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导师信息汇总
张友丽
电话:13600524811
邮箱:zhangyouli@zucc.edu.cn
系所(地址):环境设计系文科三号楼311室
职称:高级工程师
毕业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研究方向:城市公共景观规划与设计、生态修复与恢复
张佳
电话:13858117759
邮箱:zhangjia@zucc.edu.cn
系所(地址):环境设计系文科三号楼311室
职称:副教授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建筑与环境遗产保护
张越
电话:13858129651
邮箱:zhangyue@zucc.edu.cn
系所(地址):环境设计系文科三号楼311室
职称:教授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光环境规划与设计
于慧芳
电话:13588184233
邮箱:yuhf@zucc.edu.cn
系所(地址):环境设计系文科三号楼311室
职称:副高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硕士)、日本北九州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未来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智慧健康城市发展研究
卢毅军
电话:15858153276
邮箱:luyijun@zucc.edu.cn
系所(地址):环境设计系文科三号楼314室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研究方向:生态学、植物景观设计
刘声
电话:13588453812
邮箱:lius@zucc.edu.cn
系所(地址):环境设计系文科三号楼311室
职称:副教授
毕业院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研究方向:乡村活化更新,社区改造更新,绿色生态城区规划与运营
周楚轶
电话:13858049866
邮箱:zhouchuyi@zucc.edu.cn
系所(地址):工业设计系文科三号楼319室
职称:讲师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米兰理工大学
研究方向:设计思维设计智能文化产品设计
吕微露
电话:18658137135
邮箱:luwl@zucc.edu.cn
系所(地址):环境设计系文科三号楼414室
职称:教授
毕业院校:中国美术学院
研究方向:景观设计、公共艺术
朱炜
男,浙江杭州人,副教授,入选杭州市“131人才工程”培养人才、杭州市教育局系统优秀教师,主要从事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现任国土空间规划学院副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会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委员会委员。
一、教育背景
1996.09-2001.06 浙江大学学士/大学本科
2001.09-2004.03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
2004.03-2008.12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
二、科研项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办公类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方法及实例研究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改革创新项目:绿色建筑实施效果评估
3.浙江省建设科技项目:浙江省建筑节能数据库建设研究
4.杭州市科技研发项目:建筑节能研究
5.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BIM的建筑土木跨专业联合教学实践模式研究
三、代表性成果
朱炜,王竹,田轶威,魏刚.征地利益冲突:夏热冬冷地区民居夏季环境实测及构造分析——以湖州市为例.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43(08): 1526-1531.
朱炜,龚敏,王竹,陈海啸.杭州政府机关办公建筑能耗分析.建筑学报,2009,(S2):16-19.
朱炜,华颖,吴璟,田轶威.建筑节能数据库建设及其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 建筑学报,2016,(06):111-113.
朱炜,郭丹丹,陈健.绿色办公建筑使用满意度调研及分析.建筑科学, 2016,32(08), 143-146.
应小宇,朱炜,外尾一则.高层建筑群平面布局类型对室外风环境影响的对比研究. 地理科学.2013,33(09): 1097-1103.
四、奖励荣誉
2011年荣获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住建部)二等奖
2013年入选杭州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才
2013年荣获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住建部)三等奖
2017年荣获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住建部)三等奖
2020年荣获浙大城市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任伟
电话:18621527737
邮箱:renwei@zucc.edu.cn
系所(地址):考古学系吉瑞校区421室
职称:副教授
毕业院校: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
研究方向:文化遗产数字化,人工智能与数字考古
杨程
电话:13325919529
邮箱:yangchengyc@126.com
系所(地址):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 文科三号楼312室
职称:教授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研究方向:设计认知、智能设计、交互设计、文化遗产保护
应小宇
男,建筑学教授,浙大城市学院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建筑、零能耗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一、教育背景
1997.09-2002.06 浙江大学 建筑学学士
2002.09-2005.03 浙江大学 建筑学硕士
2009.09-2012.08 日本佐贺大学 都市工学博士
二、科研项目
主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图形参数化的夏热冬冷地区高层建筑群风环境评价与布局设计策略研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模式识别与动态选择理论视野下的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布局设计方法研究 ;
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方案设计视角下的高层办公建筑低能耗形态生成方法”;
4.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室外风环境视野下的城市新建中心区建筑空间布局参数化设计方法”;
5.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风环境模拟的夏热冬冷地区适宜建筑布局设计方法研究——以中小型用地规模项目为例”;
6.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项目,“基于图形参数和能耗模拟相关性的公共建筑低能耗形态设计方法研究”;
7.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项目,“杭州市星级公共建筑绿色适宜技术应用研究”。
三、代表性成果
代表性期刊论文:
风环境视野下基于AI的高层住宅总图生成方法;浙江大学学报,2021.
