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ells 发表于 2023-6-8 14:58:31

浙江师范大学2023年663艺术概论真题

663艺术概论

适用专业方向:
130400美术学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135107美术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135108艺术设计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5题,共计30分)
1、模仿说
模仿说,基于唯物主义,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肯定了现实生活的真实,从而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不仅是现实生活的原有的,而是社会的本质,艺术应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此处的生活不仅指社会生活,还有自然界。我国南北朝姚最在《续画品》中说,“心师造化”,唐代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五代十国的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度物象取其真”。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基本手段与中心内容,在美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这一概念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为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3、艺术美
所谓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它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作品的美。艺术美是美的高级形态,具有比现实美更高的审美价值,给人以更强烈的审美感受。创造艺术美,是艺术创作的最高要求和根本要求,是艺术家艺术造诣的极致,也是艺术作品价值的最高准则。
艺术美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现实生活才是艺术作品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美是对现实生活的集中体现和再创造。艺术美具有永恒性、统一性与普遍性、创造性等特征。

4、灵感
灵感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灵感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稍纵即逝等特点。在艺术创作中,任何灵感的产生都离不开艺术家的冥思苦想、长期寻觅、坚信探索。

5、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这些派别的形成有时是自觉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宣言:有时是不自觉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而组合在一起。这些艺术派别有的局限于一种艺术门类或体裁,有的则包括不同艺术门类或体裁的艺术家。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题,共计60分)
1、简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确实有某些共同之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审美感情与宗教感情一样,往往都是超脱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宗教对于艺术的利用。
宗教与艺术的关系在于两者间互相影响。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其次,宗教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由于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形象地宣传教义,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但是,宗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使艺术沦落为替宗教服务的“神学婢女”,阻碍艺术的发展。艺术影响宗教,表现为参与宗教活动,宣扬宗教思想,强化宗教氛围上。
尽管艺术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宗教对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产生过直接的影响,但艺术与宗教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讲,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艺术却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宗教劝人到天国去寻求精神安慰,艺术鼓励人们热爱并珍惜现实生活:宗教作为鸦片麻痹人的精神,艺术却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的必要手段。虽然宗教利用艺术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讲,宗教也阻碍、束缚和限制着文艺的发展。

2、你如何看待“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到底受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阅历密不可分”。
“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到底受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阅历密不可分。”指出了艺术家在创作时与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艺术家无法抛开社会生活这一客观因素带来的影响,一方面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阅历的差异又使得作品呈现出艺术家的个性特征和作品的差异性。
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社会生活是其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且每一位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生活阅历,这对其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这要求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吸取创作的素材,而且也要对社会生活做出判断和评价,自觉或不自觉表明自己的倾向与态度,从主观方面也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影响来。
总之,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笔者绝不认为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简单再现,艺术创作归根结底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艺术家总是要把自己的情感、思想、愿望、理想熔铸到艺术形象中,艺术既是再现,又是表现。但是,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同样是以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生活实践作为依据的。

3、举例说明“直接体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在生活亲历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亲身经历往往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原料,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激发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
一般来说,在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直接体验是基本的,它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家的亲身经历便是构成其直接体验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具体的生活经历构成了艺术家的人生,在其作品中也刻印上这些印记,不仅是艺术家灵感的来源、情感的流露,更可成为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如墨西哥艺术家弗里达·卡罗6岁时患小儿麻痹症,从此成为了瘸子。在十几岁时又经历了一场重大的车祸,至此失去生育能力,一生与痛苦为伴。这些记忆经常成为创作的灵感出现在她的画中,那些破碎的身体器官、婴儿、手术刀、骷髅象征着她经过的痛苦,同时也成为了她艺术创作鲜明的特色—通过画作展现以为女性脆弱又细腻的情感。
直接体验所留下的创作素材对艺术创作而言是极其珍贵的,这要求艺术家必须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正如罗丹所言:“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

