑身穿绿色或红色短袄,领15袖口镶紫色或粉蓝色花边,深蓝色短裤,黑鞋,显得人物形象丰富多彩。
(5) 绘塑结合,如马嘴和鼻孔塑得较小,但绘上红舌、白齿和肉红色的鼻孔后,呈现出张口嘶鸣的效果。这种设色方法使军阵的气氛显得热烈又雄壮。
10.“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
“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是指因材施艺,较多地保留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作细致刻画。循石造型是西汉大型石雕风格上的共同点,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因为当时就有很多种手段可以制造出较为精细的雕像,而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显然更有利于表现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其代表作品是霍去病墓石雕。
三、论述题
1. 论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
【简析】
此题须从西汉晚期画像石、东汉前期画像石、东汉后期画像石、西汉初期画像砖、西汉中后期画像砖、东汉画像砖等六个方面,举例论述不同时期画像石、画像砖的题材内容及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
西汉初期画像砖:今藏陕西博物馆的一块侍卫瑞壁纹模印画像空心砖,约属西汉初期物,砖面中央为铺首图案,左右两侧印着亭阙侍卫及绶带瑞壁,侍卫作双手捧盾状,状貌颇威武;上下边框部位,印着鱼龙嬉戏及菱格纹图案。
西汉中后期画像砖:河南洛阳邙山南麓西汉中后期墓出土的模印画像空心砖,多数采用阳模,印成的画像多呈凹陷的阴线;少量使用阴模,画像线条鼓凸。画像题材有执戈门吏、持戟武士、迎宾拜谒、骑士射猎、驯马、驯虎、扶桑、珠树、大雁、大犬、朱雀、玄鹤、门阙、铺首、几何纹花边等。(环艺考研狗)综观洛阳西汉画像砖,以线条简洁有力、形象生动传神而著称。
东汉画像砖:艺术造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带出土的东汉后期画像砖,皆为实心的方砖(40×40厘米)或长方砖(46×27厘米左右),画面一次模印而成,构图完整生动,与陕西、河南一带多模印成的汉画像砖大异其趣。四川画像砖在题材内容方面也独树一帜,除少量神话内容(如西王母、伏羲女娲、日月神、仙人戏鹿等)之外,绝大部分刻画现实生活,其中既有表现墓主生前社会地位的门阙仪卫、车马出行、经师讲学、宴饮观舞等场面,也有若干反映封建庄园经济农副业生产活动及集市贸易活动的画面,风格清新隽永,乡土气息特别浓郁。代表作有弋射收获画像砖、荷塘渔猎画像砖、播种画像砖、盐井画像砖、桐园画像砖、市井画像砖、伍佰画像砖、车骑过桥及宴饮观舞画像砖等。
2.说明霍去病墓墓刻创作年代、主题思想、造型艺术特点、历史意义。
【简析】
此题须对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背景、类型、石雕特点、艺术风格等内容展开论述。
【参考答案】
创作年代:汉代
主题思想:霍去病为汉武帝时名将,能征善战,英年早逝,汉武帝为表彰其卓越功勋,特赐陪葬茂陵,并“为冢像祁连山”,以独特的设计意匠和气势宏伟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纪念碑式的墓冢。
造型艺术特点:现存的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二、野人、母牛舔犊、卧牛、人与熊、野猪、石蟾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2件,全部用花岗岩雕成。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会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绝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历史意义:霍去病墓石雕群为汉代陵墓雕刻中最杰出的作品。
3.分析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霍去病墓前石刻艺术的异同。
【简析】
此题须分别对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及意义、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意义及成就展开论述。
【参考答案】
霍去病墓石雕群:
造型艺术特点:现存的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二、野人、母牛舔犊、卧牛、人与熊、野猪、石蟾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2件,全部用花岗岩雕成。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会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绝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历史意义:霍去病墓石雕群为汉代陵墓雕刻中最杰出的作品。
