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2023年设计学/美术考研人文社科基础真题
883人文社科基础适用专业方向(部分)
130500设计学
01 广告设计
02 创意媒体设计
03 创新设计理论
130400美术学
01 美术史论
02 传媒美术
135107美术
01 演出美术设计
02 综合绘画创作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5题)
1、关于中国传统的“文”、“文学”及“文学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文”在先秦时尚无确定的含义,可以指“文采错杂”、“纹路”“文章”或“诗歌”
B.在先秦时代,“文”往往专指韵文,与不押韵的“笔”即接近现代意义的散文”概念相对而言
C.所谓“文学”,先秦时代的含义很宽泛,或文章博学,或儒家学说,或文章经籍
D.所谓“文学家”,最早是由“文人”引申出来的
2、“劝百讽一”这一说法的批评对象主要是(B)
A.《史记》B.汉大赋 C白居易诗 D.李煜词
3、开启虚构叙事的“自觉”时代,粮俗评为“有意为小说”的是(D)
A.《山海经》 B.《搜神记》C.《世说新语》D.《唐传奇》
4、在词中大量运用典故,实现词体与诗学传统深读互文的做法始于(B)
A.柳永 B.苏轼 C.辛弃疾 D.周邦彦
5、明代文学,尤其是晚明文学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商业出版对于推动前代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并无作用
B.商业出版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C.文学生产一定程度上成了以盈利为宗旨的商业行为
D.商业环境改变了作家的生活方式
6、近年来,风靡一时的“修昔底德陷阱”,是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基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一部历史著作提出的(B)
A.《历史》 B.《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C.《希腊史》 D.《万人军远征记》
7、丝绸之路是世界史上重要的文明交通通道。一般认为,丝绸之路正式开辟的标志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派出副使访问当时的大国(B)
A.波斯帝国 B.安息帝国 C.萨珊帝国 D.罗马帝国
8、欧洲启蒙思想家(D)是一位有名的中国谜。他几乎言必称孔子。他于1767年写了《中国专制制度》一书,由此为自己赢得“欧洲孔夫子”的雅号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魁奈
9、不属于俄罗斯文明特征的是(A)
A.天主教的政治作用突出 B.沙皇专制长期延续
C.社会惰性与社会变革并存 D.具有强烈的扩张倾向
10、获得独立后,非洲各国分分开始探索自身的现代化道路,不属于非洲现代化道路选择的是( D)
A.资本主义 B.非资本主义 C.村社社会主义 D.民主社会主义
11、以下关于“文化全球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媒介形象穿越国界在世界流通,文化越来越全球化
B.文化全球化在消灭地方文化
C.地方文化对文化全球化的抵抗是文化多元化的体现
D.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我者”和“他者”的身份混杂趋势在增强
12、以下关于“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的提法不适用于当下的互联网时代
B.“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运动缘起于信息生产与分配严重不平衡
C.“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运动是必要的
D.“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旨在矫正信息分配机制和结果
13、在媒介组织与从业人员的关系中,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D)
A.媒介组织的规范性要求影响从业人员的内容生产
B.媒介组织的内容生产惯例约束着从业人员的内容想象
C.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打破惯例试图改变媒介组织的生产规则
D.媒介组织的要求对从业人员而言是一种压迫性的约束因素
14、以下关于媒介技术与社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媒介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B.媒介技术不能用社会建构加以解释