风环境视野下杭州基座与毗邻式裙房布局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21.
Effect of Floor Shape Optimization on Energy Consumption for U-Shaped Office Buildings in the Hot-S,2020.
Group Layout Pattern and Outdoor Wind Environment of Enclosed Office Buildings in Hangzhou;Energies,2020.
杭州商业街道空间布局形态关键要素对周边风环境的影响;地理科学,2018.
Numerical method for shape optimization of standard floor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s in hot-summer and cold-winter areas under th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target—taking the L-shape as an example;Lowl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2018.
Numerical Research on Building Ventilation Space in the Layouts of Residential Area; Lowl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2014.
代表性学术专著、标准、专利、著作权:
应小宇主编. 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建筑设计I》;
应小宇主编.浙江省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ZZXJX001-2020;
基于风环境快速预测的居住建筑布局自动生成与比选软件[简称:居住建筑布局风环境预测软件]V1.0,软著登字第7600048号,登记号2021SR0877422,国家版权局.登记时间2020-06-05;
基于能耗快速预测的U型建筑低能耗形态比选软件[简称:U型建筑能耗预测软件]V1.0,软著登字第4708429号,登记号2019SR1287672,国家版权局.登记时间2019-12-05.
四、奖励荣誉
科研教学奖励
1.“杭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综合榜楼节能改造”项目,2011 年“中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二等奖;
2.“杭州钱江新城南星单元(SC06)D-08 地块(勇进中学)”项目,2017年“中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三等奖;
3.“浙江台州路桥小学二期规划与设计”项目,2017年度全国冶金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4.“基于CDIO理念的产教融合应用型工程人才创新培养”,2016年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科竞赛获奖
1.2019年指导学生梁孝鑫、李思源、王苗苗等获2019全国大学生“生态创想绿色行动”大赛三等奖;
2.2019年指导学生梁孝鑫、李思源等获2019浙江省“明日之星装配式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
3.2019年指导学生张旋、庄钧凌等获2019全国绿色建筑设计大赛优胜奖;
4.2018年指导学生“李雯喆、王艳玲、刘紫乔、褚玉蓓”参加第八届AILCD国际学生设计竞赛暨亚洲低碳设计国际学生竞赛,作品“City-Ring”获得优秀奖;
5.2017年指导学生“鲍舒昀、王艳玲、夏明杰”参加Redevel(o)p design competition荷兰国际设计竞赛,作品“CONNECTION-The way ofHealthcare 2.0”获得一等奖。
五、学术兼职
1.中国绿色建筑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
2.中国健康建筑技术联盟理事;
3.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汪凝
女,浙江台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传统村落与民居研究。
一、教育背景
2004.09-2009.06 中国美术学院 学士/大学本科
2009.09-2012.06 中国美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2013.09-2021.03 同济大学 博士/研究生
2017.02-2018.02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进修访学
二、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潮湿丘陵环境的生土建造优化研究
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潮湿多雨地区生土建筑建造工艺改良优化研究
三、代表性成果
Ning wang, Eunhwa Yang, Li Li. Time as spa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Zhejiang traditional houses in the 1960s and 2010s.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2020, 25(1): 77-109.
汪凝, 王直民, 蔡佩汝. 土屋渐新:浙江省松阳县生土建筑保护更新模式研究. 小城镇建设, 2019, 37(12): 84-90+97.
汪凝, 王直民, 沈阳, 谷增辉, 王勤. 生土聚落新境——松阳县西坑村云端觅境项目设计与实践. 城市建筑, 2019, 16(04): 71-76.
汪凝, 徐萌, 魏自尊. 一种适用于多雨环境的半脱模复合型木构土墙. 中国, 专利号: ZL201921978277.6, 授权日期: 2019-11-15.
