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10题,共20分)
1【单选】20世纪初,在艺术史研究上开形式主义研究先河的先驱者及其观点是:
A 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B 沃尔夫林,“有意味的形式”
C 贝尔,“无名的风格史”
D 沃尔夫林,“无名的风格史”
解析:沃尔夫林在艺术史研究上提出“无名的风格史”从而开了形式主义研究的先河。
答案:D
2【单选】发表于1908年,一篇激进的反装饰理论檄文《装饰与罪恶》发表,其作者及最主要观点为:
A 沙利文,装饰就是罪恶
B 沙利文,形式永远服从功能
C 卢斯,装饰就是罪恶
D 卢斯,形式永远服从功能
解析:沙利文,形式永远服从功能;卢斯,装饰就是罪恶。
答案:C
3【单选】‍可以视为中国古代设计理论的坐标性著作的是:
A 《园冶》
B 《天工开物》
C 《梦溪笔谈》
D 《营造法式》
解析:北宋沈括《梦溪笔谈》(1086):涉及制图、建筑、冶金等设计领域的篇幅极大,例如,指南车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最早就是在《梦溪笔谈》里得到详细的描述。所以该著作可以视为中国古代设计理论的坐标性著作。
答案:C
4【单选】的消费需求大体分为三类层次:
a.生存需求 b.社会需求 c.消费者需求 d.自我认同需求 e.精神需求
A a、b、c
B a、b、e
C a、b、d
D b、d、e
解析:从消费层次来看,人的消费需求大体分为三类层次:
第一层次主要解决衣食等基本问题,满足人的生存需求;
第二层次是追求共性,即流行、模仿,满足安全和社会需要;
第三层次是追求个性,要求小批量、多品种,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答案: A
5【单选】“水晶宫”的设计者是:
A 亨利·科尔
B 阿尔伯特亲王
C 帕克斯顿
D 维多利亚女王
解析:‍“水晶宫”由帕克斯顿设计而成,它是世界上第一座使用金属铁架和玻璃建造的大型建筑。博览会的盛行带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作为现代建筑先声的水晶宫正是19世纪工业设计的最佳代表。
答案: C
6【单选】“模糊逻辑”的核心作用是:
A 处理千变万化的日常生活
B 处理汽车工业等重工制造
C 解决程序员的计算机语言输入
D 解决消费者逻辑错乱问题
解析:“模糊逻辑”是一个新术语,用来描述机器开始做决断的过程;模糊逻辑让程序员以并不精确和严密的计算机语言输入,用来处理千变万化的日常生活。例如洗衣机能够设计为先检查衣物的脏污程度,再选择一种合理的洗衣程序。
答案: A
7【单选】后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的“生产”理想转向了:
A “生活”理想
B “消费”理想
C “生态”理想
D “个性”理想
解析:设计批评的标准又发生了重大转变。现代主义的“生产”理想转向了“生活”理想。
答案: A
8【多选】较为特殊的设计批评方式—族群批评包括哪些类别:
A 自我无意识
B 审查批评
C 族群购买
D 女性主义
解析:一种较为特殊的设计批评方式是所说的族群批评,其中包括审查批评与族群购买。
答案: BC
9【单选】中国真正完整的语言体系确立的标志是:
A 商朝甲骨文
B 夏朝甲骨文
C 良渚文化陶刻
D 良渚文化玉刻
解析:早在公元前3000年象形文字就已出现在良渚文化的玉片及玉刻上,但当时的象形文字还并未形成完整的语言体系。直到公元前1500年,真正完整的语言体系才得以确立,这主要以商朝甲骨文为标志。
答案:A
10【单选】“如画”的概念首先在哪一国家或地区得到了理论上的讨论:
A 英国得到了理论上的讨论
B 法国得到了理论上的讨论
C 美国得到了理论上的讨论
D 德国得到了理论上的讨论
解析:“如画”的概念首先在英国得到了理论上的讨论,许多园林设计师造园中以各种方式演绎了这一概念。
答案: A
二、名词解释( 5题,共40分)
1.结构主义理论
参考答案:是一种社会学方法,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最著名的结构主义倡导者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法国知识运动的重要成员之一。著作《结构人类学》,他曾讨论过装饰纹样的形式结构问题,并试图从社会结构的某些特点中找到解释。在《野性的思维》中,他用结构主义方法探讨过艺术的特性。对当代设计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法国结构主义哲学家是福柯和罗兰·巴特。福柯提出“无意识结构”概念,认为任何知识从本质上讲都只有“无意识结构”。罗兰·巴特的著作对设计师们有着巨大的影响,他的《神话》一书,用符号学的方法讨论了神话利用设计方式来传播的途径,认为设计最有能力将神话付诸于持久、坚实和可触的形式,并最终使设计成为现实本身。所谓神话就是指图像与形式的社会意义。
2.托加长袍
参考答案:是最能体现古罗马男子服饰特点的服装,它是以羊毛制作,呈半圆形,长约6米,最宽处约有1.8米,兼具披肩、饰带、围裙的作用。托加长袍是区别古罗马人身份所属及其社会地位的象征物,只有那些持有罗马市民权的人才可穿着。
3.符号
