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清华
汉族,现任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环境设计专业,研究方向:生态美学与景观设计;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理论与美学思想。
教育简历
2005年获武汉理工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文学学士学位;
2008年获武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文学硕士学位;
2015年留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访问学者;
2018年获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法学博士学位.
近五年代表性研究成果(含科研项目、专著、论文、作品、专利、获奖)
科研项目:
1.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艺术史知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1ZD08),2021;
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研究项目《生态美学视域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传承与改造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8YJC760106),2018;
3.主持省部级科研平台中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招标课题《人居景观视阈中的海南黎族传统村落研究》(项目编号:PJW100011803),2019;
4.主持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社科攻关项目《人类学视野下传统工艺介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研究》(项目编号:CST20010 ),2019;另外已完成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社科青年项目、一般项目共3项。
专著成果:
1.《海南黎族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5);
2.《“像素化”与中国设计艺术》(苏州大学出版社,2018.1)
论文作品:
1.《跨界与融合——新文科语境下设计学科教育模式探索》发表于《美术教育研究》2022(14);
2.《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的实践对比与反思——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美术院校在线教学的视角》发表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
3. 《乡村振兴视域中的乡村民宿生活美学探析》发表于核心期刊《美术大观》,2019(6);
4.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的理论话语建构》发表于CSSCI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同时被《高等学校学术文摘》2018(3)转载;
5. 《居住走向景观——“美丽乡村”图景中民族村落人居环境的审美模式研究》发表于CSSCI核心期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
6. 《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发表于CSSCI扩核心期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7.《美术作品:南湖秋景》发表于CSSCI核心期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8);
8.《设计作品:景观建筑设计》发表于CSSCI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20(6)
9. 《设计作品:景观建筑》发表于CSSCI核心期刊(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10. 《设计作品:海南黎苗族古寨乡村旅游建筑规划设计》发表于《民族艺术研究》2015(5);
11.发明专利《一种建筑设计样品移动展示系统》(授权专利号:ZL 2018 2 1387289.7)(2019);
奖励和荣誉称号:
1.2022 获第十三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2021 获中南民族大学“教学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3.2019 获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星级指导教师奖”;
4.2019 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5.2019 获中南民族大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教学大赛决赛优秀奖;
6.2019中南民族大学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老师;
7.2019中南民族大学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刘星
民 族:汉
职 称:副教授
学科专业:设计学
电子邮箱:liu_xing_arch@126.com
简历
2002.09—2007.07 武汉大学 城市与设计学院,工学学士
2007.09—2010.07 北京大学 建筑学研究中心,工学硕士
2009.09—2009.12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艺术学院,交换学习
2022.12—2023.12 芬兰阿尔托大学 艺术、设计和建筑学院,访问学者
华中家居行业创新峰会嘉宾评委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室内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展览
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武汉研究院开放性课题、中央高校社科青年项目、中南民族大学校级一般教研项目、中南民族大学实验室开放及实验技术改造项目等。参与国家艺术中心重点项目、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等。
主要获奖
深港双年展“深双学堂”建筑评论工作坊——展览的观法最佳学员(全球招募)
中国(上海)国际建筑及室内建筑节“金外滩奖”活动入围奖
湖北高校第八届美术与设计大展甲组(教师组)银奖
中南民族大学优秀教学奖评选三等奖、中南民族大学创新指导优秀教师等
主要成果
1. 著作《芬兰现代建筑身份找寻之路》,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21年11月
2. 译著《思考之手——建筑中的存在与具身智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21年01月
3. 译著《肌肤之目——建筑与感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6年02月
4. 论文《儿童友好城市视角下商业综合体的设计优化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美术大观》2019年10期(北大核心)
5. 论文《建筑图像的身份表达——论20世纪中期芬兰国际建筑展览中的图像处理》,《装饰》2016年02期(CSSCI)
6. 论文《分析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芬兰馆——从一座世博会建筑解读芬兰的自我身份认知》,《装饰》2015年01期(CSSCI)
7. 论文《国家建筑博物馆的创制要点和策略——基于ICAM创办国芬兰的历史研究》,《艺术与设计》2020年01期
8. 作品《芬兰印象》,《文艺研究》2015年01期(CSSCI)
9. 作品参加“亚平宁的辉煌——湖北艺术家意大利写生作品展”,2019(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