汪凝. 一种覆土竹构. 中国, 专利号: ZL201610257466.9, 授权日期: 2018-2-13.
宋瑜
电话:13588067089
邮箱:songy@zucc.edu.cn
系所(地址):视觉传达设计系文科三号楼313室
职称:讲师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研究方向:数字媒体创意、交互设计
周淼
浙大城市学院建筑学系 副教授,系主任
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 硕 导
未来城市研究院城乡更新与建筑
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主 任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 博 士
研究方向:建筑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史。
一、主要科研题目
(一)主持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晋中地区宋金时期木构建筑技术研究——以构件的形制、选材、制作加工方式为线索》(51808491);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精密勘察的闽浙地区木构廊桥年代学研究》(17YJCZH270);
3.城市与建筑遗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于对木构件表面材质肌理调查的宋金时期晋中地区解木加工方式》(KLUAHC1803);
4.杭州市社科规划人才培育计划专项课题:《吴越国至北宋时期两浙地区建筑形制演变研究》(2018RCZX31);
5.浙大城市学院2021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基于年代学分析的宋金时期木构建筑修建史研究——以10-12世纪晋中地区遗构为例》(J-202114);
6.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17年教师科研基金课题:《基于年代学方法的闽浙地区木构廊桥保护策略》(JYB17004);
7.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建筑考古学视角的中国建筑史课程群教学体系整合研究》(2018SCG210);
8.浙江省“十三五”人才培养项目——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浙闽地区木构廊桥结构认知与营造虚拟仿真实验。
(二)主要参与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宋技术背景下东亚中日建筑技术书的比较研究》(51378102);
2.“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古代建筑营造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古代建筑木构榫卯节点科学化研究》(2012BAK14B04-02);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南传统木构建筑典型构架体系的榫卯构造及结构机制研究》(51578127);
4.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晋祠圣母殿精细测绘项目》(20100307);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结构机制及相关FRP修复技术研究》(51008059);
6.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东亚中日建筑技术书的比较研究》(20120092110057);
7.城市与建筑遗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明清时期泰顺地区乡土建筑大木结构谱系研究》(KUAL1501)。
二、主要论文、著作
1.专著:《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五代宋金时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
2.参编:中国古建筑测绘大系·宗教建筑《江南寺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3.学术论文:
晋祠圣母殿拱、枋构件用材规律与解木方式研究,《文物》,2020年8月(CSSCI);
法式化:12世纪《营造法式》作法在晋中地区的传播与融合,《建筑学报》,2019年12月(CSSCI);
晋中地区宋金时期木构建筑中斜面梁栿成因解析,《建筑学报》,2018年2月(CSSCI);
泰顺文兴桥木作技术研究,《文物》,2016年5月(CSSCI);
唐宋建筑转型的切片——以 10-12 世纪晋中地区地方建筑外檐斗栱配置方式演变为线索,《建筑遗产》,2021年2月(CSSCI);
晋祠圣母殿重檐建筑形制与结构构成分析,《古建园林技术》,2021年2月;
虎丘云岩寺二山门实物年代与形制年代分析,《建筑史》,2015年6月;
唐宋时期华北地区木构建筑转角结构研究,《建筑史》,2016年12月;
基于精细测绘的晋祠圣母殿大木结构尺度复原与分析,《建筑史》,2020年6月;
9-12世纪七铺作双栿制探析,《古建园林技术》,2016年第1期;
唐宋时期华北地区木构建筑的小斗斗纹与斗型,《室内设计与装修》,2020年5月;
样式与造作:宋金时期华北地区木构建筑假昂探析,《室内设计与装修》,2020年7月;
浙南传统民居“榴”式居住模式与当代转译,《建筑与文化》,2019年第10期;
江南地区古代木构建筑年代分析方法与实践启示——以虎丘二山门为典型案例,《建筑与文化》,2014年第9期;
中国乡土建筑营造体系研究范畴初探,《建筑与文化》,2014年第3期;
五代辽宋金时期华北地区典型大木作榫卯类型初探,《东方建筑遗产》,2015年。
三、入选人才培育计划
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第四期;
杭州市新世纪13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
杭州市社科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第三期。
四、主要奖励
专著《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五代宋金时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研究》获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年奖;
专著《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五代宋金时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研究》获第十届钱学森城市学“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金奖;
“中意合作义县广胜寺塔修缮设计”在国际建筑师协会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举办的UIA亚澳地区(第四区)建筑遗产保护国际会议中获“亚洲地区建筑遗产保护优秀案例奖”(六项之一);