C.媒介技术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结果
D.媒介技术具有束缚人类行为的作用
15、关于广告与新闻媒介的关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广告以一种总体来说可预测的方式影响新闻,而不是直接决定新闻内容
B.广告并不能直接决定新闻的内容,但是新闻也并不能完全独立于广告之外
C.新科技和市场定位在改变媒介的大众定位,也在改变广告的媒介投放定位
D.新媒介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广告主的重要影响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题)
1.中唐时期各体文学的发展状况。
中唐时期各体文学都出现了许多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发展状 况如下。
一、诗歌发展
1.大历诗风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流离,很多诗人的创作逐渐失去盛唐所特有的昂扬的 精神,诗风转向悠闲的情味、宁静的意趣,这种诗风被称为“大历诗风”。代表人物及作品有韦应物《滁州西涧》、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等。
2.元和诗坛
元和诗坛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韩愈、孟郊以及稍晚的李贺为代表的雄豪险怪派,一是以元镇、白居易为代表的平易通俗一派。这些诗人共同推动了继 盛唐之后的第二个庸诗创作高潮。
二、散文发展
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在中唐时期开始大力提倡并创作古文, 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散文革新运动,被称为“古文运动”。“文以明道”是韩柳 古文运动共同的理论基础,“道”指儒家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韩柳赋予文以 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但韩柳并不重道轻文,主张重道而不轻文, 文与道必须互相结合,将“文以明道”和抒发“不平则鸣”联系起来。此外,韩 柳还十分强调作家本人的修养。古文运动极大的促进了中唐时期散文的发展。
三、小说发展
古代小说在唐代出现了唐传奇。中唐时期是唐传奇的兴盛时期,题材涉及爱 情、历史、政治、豪侠、梦幻、神仙等诸多方面。陈玄右《离魂记》标志着传奇创作开始步入兴盛,此外还有李朝威《柳毅传》、元镇《莺莺传》等代表作品。
2.结合“解放区文学”简述“民族形式”的创作体现。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民族形式” 便作为一个重要的范畴被纳入新的文艺政策之中,而与工农兵结合的宗旨促使作 家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更促使作家最大限度地采用民间艺术形式及其相关的地 方性资源。
一、长篇叙事诗
解放区的诗歌创作,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一批长篇叙事诗的出现。代表作有田 间的《赶车传》、阮章竞的《漳河水》,张志民的《死不着》、《王九诉苦》以及李 冰的《李巧儿》等。这些作品更注重对边区民间曲艺资源的汲取,如对民间顺口 溜、快板书、信天游等形式的采用,因而有着自觉地“歌谣化”倾向。叙事结构 单纯明晰,大多以流行的“翻身”为主体事件,把阶级斗争的主题通过活泼的民 间故事叙述出来。在众多诗人中,李季的长篇叙事诗创作成就最高。
二、新秧歌剧与新歌剧
解放区的戏剧创作,走在民族心探索的前列。最具典范意义的便是由鲁迅艺 术文学院主导的“新秧歌剧”。它以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作为基础,再广泛 吸收当地的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因素综合而成的新型戏 剧形式。例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刘二起家》、《牛永贵挂彩》等。新秧 歌剧直接导致了新歌剧的产生,新歌剧是一种不受传统戏曲程式限制,又不完全 套用西方歌剧模式,全面融合各种民间音乐音调和西洋歌剧的各种技法经验的产 物。我国第一部新歌剧是《白毛女》。
三、解放区小说
