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第十一章艺术作品重点知识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1. 艺术作品
答: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
在整个艺术生产活动 中,艺术作品处于中心的地位与中心的环节。 一方面,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另一方面,它又是欣赏者完成艺术鉴赏的基础和起点,是艺术鉴赏的对象。
2.艺术语言
答: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 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艺术语言不但可以创造艺术形象,而且自身也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家正是通过艺术语言,塑造出各种 各样的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将这些体验和感受传达给读者、听众和观众。由于艺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各门艺术都十分重视对于艺术语言的研究和运用。
3. 艺术形象
答: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艺术形象总是具体 可感的,它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从艺术作品的构成层次来看,人们在欣赏艺 术品时,首先接触到的自然是色彩、线条、声音、文字、画面等外 部特征,但它们仅仅是艺术表现的手段,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
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在艺术作品中,艺术语言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艺术意蕴也是蕴藏在艺术形象之中。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艺术作品。
4. 视觉形象
答:视觉形象是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例如,一幅绘画,一件雕塑,一幅摄 影作品,或一件实用工艺品,这些艺术作品中的形象都是视觉形象。
艺术中的视觉形象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感官,因而特别富有直 观性和生动性。这类艺术形象常常带有明显的再现性,如摄影艺术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便是纪实性或再现性,它表现的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摄取的影像与被摄对象的外貌形态几乎完全一致,给人以逼真的感觉。
作为艺术形象的一个种类,视觉形象同样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如绘画艺术除了纪实性之外,同样具有创造性,在作品中表现出画家的主观情感,具有独特的形式美。
5. 听觉形象
答: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艺术中的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形象。
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有着自己的特点,它通过音响在时间上的 流动,再通过有规律的变化与组合,最后构成使人们的听觉感官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由于听觉形象具有空灵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主要依靠情感的体验来把握音乐形象,也使得音乐形象具有不确定性、多义性和朦胧性,这既是音乐的局限,也是音乐的长处,能够为欣赏者的联想、想象与情感体验留下更多空间。
6. 文学形象
答:文学形象,是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的形象。文学形象最鲜明的特征是间接性。
它不像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那样可以看得见、听得着,直接感受得到,而是要通过语言的引导, 凭借想象来把握。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是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受的,它需要读者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才会在脑海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这就是文学形象的间接性。
7. 综合形象
答:综合形象,是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中的艺术形象,既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还有文学形象。它们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这些门类中的艺术形象,可以统称为综合形象。
综合形象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通过演员在舞台、银幕或荧屏上同观众见面来完成,因此,表演艺术在综合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综合形象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常常是集体创作的结晶,虽然戏剧影视演员在综合形象的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离不开各个部门的配合。
8.艺术意蕴
答: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 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艺术意蕴:
①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艺术意蕴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
②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 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
③艺术作品中的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一,甚至有时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
④艺术作品中的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 题思想。
⑤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艺术意蕴。
9.典型
答: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关于典型问题, 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看 法,还有一种广义的解释,认为典型应当包括典型人物、典型事件、 典型环境等。但不管怎样,典型的核心是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这一点是为大多数人所公认的。
任何艺术典型,都是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在独一无二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岀具有普遍性的某些规律。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
10.意境
答: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诗、 画、文、赋、书法、音乐、建筑、戏曲都上分重视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意境 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 “情”和“境”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二、简答题
1.艺术作品具有哪几个层次?请简要说明。
答:当我们对艺术作品进行剖析和研究时,我们又会发现,一部小说、一首乐曲、一幅绘画、一部电影等等,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
都可以被看作是由三个层次组合而成的,分别是:
(1)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环艺考研狗)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它是作品外在的形式结构,是由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所构成的层次。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做艺术语言。
(2)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它是作品内在的结构,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象的物态化。艺术形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它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从艺术作品的构成层次来看,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的主要作用, 是将艺术家头脑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为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3)艺术意蕴
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经常是既欣赏它完美的艺术语言, 又欣赏它动人的艺术形象,还欣赏它深刻的艺术意蕴。
2.应如何理解克莱夫•贝尔提出的“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 的论点?