《虎丘二山门实物年代与形制年代分析方法》参评2014年第三届李济考古学奖学金并获奖;
2020年杭州市教育局系统优秀教师;
2020年优秀实践指导教师;
2019年校级先进工作者;
2012—2015年 东南大学建筑学科优秀在校生(十五名之一)。
徐丹华
女,浙江杭州人,工学博士,2019年9月获浙江大学建筑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人居环境的营建方法及其理论、乡村规划与设计策略等。
一、教育背景
2009.09—2014.06 浙江大学 建筑学 本科生
2013.02—2013.06 台湾东海大学 建筑学 交换生
2014.09—2019.09 浙江大学 建筑学 博士研究生(直博)
2016.11—2017.11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建筑学 联合培养博士生
二、科研项目
1.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亚运会背景下浙江乡村节事的空间效应与韧性营建导控
2.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科研与创作项目:共富背景下浙江乡村节事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空间效应研究
3.杭州市农业与社会发展一般项目:亚运背景下杭州淳安乡村公共空间精准优化更新策略——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
三、代表性成果
徐丹华.“韧性乡村”认知框架和营建策略——基于现代小农转型背景,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21 (学术专著)
王竹,徐丹华,钱振澜. 基于精准助农的“小微田园综合体”——概念、模式与实践.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王竹,徐丹华,钱振澜,郑媛. 乡村产业与空间的适应性营建策略研究——以遂昌县上下坪村为例.南方建筑,2019(01):100-106.
王竹,徐丹华,王丹,王珂. 客家围村式村落的动态式有机更新——以广东英德楼仔村为例.南方建筑,2017(01):10-15.
张子琪,徐丹华,王竹. 浙北工业型村落的自组织与他组织协同更新策略探究.华中建筑,2018,36(01):6-10.
四、奖励荣誉
2021年 校级优秀共产党员
2021年 指导第四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 金奖
徐可西
女,浙江金华人,讲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重庆大学工程管理系,重庆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和英国雷丁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空间治理、城市更新、城市绿色低碳研究,现任国土空间规划学院专职教师。
一、教育背景
2006.09-2010.06 重庆大学 学士/大学本科
2010.09-2016.07 重庆大学 博士/研究生
2012.06-2013.02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访问学者
2015.06-2016.06 香港理工大学 联合培养
2016.09-2017.09 雷丁大学 联合培养
二、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拆迁安置社区空间冲突形成机理、定量测度与治理策略研究
2.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城市更新多元治理研究:结构、绩效与机理,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
3.浙江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治理视角的城市更新决策模式研究
4.浙江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可持续城市更新决策模式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视角
三、代表性成果
论文:
刘贵文, 徐可西, 张梦俐. 建筑寿命的区位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的实证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 2014, 21(4): 119-124.
刘贵文, 张梦俐, 徐可西. 城市更新中建筑寿命缩短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的实证分析. 城市问题, 2013(10):2-7.
刘贵文, 徐可西, 张梦俐,等. 被拆除建筑的寿命研究——基于重庆市的实地调查分析. 城市发展研究, 2012(10):109-112.
Xu K ,Gao H ,Bao H , et al. 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 of Resettled Communities for Landless Peasants: Generation Logic of Spatial Conflicts. Land, 2021, 10.
Wu, Z.,Yang, L. ,Xu, K. , et al.Key factors of opening gated community in urban area: a case study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1,18(7), 3401.
Xu K ,Shen G Q ,Liu G , et al. Demoli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s: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in the China Context. Sustainability, 2019, 11(2), 491.
Yu, T., Shen, G.Q.P, Shi, Q., Zheng H.W. Wang, G. Xu, K.X. Evaluating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housing demolition in Shanghai, Chin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7, 153:26-40.
Yu, T., Shen, Q.P., Shi, Q., Lai, X.D., Li C.Z.D., Xu, K.X. Managing social risks at the housing demolition stage of urban redevelopment projects: A stakeholder-oriented study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7, 35(6):925-941.