最能体现民族形式的作品是流行于解放区的抗日英雄传奇小说。例如《吕梁 英雄传》是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族抗日的长篇小说。此外,毛泽东 同志《讲话》发表之后,更进一步影响了文学实践,例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 把中国农村社会内部的诸多人物、事件网罗其中,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生动鲜活的图景。
3.个人的独特性如何可能为他人理解。
一、个人独特性被理解的本体论根据—万物一体
所谓本体论上的“万物一体”就是指世界上的万物,包括人在内,千差万别, 各不相同,但又息息相通,融为一体。每人每物都以这个“一体”为其根源,离 开了这个“一体”,就没有任何人和任何物。人与人之间是有心灵者与有心灵者 之间的关系。人可以通过理解他人的独特性而日益与他人相通相融。
二、个人独特性被理解的途径—语言
语言一般皆有诗性。在狄尔泰看来,日常语言的结构有这样一种特性:它既 能保持个人的独特性,又能使个人与他人取得共识,取得相互认同。但是,日常 的语言表达总是受具体的生活联系的制约,受“共同性”的制约,说话人与听话 人处于具体的环境关系之中,于是隐蔽于当前出场的言辞背后的无穷的“生活关 联的隐暗背景”和“丰富的内心生活”会掺杂到日常语言之中,使日常语言不得 不通过一些非口头的东西而暗示出未说出的东西,例如面部表情、说话的语气、 说话时的姿态以及行为。它们都能和日常语言结合在一起,使日常语言得以表达 说话者个人所处的独特的无限联系的交叉点,即是说,得以表达说话者个人的东 西。日常语言所包含的诸多暗中示意的东西构成日常语言的组成部分,它们使日 常语言具有指向未说出的东西的特点和功能,日常语言就这样具有使个人的东西 通过生活共同体而为他人所理解的结构。
三、个人独特性被理解的最终追求—不相同而相通
正如尼采所说:“世界上木来没有相同的东西”,人亦如此,现实中的人总是 千差万别、彼此不同,但彼此不同的人能够被理解,进而相互沟通,便是个人独 特性被理解的最终追求。
4.传统的主要特征。
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传统有其独有 的特征。
一、权威性与凝聚性
一切传统都是社会性的言行,但单纯的社会性言行并不都是传统。传统是具 有社会整合性质的言行,具有使同一传统的群体凝聚在一起的稳定作用。例如中 国传统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信仰性与偏执性
一切传统的东西都被认为是正当的东西而被群体所接受,但并非所有被认为是正当的东西都是传统。传统之被认为正当,是不需要经过论证的。或者说,传 统之被认为正当,已经达到了无须论证和思索就为人们所接受的地步,它是天经 地义、不容怀疑和议论的东西。例如中华传统的注重整体精神、推崇仁爱原则、 追求精神境界、重视修养践履等内容,被各个时代的中华人民所接受不容置疑。
三、耐久性、惰性与滞后性
传统一旦形成,便具有耐久性、惰性、滞后性,长时间的存在并影响各个时 代的人。相对地说,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初发言行,既包括用文字或 其他方式记载下来和固定下来的东西,也包括未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言行。虽然随 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传统会逐渐远离其最初原本,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 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2题)
1.传统东亚文明特征及现代化转型特点。
在文明史领域,东亚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兼具历史和文化概念。东亚位 于太平洋西岸,包括东南亚和北亚两个部分在内,传统的东亚文明主要以华夏文 明为主流,具有鲜明的特点。发展至进也代,其现代化发展也呈现出了鲜明特征。
一、传统东亚文明的特点
1.世俗性
不同于其他宗教文明,其突出特点是世俗性。她有各家各派的完备的“心性 之学”而无系统的神学,强调“天意”不离人心,文化负载者、文化符号解释者 不是宗教僧侣,而是世俗文化人—一士。所关注的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原则而缺少对来世的关怀。
2.内陆型的农业经济与社会
长期的精耕细作和定居生存方式造成的心理定势是“重本(农业)轻末(工 商业)”和对“耕读传家”的崇尚。东亚尽管也有海上活动,但只限于边缘地区, 东亚呈现出了以内陆型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
3.涵盖范围广大
经过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汉字和儒家文化的泽被范围北到朝鲜半岛和 日本,南到中印半岛的安南、占城等地。中国的哲学思想、皇权官僚制度、艺术、 文体、建筑乃至服饰样式都成为学习效仿的对象。“中华”成为华夏文明影响范围内共有的观念而非中国独有。