秦始皇兵马俑:
创作主题:兵马俑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在总体设计上,既担负着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
艺术成就:这是秦代造型艺术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历史价值: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4.论述汉代铜灯的分类及艺术特色。
【简析】
汉代铜灯的种类有盘灯、虹管灯、筒灯、行灯、吊灯。此题须举例代表作品论述汉代铜灯的器型及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种类:汉代铜灯的种类有盘灯、虹管灯、筒灯、行灯、吊灯。
代表作品:西汉时期,铜灯代表作品有龙形灯、朱雀灯等。封建贵族不仅把铜灯用作照明的实用工具,同时也把它视作重要的案头实用雕塑品,其中鎏金的“长信宫灯”形体精美,构造巧妙,捧灯宫女作跪地侍奉状,人物性格鲜明,是工艺雕塑的典范。东汉的铜牛灯、青铜辟邪灯等是此期的杰作。
长信宫灯是汉代鎏金铜灯的杰作,出土于河北满城窦绾墓,因灯上刻有“长信”铭文,故名“长信宫灯”。铜灯构造精美,各个组成部分均可拆卸。捧灯之宫女作跪地侍奉状,人物性格鲜明人像中空,可以容纳烟垢,手臂作烟道;灯罩可以活动以调节亮度与方向。长信宫灯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是汉代青铜雕塑工艺的典范。
5.结合历史故事画《荆轲刺秦王》简述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的艺术特色。
【简析】
此题中的历史故事画《荆轲刺秦王》只是作为实例引题,实际考查的是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的艺术特点,须从武梁祠的东壁、西壁、南壁三方面,分别论述壁画像的题材内容及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
《荆轲刺秦王》
描写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燕国贵族做最后的挣扎,但因其国小力单,靠兵力已无法抵挡秦兵,就收买刺客荆轲赴秦,借献地图和樊于期将军头之机,藏匕首于地图中,当秦王打开地图时,图穷而匕首见,荆轲执而刺之,但未刺中,只割掉了秦王的衣袖。秦王环柱而走,在御医的帮助下,秦王得以拔剑砍断荆轲的腿,荆轲再无法追杀秦王,只得将手中的匕首掷向秦王,亦未中。画面描写的是秦王环柱而走,荆轲被一人抱住,他孤注一掷的匕首穿透了殿柱。与荆轲同来的秦武阳趴在地上发抖。整个画面气氛十分紧张,人都被做了夸张处理。
山东嘉祥武氏祠
画像石的艺术特色∶位于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村西北,包括武梁、武荣、武班、武开明(已残)四个石室及两个石阙,为汉代画像石的典型代表。
1.武梁祠西壁画像∶西壁画像分五层∶第一层为山墙锐顶部分,刻西王母和奇禽异兽,西王母作蓬发戴胜状,画面右方有玉兔捣药场面。第二层,自右至左(下同)刻伏羲、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桀等古代传说中的始祖及帝王图像。第三层,刻曾母投杼、闵子骞失棰、老莱子娱亲、丁兰刻木等孝子故事。第四层,刻曹沫劫齐桓公、专诸刺吴王、荆轲刺秦王等义士故事。第五层,刻车骑人物。
2.武梁祠东壁画像∶东壁画像亦分五层∶第一层山墙锐顶部分,刻东王公、仙人及奇禽异兽。第二层,刻代赵夫人、梁节姑姊、齐义继母、京师节女等列女故事。第三层,刻三州孝人、义浆羊公、魏汤、孝孙等孝子故事。第四层,刻要离刺庆忌、豫让刺裹子、聂政刺韩王、无盐丑女钟离春等义士、列女故事。第五层,刻庖厨及县功曹迎处士场面。
3.武梁祠南壁画像∶画像分四层∶第一层画像与东西两壁的第二层画像取齐,刻梁高行拒聘、鲁秋胡戏妻、鲁义姑姊、楚昭贞姜等列女故事。第二层,刻柏榆受笞、邢渠哺父、董永佣作侍父、田章孝母、朱明友悌、忠孝李善、金日殚拜谒阏氏像等孝子故事。第三层,中央刻楼宇燕居,楼上端坐一妇女,旁有持镜、捧杯、执便面的侍女四人;右方刻蔺相如奉璧于秦、范睢辱魏须贾故事;左方刻七人画像,居中三人身份高贵,其右二人作跪禀状,左二人手持便面躬身侍立,无榜题,故事不明。第四层,中央为通连第三层之楼宇下层,室内画四人,室外两侧各画一人,近年有人释此图为“楚群臣绝缨图”。两侧为向左方行进的车骑人物。武梁祠屋顶前后坡皆刻祥瑞图案。
4.武梁祠西壁画像《闵子骞失棰》:画面刻画闵子骞跪地向父亲进谏的那一瞬间,其父作左手扶毂,转身以右手抚子骞脖颈状,表现了其父醒悟后愧爱交加的怜子之情。
5.武梁祠东壁《孝孙(原穀)》∶画面有老壮少三人,居中之少年作躬身收舆、回首答话状,上方榜题“孝孙”二字右上方有横列之“孝孙父”三字榜题左后上方榜题“孝孙祖父”四字。画面左上角刻画一只飞鸟。整段画像采用独幅画的形式表现,情节构图生动简洁,画面抓取原聚一边收舆、一边用犀利的答话回报其父质问的那一瞬间;背景没有刻画山石草木,仅用一只飞鸟以表示孝孙祖父已被异弃到人迹罕至的荒野;原穀在中心部位,既突出了故事的主角,又便于和祖父、父亲相互呼应。
6.论述汉代墓室壁画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代表作是什么?