参考答案:广义的符号,是利用一定媒介来代表或指称某一事物的东西。符号是实现信息贮存和记忆的工具,又是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质手段。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交流都离不开符号。符号具有形式表现、信息叙述和传达的功能,是信息的载体。只有依靠符号的作用,人类才能进行信息的传递和相互的交流。作为人类认识事物和信息交流的媒介,广义的符号由人类不同的知觉感官接受,因此它包括视觉符号系统、听觉符号系统、触觉符号系统、味觉和嗅觉符号系统等。
4.吉迪恩
参考答案:艺术史家,设计史名著《机械化的决定作用》(1948年)。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弟子。沃尔夫林对美术作品所做的形式分析以及对“无名的艺术史”的提倡,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这位学生,使得吉迪恩后来致力于研究“无名的技术史”,坚持认为“无名的技术史”与“个体的创造史”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都应当受到历史学家的关注。在书中,吉迪恩强调现代世界及其人造物一直受到科技与工业进步的持续影响,对设计史的研究应当引入更为广阔的文化研究方法。
5.商品美学
参考答案:适应多元化的市场,必须将产品的功能和作用纳入商品范畴来对待。商品美学分析了商品的双重价值,即:需求价值和交换价值;指出设计应借助双重价值唤起人们的购求欲望。从商品美学的角度阐述了设计的这一问题,重要的是设计表达的价值。是产品和广告塑造、规范、刺激以至于生产了消费者的需要;设计具有极为有力的能动构造作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显然,商品美学是后工业时代的产品美学。
三、简答题(2题,共30分)
1.简述阿洛伊斯·李格尔及其理论。
参考答案:李格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著名艺术史家,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也是现代西方艺术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每一部著作都为艺术中史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其中包括他的三本名著《风格问题》、《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和《荷兰团体肖像画》。
李格尔对中世纪艺术的研究深入,他推翻了传统的高级艺术和低级艺术之间的划分,认为艺术作品中的意图是两种因素的混合,即视觉的和触觉的。他强调艺术作品的自主性和内在的统一性,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创造性的心智成果,是积极地源于人的创造性精神的物质表现。
在艺术史写作方面,李格尔打破了传统的以时间为线索的写作方式,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具体艺术作品的深入分析来探讨艺术风格、形式和意义的变化和发展。他的著作《风格问题》和《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等都是以这种问题为导向的写作方式进行的。
此外,李格尔还对装饰艺术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装饰艺术的研究是一门严格的历史科学,这对后来的学者将设计作为一门历史科学进行研究有着根本的启发。
总的来说,阿洛伊斯·李格尔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史家,他的理论贡献为现代艺术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简述手抄本的发展过程及代表作。
参考答案:手抄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是西方文明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在中世纪时期,手抄本的制作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包括绘画、书写、装订等。手抄本的制作材料可以是纸张、羊皮纸等,其中泥金手抄本是一种非常精美的手抄本形式。在古代,由于印刷术尚未普及,手抄本是一种常见的书籍形式,也是当时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印刷术的普及,手抄本逐渐被印刷书籍所取代,但手抄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仍然不可忽视。
手抄本在中世纪得到发展,随之出现的是手抄本中的平面设计。在手抄本中,人们发明了一些熟知的基本字母形式及各种书体,直至今日这些字体仍在使用,它们不仅兼备审美与功用的特点,还有助于人们区分不同类型的文件和辨识它们的文化价值。中世纪开始,人们越来越习惯借用图像传播知识,为宗教机构和平民大众服务的出版业也由此兴起。