4.不断的民族混合和人口移动
中国人口的主要部分是古代中原的“华夏族”与境内各民族以及南下的各游 牧民族,他们长期融合,共同生活。此外,历史上的“朝贡贸易体系”和由此剔 犀而形成的“亚洲区域经贸圈”“前代亚洲市场”,是将东亚连为一体的又一重要 环节。
二、东亚文明现代化发展的特征
1.“国家”在发展中的作用突出
这一方面反映了东亚独特的强势国家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其发展晚 的特点所决定:因为落后而急于“赶超”,为了赶超而充分发挥国家组织领导和直接参与经济发展与工业化的作用。
2.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儒家文化的“推陈出新”。20世纪后半叶,儒学在东亚又引起重 视。例如,儒家的“行仁政”“尚贤”、“和天下”等思想,均在东亚文明的现代 化进程中发挥了作用:“行仁政”转化为一种国家导向的发展主义;“尚贤”转化 为对人力资源的大力开发:“和天下”发展出对侵略扩张恃强凌弱的反对,实行 国家无论大小和睦相处、平等合作的发展原则。
3.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
东亚传统的“平均”思想在走出绝对平均主义的误区后,也可以并且已经成 为实现“公平的增长”做出贡献。东亚土地改革的深刻社会动因及成功的改革对 社会发展的作用就是明证。
当然,以上东亚文明现代化发展的特征只具有相对意义。由于启动的时序不 同,国内条件与国际环境不同,各国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各具特色。
2.积极的受众与媒介信息的意义建构之间的关系。
受众在面对媒介内容时,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读者。一方面, 受众能动地建构媒介文本的意义。另一方面,受众并不能天马行空的建构,同时 还要受到结构约束。
一、受众的能动性表现
受众之所以可以能动地参与媒介文本意义地建构,其底层原因是媒介文本本身具备“多义性”,饱含着可以产生多种理解的原始素材。而受众本身也具备智 慧和自主权,两者相结合,产生了“积极的受众”。积极的受众有三种方式来扮 演积极的角色.
1.个人对媒介产品的阐释
受众的积极主动所表现的第一种形式是阐释。媒介信息所传递的意思不是固 定的,它们是由受众成员建构的。这种建构来自人们对媒介文本的参与,通常是 通过常规行为来理解的。这种阐释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媒介文本传达 给受众意义的过程的一部分。媒介制作者制作出复杂的媒介文本,通常表达比较 明确的媒介内含,但这种内含并不是被动地直接输入到受众的思想中,而是由受 众来阐释信息,赋予各个组成部分以不同的含义。
2.集体对媒介的阐释
受众积极参与的第二种方式将我们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受众的积极 主动指的是他们能够“社会地”理解媒介信息。也就是说,受众不仅仅看、读或 者听媒介信息,也不仅仅是独立地阐释这些内容并坚持自己的意见。相反,媒介 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社会环境中与媒介进行不断的接触。有时候我 们以群体的形式参与到媒介中。
3.集体的政治活动
除此之外,积极的受众还有一种方式—受众有时候会集体对媒介制作者提 出正式要求。这种集体行动包括公共抗议、对媒介产品的联合抵制、通过公共集 会以扩大受众的义愤、给广告商施加压力来撤销经济支持、以联名信表示他们的 愤怒 游说国会采取政府行动等。
二、结构约束和阐释性限制
在与媒介的接触中受众并不是简单地不受任何限制,受众不是居住于某个电 子世界中,媒介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受众的生活也是与特定的社会地位 相关联。而这些都决定了受众对媒介文本内容的阐释是受到一定的约束的,媒介 文本既没有唯一的意义,也没有无限的意义供受众理解。
有些意义很容易建构是因为它们建立在共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运转方式的 基础上。还有些意义不太容易建构则是因为它们需要人们的再思考,或者要依赖 于其他信息来源。结果,意义就能被受众积极主动地去建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其中一种阐释可能是最普遍的,并与潜在的文化价值观相吻合。我们可以把这种 阐释作为“优先的”解读,因为媒介本身也倾向于这种阐释。当然,产生不同理 解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人们对媒介的阐释与“优先的”阐释相一致还是有着分 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个人的“闸释圈子”或者社会关系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