【简析】
此题须从西汉前期、西汉后期、东汉前期、东汉后期等四个方面,分别举例具体墓室壁画代表作,论述其在风格上的特点及汉代绘画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
西汉前期:代表“凿山为室”的山崖石室墓壁画,鲜明地体现出升仙的主题。河南永城柿园梁王墓主室顶部及西、南壁,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等方位神,以及灵芝、荷花、云朵、菱形等图案形态矫健,色彩绚丽,十分壮观。
西汉后期:洛阳发现的四座,皆用大型空心砖和小砖混合构筑而成,卜千秋墓、浅井头墓及烧沟61号墓皆坐西朝东,平面略呈“六”字形,壁画绘于空心砖构筑的主室脊顶、门额、后壁或隔墙上,题材有日月星象、御龙升天、驱鬼逐疫及历史故事等。代表作:洛阳卜千秋墓。
东汉前期:在河南洛阳邙山与金谷园、山东梁山后银山、辽宁金县营城子等地共发现四座。壁画题材沿袭西汉晚期以来的传统,仍以日月天象、四神、祝祷升天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出现门卒属吏、车骑出行、男墓主家居宴饮等新内容,生活气息明显增强。代表作:辽宁金县营城子前牧城驿的东汉砖券壁画墓。
东汉后期:大型多室墓颇流行,反映了封建贵族生前拥有“连栋数百”的情景。壁画题材主要是标榜墓主人生前地位的属吏与出行车马仪卫,有的还画出幕府官邸。燕居场面通常以墓主夫妇并坐宴饮、观赏乐舞的形式出现,还有描绘庄园坞壁的农牧生产,标榜封建道德的圣贤、孝子、烈女、义士等历史故事画,艺术水平十分出色。日月天象及神禽瑞兽已退居次要地位。代表作: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
风格上的特点及汉代绘画艺术成就:
(1)表现墓主身份、经历和尘世享乐的众多仪卫属吏、官署幕府、庄园田宅、家居饮宴、乐舞百戏等现实生活内容逐渐成为主要题材,而神话与升仙内容则相应减少,这反映了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与豪强地主势力的高涨。
(2)技法更趋多样,勾勒、平涂、晕染等方法都使用到了,还采用了近于后世的没骨法和大笔涂刷写意的画法,并试图表现对象的凹凸感。
(3)色彩较为丰富复杂,使用了朱、绿、黄、橙、紫等色调的矿物质颜料,能经久不变。
(4)线条的表现力明显提高,人物的身份、性格刻画受到重视,人物形象大多生动传神。
(5)构图上摆脱了春秋晚期以来呆板的图案式横向排列的方式,注意到了比例和透视关系,并表现出掌握这种关系的一定能力。
标志着人物画发展的新水平,是三国两晋至隋唐时期中国人物画大发展的前奏,并拓展了人物画以外的表现领域,如对野外环境的表现开了山水画之先声。
7.山东是汉代画像石的重要出土地,请举三个例子说明其发展。
【简析】
山东画像石中著名的有沂水鲍宅山凤凰刻石、汶上新莽画像石、长清孝堂山石祠和嘉祥武氏石祠等。此题须对其作品描述、艺术特点及成就进行论述。
【参考答案】
凤凰刻石:位于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三山沟村,亦称鲍宅山凤凰刻石。系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雕刻技法为在原生糙砂石面上施阴线刻,构图简单疏朗,显示出古朴、简洁的原始趣味,大胆运用艺术夸张,突出凤凰的高冠、大尾、长腿。所刻文字为带有汉简意味的隶体,以粗犷简练为本,依形写神为旨,大朴不雕而又精妙有姿来评价此刻石当为不过。
汶上新莽画像石:长清孝堂山石祠:位于山东济南长清区孝里镇孝堂山上,是墓前石祠内壁上所刻的画像。孝堂山石祠为一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两间,画像刻于石祠内东西北三壁及三角石梁的两侧。北壁画像分上下两层。上层刻王者出行图,包括两两相对的导骑、鼓乐车、(环艺考研狗)二马所驾之车及题有“大王车”的四马盖车等。下层刻三座双层单檐庑殿顶式建筑和一对双层阙。建筑物内有朝拜参谒图像。东壁上部为伏羲与东王公等神话人物。其下为轺车骑乘以及二人骑骆驼和三人骑象图,再下为周公辅成王等历史故事,最下层为庖厨、舞乐、杂技、车猎等内容。西壁上部刻西王母、女娲、贯胸国人等神话传说人物。其下是两列车骑出行图和历史人物,再下为战争图,及胡王献俘图。石梁东侧刻泗水捞鼎图,西侧为桥上坠车图,石梁底刻日月星辰图像。画像采用阴线刻及凹面线刻,线条遒劲而工整简练,风格质朴单纯。画面情节较完整,人物形象以侧面为主,诸物像呈正视平列安排,虽较原始和简朴,但在人物众多、场面浩大的战争、出行等描绘中仍显示一定艺术水平,是研究早期绘画、画像石的重要遗存。