10. 作品参加“赋彩山湖:水性纸本作品邀请展”,2021(湖北省美术家协会)
夏晋
汉族,现任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设计学专业,环境设计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CIID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高级室内建筑师,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乡土建筑、环境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及其相关教育领域;已先后主持并完成“鄂南古桥梁建筑的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2013)、“千桥之乡——咸宁现存古桥的建筑艺术研究”(2016)等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课题3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课题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省教改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共计5项;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机构合作参与北京地区传统环境营造技艺的生态性分析及其保护与发展研究(2017)、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寅洞村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项目(2018),招商局漳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2011)等省市重点委托课题项目6项。已先后由人民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3部,教材1部;论文及作品分别在文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艺术百家、中国建设报等权威或核心期刊刊载发表15篇次,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次。设计作品曾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作品展览最佳学术奖、中芬100年挑战赛金奖;中国青年杯美术作品大赛银奖等奖项10余项;已先后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国家、省部级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项若干,连续六年被授予“中南民族大学优秀创新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近年代表性研究成果(限10项以内,含论文、专著、获奖、专利等)
1、2019年出版专著《乡野古桥:鄂南地区现存古桥建筑艺术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4月,ISBN:978-7-01-020459-8;
2、2018年出版专著《传统民居研究》,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2月,ISBN:978-7-5581-6491-0;
3、2018年论文《鄂南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适应性营建调查与分析——以“楚天第一古民居群落”宝石村为例》,发表于《湖北社会科学》2018(5);
4、2017年出版专著《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发展中的失语现象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ISBN:978-7-5670-1331-5;
5、2015年论文《都市化进程中武汉旧街老巷改造的后文化生态问题剖析》,发表于《湖北社会科学》2015(7);
6、2014年论文《鄂南地区古桥梁建筑的技艺特点及其保护探讨》发表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
7、2013年论文《论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及其通识性》发表于《高等教育研究》,2013(2);收录于《第三届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学术论坛(海峡两岸)论文集》;
8、2011年论文《以“礼”论中国传统院落轴线的“人伦”之道》发表于《理论月刊》,2011(12);
9、2004年论文《浅谈符号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发表于《设计艺术》,2003(1);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2004(1);
10、2003年论文《建筑语言的继承与创新》发表于《中国建设报》2003.09.08第四版;
祝后华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湖北美学学会会员
教育经历:
1997年毕业于湖北工学院室内设计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3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环境设计艺术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艺术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学术观点:
环境设计是融合人文、工程技术的生态整合设计。它虽广博而涉及诸多学科领域,然专业实践才是它的本体根底,二者通达才能真正“尽精微,致广大”。执着的学习自律,扎实的动手能力,独立的批判眼光,良好的理论和审美素养,它们才能熔炼成真正的专业设计能力。在生态与审美的平衡之中,传统的设计基因才能有效转译,当下的环境设计诉求才能不断调适,才可在古今汇聚之间为当代的环境设计找寻持续发展的契机。
学术成果
(一)发表论文与作品:
1、“传统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牡丹》,2017年12期
2、“古桥”,速写作品,《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社科版)》,2016年3期
3、“藏族古典园林的民族性初探”,《中国民族美术》,2015年1期
4、“土家族图形艺术的审美教育内蕴及其运用——以室内设计课为例”,《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23期
5、“民族广场景观设计”,设计作品,《民族艺术》,2013年2期
6、“室内设计课程运用传统民族元素教学的探讨”,《设计艺术研究》 2012年第6期
7、“民间美术图形的符号化特征及其现代转换”,《文艺研究》,2010年7期
8、“传统山水画中儒家身体观的隐喻与表达”,《艺术百家》,2009年3期
9、“民间美术图形在包装审美心理中的建构”,《包装工程》,2009年2期
10、“胡塞尔现象学视野中西方绘画的现代性转向”,《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4期
11、“环境雕塑中身体图式的表达”,《装饰》,2008年12期
12、“禅境与佛性:汉藏古典园林审美精神比较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8年1期
13、“环境艺术之美—-画境 意境 化境”,《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5年6期
(二)课题研究:
1、主持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美术的身体表达研究”,2012-2015
2、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2012
3、主持横向项目“铅山县篁碧乡畲族文化街(一期)设计”,2012
4、主持横向项目“巴东县东瀼口镇雷家坪村特色民居改造设计”,2011
5、主持中央高校专项资金项目青年项目“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工艺及其现代传承研究”,2011-2013