4、举例说明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
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另一方面也可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首先,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知识。如荷兰画家维米尔的作品《倒牛奶的女仆》以油画的形式描绘了一位女子正在将粗陶罐里的牛奶倒尽,桌上杂乱的食物、墙壁上的马灯无一不为观者展现了17世纪荷兰市民的日常生活。
其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星际穿越》《流浪地球》等影视作品的创作,虽无法像科学一样完备地呈现理论,但仍旧以其充沛的情感和强大的想象力为观者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和未知的世界。
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以艺术的审美价值为基础,在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时又表现出艺术家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评价,在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反映人的思想、情感等主观世界。艺术作品将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通过现象揭示本质,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客观显示主观,使得艺术审美功能和认识功能具有深刻的内涵。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2题,共计60分)
1、结合两个实际,论述你如何看待“艺术风格来自审美需要的多样化”。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主要来自于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等等,而审美需求的多样化也对艺术风格多样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欣赏主体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层次、文化层次、年龄层次,属于不同的民族与地区等,这些因素造成审美需要的千差万别,反过来刺激和推动着不同艺术风格的形成。
从社会层次来看,许多艺术史的作品都为特定的阶级而创作,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一方面也展示了特定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如法国早期的古典主义部分作品便是为国王、贵族、精英等阶层而服务的。拉辛在《伊斐见尼亚》中说道:“巴黎人的审美趣味毕竟和雅典人的审美趣味相符合,使观众受感动的东西便是往日希腊有学问的人们落泪的东西。”为了彰显精英与贵族的权威与高贵,他们树立起严肃、高贵、有秩序、富有古典精神的审美趣味。宫廷古典主义的典型画家乌埃作品便品莹明亮的色调、宏伟的构图著称,但其作品更多是借用神话或宗教题材来为路易十三王朝歌功颂德,所以深得统治阶级人物的欢心。
从不同民族与地区来看,中国绘画更为讲求意境之美,强调“韵外之致”,而西方绘画有相当长一段时期在追求再现性。郎世宁作为意大利传教士进入中国皇宫任宫廷画家,其创作带有明显的写实倾向,但其逼真的刻画早期并未受到足够肯定,从邹一桂“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这一对西洋画的评价就可看出,且乾隆曾下达多道圣旨要求郎世宁作画“不要西洋气”。郎世宁认真研习中国绘画,娴熟掌握了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风格。当然,这不仅是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审美差异造成的结果,也与文化、社会层次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根本上来说,审美需求可以分为很多角度,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绝非由一种单一的审美需求而产生,更多时候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艺术风格可以满足不同的艺术欣赏需求,而这些审美需求又可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动力,也促成了艺术生产中绚烂多彩的艺术风格。

2、举两个艺术家的例子,论述你如何看待“艺术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力”。
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力体现着优秀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这些能力关乎艺术创作能否把生活转变为充满艺术意蕴的艺术形象,是每一位艺术家都需要为之奋斗的目标。
首先,艺术家应极重视对观察力的提升。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深入观察周围世界,审视自我的内心世界,做生活的发现者和有心人,是艺术家把握现实、进行艺术创作的基本素质和必要准备。如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其丈夫作为医生也让她有更多机会了解和接触底层民众。《饥童》《织工反抗》《母与子》等版画作品展现了底层人民的贫苦与悲伤,她用手中的刻刀塑造了无数底层人民的形象。那些抑郁苦闷的神情、与亲人的别离、对不公的愤怒全都来自于珂勒惠支对社会众生相的深刻洞悉。
其次,情感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之中,尤其是在艺术创作的体验和构思阶段。当创作情感燃起时能使艺术家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成为一种创作的推动力促使其艺术心理定势的形成与优化。《牺牲》是珂勒惠支的经典作品之一,刻一母亲含悲献她的儿子去做无谓的牺牲。作为《战争》系列中的一幅,她以女性的视角展现了母子之情,因为她自己的孩子在战争中死去,所以她更明白作为母亲失去孩子的悲哀,这种强有力的母亲在珂勒惠支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可见对生活的体验越丰富越深刻,产生的艺术情感也就越真挚,越强烈。艺术家将主观情感灌注、融汇在艺术意象或据此物化的艺术形象上,使之浸透在主观的情感色彩中,从而获得感人至深的审美效应。
再者,艺术家必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想象能力的丰富与贫乏是一个艺术家艺术才华高低的标志,可以说没有艺术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西方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便凭借其强大的想象力颠覆了古典绘画观察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哭泣的女人》中的人物形象既有侧面角度的鼻梁与嘴唇,又有正面的双眼,一切结构仿佛拼贴而成,观者相当于可以同时从众多视角观察画中的女子。尽管艺术创作皆以客观现实为源泉,以内在感受为基础,但能否进行创造性艺术想象,才是决定作品是否独特和新颖的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力是成为优秀艺术家不可或缺的素质和条件,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艺术家是按照“学问要博,生活要广,认识要深,情感要真,立意要新,想象要丰富敏锐,意象要包含意蕴,形象要栩栩传神”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进行创作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江师范大学2023年663艺术概论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