嘉祥武氏石祠:位于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村西北,包括武梁、武荣、武班、武开明(已残)四个石室及两个石阙,为汉代画像石的典型代表。武氏祠为汉代祠堂和墓地,位于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北,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武氏祠汉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
8.试论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内容有历史人物、神仙故事、孝子烈女等。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顶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根据现有资料,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武帝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东汉时期蓬勃发展。其艺术特色是:
(1) 构图方式
汉画像石构图富于变化,采用空间透视法。使用了散点透视构图法和焦点透视构图法两种空间透视构图方法。
(2) 形象塑造
汉画像石的形象塑造兼具绘画与雕刻两种造型形式,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的特点。
(3) 雕刻技法
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 单线阴刻。图像和石面在同一平面,接近于白描绘画效果。
② 减地平雕。图像轮廓线外的空间减去一层,图像突起拓出,近于剪纸效果。
③ 减地平雕兼阴线。平面突起的形象以阴刻线条来表现细部。
④ 减地浮雕。形象细部虽然不作具体刻划,但形呈弧面突起,属于弧面线浮雕性质。
⑤ 沉雕。刻法和上述减地法相反,形象凹入平面以下,略现起伏,呈低于石面的薄肉雕,这种形式后世木雕艺人名之为沉雕。
(4) 表现形式
汉画像石的表现形式分为阴刻和阳刻两大主类。其作品在结构、造型、线条运用上均达到了朴质雄劲的境界。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
(5) 艺术表现
汉画像石并没有将死亡描绘得凄凄惨惨、悲悲切切,而是充满了对未来、对生命的乐观与渴望。就这一点来说,汉画像石称得上是古典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
(6) 后世影响
对北朝、隋唐时期的石刻线画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关帖子
《世界现代艺术设计简史》PDF电子书-方怿
《世界设计史》PDF电子书-郑巨欣
《艺术设计概论(第2版)》PDF电子书-宋奕勤
《艺术与设计导论》PDF电子书-王家民
《世界艺术史》PDF电子书-杨晓斌
《中国艺术设计史》PDF电子书-夏燕婧
《设计方法学(第2版)》PDF电子书-郑建启、李翔
《中外设计史》PDF电子书-刘华东、韩颖
《设计学概论(第五版)》PDF电子书-彭圣芳、武鹏飞
《设计概论》PDF电子书-高兴、周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广州大学
重庆文理学院
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