6、主持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室内设计教学中民族艺术元素的应用研究”,2010-2013
王飚
汉族,中共党员,江西省南昌市人,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199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工作,2003年调入中南民族大学工作至今。现为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
近期获奖情况:
1、油画《婺源古镇》入选2006年湖北省中国山水画、油画、水彩风景画作品展
2、油画《黄树林》入选湖北省第四届高校美术设计作品展,2010年
3、《优佳艺术软装设计公司》荣获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省部级,2010年
近期专著论文:
1、“堤岸”,《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2、“郊外秋景之一、郊外秋景之二”《南昌大学学报》, 2014年第9 期
3、“徽村马头墙”《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1 期
近期科研项目:
1、参与国家民委项目“中国南部少数民族服饰元素研究”2008-2009
2、主持横向项目“湖北申案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汽车展厅方案设计”2014-2016
3、主持横向项目“巴东郡贡茶云海休闲运动景区规划”2017-2018
彭阳陵
民 族:汉
职 称:副高(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建筑工程师)
学科专业:设计学
电 话:13507173967
电子邮箱:P_yangling@mail.scuec.edu.cn
简历
1993年湖北美术学院壁画专业本科生毕业,1993—2007工作于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1995至1996年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进修,2007年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毕业。.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艺术设计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漆艺发展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环境设计,园林景观、植物造景,壁画及装饰艺术。
承担项目:主持并完成国家民委项目、中央专项基金项目、 教学研究项目、大型横向项目等多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文化研究课题、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各一项。
学术论文有 “人居景观规划”、“合欢树的美学特征、内涵喻义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园林植物配置心理暗示效应应用调查与研究”、“景观植物识别教学探讨”“植物视觉、听觉特征心理暗示效应研究” 等数篇论文发表。
设计及创作作品有《景观设计方案》,《莲台坐子》(漆画)、《楚风乐舞》(装饰壁画)等多件发表;《漆碗》、《日式碗》漆艺作品参加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节展览;《汉江航道文化长廊》大型浮雕壁画作品用于汉江江滩。
研究成果
1.项目《汉江航道文化长廊浮雕壁画》项目编号HSY18002
2.项目《武汉设计广场景观设计》项目编号HSY13013
3.项目《江西省乐安县金竹畲族乡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研究》项目编号MSY18014
4.项目《武陵山民族村寨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CSD18004
5.优秀课程《人居景观规划》,第十一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年会优秀课程实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ISBN 978-7-112-17480-5
6.论文《合欢树的美学特征、内涵喻意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学院美术,2012年1月总第56期 季刊,ISSN 1009-4016
7.论文《园林植物配置心理暗示效应应用调查与研究》,湖北林业科技,2012年第3期,ISSN 1004-3020
8.作品《景观设计方案》,发表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4月,ISSN 1671-6477
9.作品《楚风乐舞》,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ISSN 1000-2456
10.作品《莲台坐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1月,ISSN 1672-433X
廖璇
民 族:汉
职 称:副教授
学科专业:设计学(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电子邮箱:120150825@qq.com
简历
1997至2004年获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及硕士学位,2016至2017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2018年至今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开放区域景观教习博士研究生在读。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居环境设计、城市景观研究。主持并完成武汉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南民族大学校级教改课题项目各一项。在研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一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2项,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委托课题一项。完成教材一部,景观家具外观专利一项。
设计作品获得“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赛获专业组银奖,论文分别获得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作品展览设计组最佳学术奖,湖北高校第五届美术与设计大展优秀奖。获得中南民族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获得“中南民族大学创新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汉口大都会时尚装置艺术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指导学生参加“第八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
研究成果
1.论文《武汉城市景观设计中失落空间研究初探》,生态经济,2015
2.论文《武汉居民生活方式与城市公共活动景观的空间关系探讨》,中外建筑,2016
3.论文《室内设计课程中民族民间美术创新思维与个性化培养》,民族艺术教育论坛《中国民族美术发展论坛文集》(中国美术家协会之民族艺术委员会举办),2014
4.论文《室内设计课程中“跨界式”思维拓展教学》,大舞台,2014
5.论文《留学生的民族民间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大舞台,2013
6.论文《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思考》,美术教育研究,2012
7.论文《民族民间美术融入室内设计主题空间的教学模式探讨》,大众文艺,2013
8.论文《浅谈当代农业景观的审美价值》,理论月刊,2007
9.作品《宝丰大地园林酒店建筑规划设计方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0.作品《别墅室内设计方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