答:
(1) “有意味的形式”的含义
“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对艺术本质理解的表述,是指不同于日常情感体验的一种特殊的、高尚的、难以言传的“审美感情”。有意味的形式指能引起人们审美情感的、以独特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色彩等形式关系。贝尔认为这种形式既让我们了解了实物,又创造了审美感情。它是艺术家主观审美 情感的表现和主观创造,是独立于外部事物的一种新的精神性的现实, 它可传达创作者的感情,是区别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最基本的性质”。审美活动是对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照。
(2)“有意味的形式”观念的重要影响
1.反映了 19 世纪以来艺术创作的变化和美学研究的转折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艺术一直注重再现现实,亚里士多徳的“模仿论”占据统治地位。这种情况直到塞尚出现后才得到改变。塞尚抛弃了再现性因素,代之以主观重构的绘画形体,自那以后,形式主义逐渐形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正是从美学上为这一思潮进行辩护和总结。
2.为现代主义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有意味的形式”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在美学上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破除传统美学中的机械的形式——内容二分法,开展情感与形式之间对应关系的研究,揭示艺术作品的独立性等方面打开了新的思路。
(3)“有意味的形式”观念的缺陷
①将问题神秘化
该观念把问题神秘化了,最终也未能解决意味的本质问题。
②贬低了一切再现性、写实性艺术
贝尔并不把形式看作是唯一的东西,他认为,线条和色彩的组合中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意味,意味来自于艺术家的精神。但贝尔对什么是“意味”,怎样能激起审美情感,没有圆满解释,甚至说“意 味即形式” 。其学说强调艺术形式的价值,但此观念贬低了一切再现性、写实性艺术。
贝尔陷入尴尬境地的根本原因在于否定再现,其摆脱困境的方法只有一个:坚持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审美情感并不是来自于克莱夫•贝尔所说的色块、线条所组成的纯形式,而是来自于社会生活,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3.请简述艺术作品典型与意境美学范畴的不同侧重。
答:作为美学范畴,典型和意境对各门艺术都具有普遍意义。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讲,典型重再现,意境重表现:典型重写实,意境重抒情;典型重描绘鲜明的人物形象,意境重抒发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以再现为主的各门艺术,如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常常更侧重于在作品中塑造典型;以表现为主的各门艺术,如抒情诗、山水画、音乐、建筑、书法等,常常更侧重于在作品中创造意境。
在西方文艺理论中,典型论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 则是意境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什么是艺术作品中的“典型” ?请结合具体作品说明。
答: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关于典型问题, 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看法,还有一种广义的解释,认为典型应当包括典型人物、典型事件、 典型环境等。
(1) 典型人物形象,是优秀艺术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
比如《水浒传》中勇猛鲁莽、见义勇为的鲁智深,秉性刚烈、性格倔强的武松,脾气暴躁、心地善良的李逵;《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狡猾奸诈、欺世盗名的曹操,粗豪威猛、急躁暴烈的张飞;冈察洛夫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中懒情成性、不可救药的奥勃洛摩夫……正是这些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得这 些优秀作品长期受到人们的喜爱,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具有巨大 的艺术感染力和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2) 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任何艺术典型,都是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在独一无二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出具有普遍性的某些规律。
例如,奥勃洛摩夫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就是懒悟,他还年轻,又颇有教养,却整天穿着睡衣,把一生大好时光都消磨在睡眠上,甚至在做梦时也梦见睡觉。这个年轻的贵族完全丧失了常人生活的意志和兴趣,友谊和爱情在奥勃洛摩夫看来都只不过是麻烦而已。他活在寄生虫式的生活中,最后躺在床上默默地死去。
(3) 艺术典型不仅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而且也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来。
祥林嫂的一生是个悲剧,她两次丧夫,孩子又被狼叼走,连遭种种痛苦和折磨,仅从她的遭遇和经历来看,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确实具有某种偶然性。但是,在这个典型人物身上,我们又可以发现社会历史的必然性,这就是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决定了祥林嫂一生悲惨的命运,祥林嫂无论如何挣扎,最终也无法逃脱被吞噬的命运。
5.请筒述中国艺术精神的形成主要受到哪些传统美学体系的影响。
答:中国传统美学体系博大精深、难以尽述。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最为巨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
(1)儒家美学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孔子以“仁” 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儒家美学的政治色彩与伦理色彩比较浓厚,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功利主义倾向较为明显。儒家主 张“入世”,提倡“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正己正人, 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唐代诗人杜甫,由于深受儒家美学影响,诗歌十分严谨,讲究对仗、工整、格律。
(2)道家美学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与老庄以“道” 为核心的(环艺考研狗)思想体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道家美学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早在先秦时期就己经初具规模,在此后中国传统艺术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与儒家美学既 互相对立,又彼此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主干。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不拘一格,挥洒自如。他的《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有极大的创新和发展,用了大唐散文化诗句,字数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4)禅宗美学
后来崛起的禅宗美学,与儒家美学、道家美学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与它们截然不同的独特之处。禅宗主张“心” 是世界的本原, 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禅宗更加彻底地主张“遁世” ,即避而不入。禅的最高精神境界与审美境界是相通的。
如苏轼赞扬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抓住了王维诗歌 禅意和画意的两个特点。研究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王维的世界观和创作,也可以使我们站在唐代整个文化史的高度上更全面地理解王维。
正是这三大体系的美学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
三、论述题
1.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包含哪些具体的种类? 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它们既有共性, 又有各自的特性。
(1)视觉形象
视觉形象,是指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艺术中的视觉形象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感官,因而特别富有直观性和生动性。这类艺术形象常常带有明显的再现性,如摄影艺术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便是纪实性或再现性,它表现的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艺术形象的一个种类,视觉形象同样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比如绘画,它除了纪实性之外,同样具有创造性,在作品中表现出画家的主观情感,具有独特的形式美。