7世纪末到8世纪初完成的《林迪斯法恩福音书》达到了爱尔兰手抄本艺术的顶峰,甚至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书”。那些“地毯式书页”在整个书页上布满令人眼花缭乱的繁复纹样,蛇形、兽形、漩涡纹纠结缠绕,穿插交叠,构成十字架等基督教象征形象,整个画面如富丽堂皇的地毯。
8世纪晚期制作的《凯尔斯书》进一步发展了7世纪“地毯式书页”中不可思议的复杂图案,在书页插画上又加入一些人物、动物、怪兽。
在抄本设计方面,拜占庭的影响和复兴罗马的愿望使插画具有了写实化的倾向;首字母的装饰传统与爱尔兰人和受凯尔特文化浸润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设计天才结合起来,使得那些抄本更臻于精美。当时出现了许多抄本中心,比如在亚琛本地形成了艾达抄本群和宫廷学派两种风格;此外还有兰斯学派、梅斯学派、图尔学派等。它们的共性是逐渐摆脱早期基督教艺术的稚拙,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回归古典艺术的传统。
四、论述题(1题,共60分)
1.简述设计与消费的关系(客观性论述)
参考答案:
消费是经济领域的基本活动,它指使用物质资料以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包括使用物质资料满足生产、工作、国防等需要。消费是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
设计与消费的关系是设计与经济关系的具体化,能够最生动地体现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1.消费是设计的消费。
设计形成了包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
设计是物的创造,消费者直接消费的是物质化了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设计人员的劳动成果,而且不仅仅是某一个设计人员的劳动成果。仅以日用品为例,它们除了经过产品设计和工业生产,还要经过传达设计而后到达购买者——即消费终端。就是说,消费者除了消费其产品设计外,同时还消费了它的包装设计、展示设计、广告设计,等等;而这些设计的成本最后都会包含在商品的价格之中。每一个消费者都同时消费多种形式的设计。
消费者的衣、食、住、行、工作、娱乐,无不与设计息息相关。这么多的消费者每天消费的物质资料,都是由难以数计的设计提供的。
2.设计为消费服务。
消费是一切设计的动力与归宿。
设计为消费服务,除了设计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之外,设计还可以帮助商品实现消费、促进商品流通。商品进入消费圈需要传达设计,通过一定的视觉化手段,达到更清晰、更有效地展示产品的目的,同时刺激销售。商品的保护、储运、宣传、销售需要大量的设计投入。当设计作为商业行为来服务于消费者时,首先要确定产品所服务的消费群体,而这个群体是以阶层的形式出现的。
在当代信息社会,对消费圈的设计投入总量远远大于对生产的设计投入。设计是以消费为导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计的多元化趋势,生产的小批量多样化,都是为了适应消费的要求。设计为消费服务,意味设计要研究消费,研究消费者,了解消费心理、方式和消费需求,研究开发合适的新产品,改进包装等等。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传达设计,都是围绕消费而进行的。
3.设计创造消费。
a.设计可以拓展人类的欲望,从而创造出远远超过实际物质需要的消费欲。
b.所谓由流行到过时便是商品走向精神上的废物化的过程。
伴随新设计的不断产生,会有意地淘汰旧有的商品,即使它们在物理上还是有效的。这从客观上便扩大了消费需要总量。此外,消费的多层次要求会导致对同一类商品有不同附加值的诉求。设计的高附加值便是适应满足各种消费层次的心理需要,包括变化需求的必然结果。汽车设计在100年的时间里,使全世界的汽车拥有量超过5亿辆,这在相当程度上是设计创造了大量的消费需要。
c.设计是最有效的推动消费的方法,它触发了消费的动机。
设计能够唤起隐性的消费欲,使之成为显性。或者说,设计发掘了消费需要,并制造出消费需要。当代广告语言学认为,身上根本就不存在一种所谓“自然的”和“生理的”需要,任何需要都是外在事物创造出来的,因而它是社会性的。
实际上,人类物质消费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消费和文化消费。
人赖以确定自我的方式就是在与外在事物的求同,因此实际上这些外在事物规定了的性质。西方社会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人是以其消费对象来划分等级的,而人又是被广告创造出消费欲望的。对社会的深层心理分析使觉察到,设计创造消费的能力不仅源于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且深深地根植于社会心理同构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