Liu G ,Xu K ,Zhang X ,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rvice lifespan of buildings: An improved hedonic model.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 43:274-282.
Su J ., Xu K., Zhou F, Jiang C .Analysis of the themes and evolution trends of urban renewal policies in Hangzhou—Based on a text mining of the policy documents from 2002 to 2021.Proceedings of the 2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ment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RIOCM. 2021.
Gao H., Xu K., Bao H.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Spatial Conflicts in the Resettled Community for Landless Peasants: A Perspective of Space Ternary Dialectics. 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ment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RIOCM. 2020.
Ju D., Binwei W., Kexi X., Linglin W. A Critical Review of 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in Urban Renewal. 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ment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RIOCM. 2020.
Wu, Y., Hou, J., Liu, Y.S., Li Y.N., Xu, K.X., Zhou, N., Feng, W. . Research on an energy-efficiency improvement roadmap for commercial buildings in China. ECEEE.2015
专著:
徐可西.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建筑拆除决策机制研究.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20.
四、奖励荣誉
2020年荣获第十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提名奖
陶冶
电话:18768161929
邮箱:taoye@zucc.edu.cn
系所(地址):工业设计系文科三号楼315室
职称:副教授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研究方向:
陶冶的研究交织于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人文手工艺等领域,秉承整合“真”“美”“善”的设计原则,发明面向现代设计与制造的新型交互产品及界面。
龚敏
女,安徽安庆市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国土空间规划学院“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会员、浙江省绿色建筑协会理事、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委员。
一、教育背景
1985.09-1989.07 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
1995.09-2000.03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研究生;
1989.07-1992.09 机电部第二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1992.10-2006.04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五所,一级注册建筑师;
2006.06-2014.10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程学院建筑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长;
2012.06-2013.02 康奈尔大学设计系访问学者;
2016.03-2016.06 悉尼科技大学环境设计系访问学者;
2014.11-至今 浙大城市学院国土空间规划学院建筑系,教师、研究所所长。
二、科研项目
1.杭州市建筑节能数据库研究(浙江省财政厅);
2.杭州市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杭州市建委);
3.天津体育学院新校区项目优化设计(200万);
4.绍兴柯桥G-21B及CBD-12地块设计及绿色建筑技术咨询(115万);
5.杭州丁桥R21-17、18地块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A区(A-1#----A-7#楼)(100万);
6.复合型混凝土多孔保温砖应用技术研发(80万);
7.浙江省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环境适老性改造策略研究(浙江省公益基金技术应用研究项目);
8.装配式模块化公共租赁房设计研究(杭州市科技局规划项目);
9.杭州市老小区外部空间环境优化研究(杭州市科技局规划项目)。
三、代表性成果
“保障性住房绿色技术地域性应用探索”,《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核心期刊,2011.04.
“Green building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high-rise residence in Steel Structure residence syste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EI,2012.03.
“高校研究机构的地域性绿色建筑探索——以杭州地区为例”,《建筑学报》,一级期刊,2016.06.
“基于使用后评价的既有建筑中庭空间改造设计研究”,《建筑学报》,一级期刊,2016.11.
“Aging-Suitability of Urban Waterfront Open Spaces in Gongchen Bridge Section of the Grand Canal”,《Sustainability》,SCI,2020.01.
“风环境视野下的建筑布局设计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978-7-112-26860-3,一级,2021.11.
四、奖励荣誉
(一)部级奖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杭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综合榜楼节能改造”项目,2011年“中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二等奖);
“杭州钱江新城南星单元(SC06)D-08地块(勇进中学)”项目(运营阶段),2017年“中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三等奖;
(二)省级奖项
“安庆市三环星星御景国际住宅小区”项目,2015年“安徽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
“浙江省旅游集团管理服务中心办公楼”,2007年“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三)指导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2次、获省级奖项8次。
董德丽
电话:15395822815
邮箱:dongdl@zucc.edu.cn
系所(地址):视觉传达设计系文科三号楼313室
职称:副教授
毕业院校:西安美术学院
研究方向:品牌设计
滕有平
电话:15381007472
邮箱:tengyp@zucc.edu.cn
系所(地址):视觉传达系文科三号楼316室
职称:副教授
毕业院校:江南大学
研究方向:文化创意、视觉传达设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