(2)听觉形象
听觉形象,是指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艺术中的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形象。 听觉形象具有空灵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主要依靠情感的体验来把握音乐形象,也使得音乐形象具有不确定性、多义性和朦胧性,这既是音乐的局限,也是音乐的长处,能够为欣赏者的联想、想象与情感体验留下更多自由的空间。
(3)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是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的形象。文学形象最鲜明的特征是间接性。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是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受的,它需要读者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才会在脑海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这就是文学形象的间接性。
(4)综合形象
综合形象,是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中的艺术形象,既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还有文学形 象,它们综合成为一 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形象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通过演员在舞台、银幕或荧屏上同观众见面来完成,因此,表演艺术在 综合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综合形象还有一个不 容忽视的特点,就是它常常是集体创作的结晶,虽然戏剧影视演员在综合形象的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 也离不开务个部门的配 合。
2.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意蕴?应如何理解?靖结合具体作品说明。
答:所谓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中外古今优秀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具有深刻的 艺术意蕴,从而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价值,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例如中国画里的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就是因为梅 的冰肌玉骨、兰的清雅幽香、竹的虚心坚毅、菊的傲霜斗雪,具有直接的象征意义,而西方绘画中,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无花果是智慧的象征。
(2)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 在偶然中蕴藏者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
例如, 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风雨鸡鸣》,画中的 公鸡是画家着力刻画的艺术形象。当时正值日寇铁蹄践踏神州大地之际,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贯热爱祖国的徐悲鸿,从《诗经•风雨篇》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己” 的诗句受到启发,借这只挺胸昂首站在石头上引吭长鸣的大公鸡,来激发人们奋起抗日的勇气和决心。
(3)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一,甚至有时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
例如对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教堂内保存的米开朗基罗的四件大理石雕刻,即《晨》、《暮》、《昼》、《夜》的真正含义有许多种说法,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4)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比起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来,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哲理或诗情,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对整个作品的领悟和体味才能把握内在的意蕴。
例如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是德国文学最杰出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不朽的名著, 故事取材于德国中世纪的民间传说,以德国和欧洲 18 世纪到 19 世纪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剧本通过书斋、爱 情、宫廷,梦幻等方面的场 景,展示了浮士德在学业、感情、仕途、艺术多方面追求不息的历程。
(5)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两个层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的,某些偏重于娱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这一层次。但是,从总体上讲,正是这三个层次的完美结合,才形成了流传后世的优秀艺术作品。
3.为什么说“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请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说明。
答:中国古典诗、画、文、赋、书法、音乐、建筑、戏曲都十分重视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在情景交融的境界外,意境至少还具有以下 三个方面的特点:
(1)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里,更多地将意境分为虚与实两个部分。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区分,意境的实的部分存在于画面、文字、乐曲及想象的意象之中:而虚的部分即意境本质的部分存在于想象和感悟之中。
比如南宋画家马远的画中总是留出一角空白,因此被人戏称为“马一角”,他的《寒江独钓图》,更是用大片空白突出 了 “寒”与“独”的意境。
(2)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种“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魏晋时期王弼就提出了“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就是力求突破言、象的有限性,追求意的无限性,以有限表现无限,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 穷”的境界。
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通过有限的文字表现出了无限的情感,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和画,流传下来影响极大的两句名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就是指诗中应有画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绘画也要有诗的韵味,使诗情和画面融会在一起,也就是从有限的绘画中体悟到无限的意蕴。
(3)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中国美学史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美的理想,一种是“错彩镂金,雕绩满眼”的美,另一种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这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代表着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都创造出了富有特色的艺术作品。
宋代苏轼要求诗文应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认为这种自然无华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美。总之,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素朴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 趣味,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形成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孕育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诞生于唐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包括诗、词、赋、散文、戏曲、 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建筑、园林,乃至现代的电影艺术与电 视艺术等,均重视创造意境,将意境创造作为艺术追求的极致,充分体现出中国艺术重表现、重抒情、重写意的美学传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