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硕士导师信息汇总
李宪锋
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国家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专家委员,高级建筑师、教授、硕导,以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雕塑为主要研究方向
左瑞娟
女,1985年生,江苏徐州人,博士学历。本硕毕业于苏州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现就职于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
理论研究: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项;市厅校级课题若干;发表论文十多篇。2016年获常州市社科成果二等奖。主要从事西方近现代建筑、中西方宗教建筑艺术、当代室内外空间等理论研究。
实践方面:团队实践项目多项。近年来指导学生在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青杯”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斩获多项奖项。
高西美
女, 1983年9月出生,山东人,中国矿业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台湾东华大学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省部级、国家级课题多项。指导学生获奖二十余项。
罗璇
博士、讲师
luoxuan0908@cczu.edu.cn
2018年博士毕业于江南大学,同年进入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艺术系执教。主要从事纤维艺术在空间环境中设计、室内纺织品设计、交互设计、艺术与科技融合设计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科研成果
1.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SCI学术论文4篇,EI论文2篇,核心论文2篇。发表的论文均为该领域内权威期刊如《The Journal of Engineered Fibers and Fabr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AUTEX Research Journal》、《纺织学报》等。
2.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项,在研。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结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江苏省科技项目两项。
3.指导学生在江苏省高校设计作品展、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国青杯”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大赛等比赛中获奖多项。
4.主持和参与包括与江苏苏典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空间环境纤维设计、与上海东华大学合作开发装饰图案设计、与嘉兴学院合作开发虚拟展厅设计等实践项目。
石运达
毕业于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以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为主要研究方向。现任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系主任。
主要成果:近年来在《文艺研究》等高水平刊物中发表作品,在《美术与设计》、《艺术工作》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课题2项,常州市社科联课题3项,校科研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多项;指导学生团队毕业设计及校外竞赛作品若干,并获国家级、省级、市厅级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等20余项;个人实践项目遍布全国,包括常州嬉戏谷、涵田度假村、中国中车有数十项之多。其中长期合作的有:担任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空间设计顾问,完成银行网点新形象的设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担任安徽桐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形象顾问,负责网点空间环境设计等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应常州市教育局邀请担任常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评委工作。2015年被常州幼儿师范学校聘为电脑艺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多年以来一直担任江苏加减品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空间环境设计顾问。
个人教学获奖多项,获得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多媒体课件比赛二等奖。2015年获得常州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艺大赛二等奖。2016年获得常州大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8年获得常州大学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陈淑君
2008-2011 上海大学硕博连读
2011-2013 华沙大学博士在读
2013年 西方美术史、西方设计史专业博士毕业
2013年-至今 常州大学工作
研究方向:西方美术史、设计史;
主持国家社科、省社科、省教育厅来源课题:二战题材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碑设计;冷战时期西方文化政策、外交政策研究。
刘苏文
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以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为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成果及获奖:近年来出版著作2部,在《美术》、《艺术百家》、《齐鲁学刊》、《艺术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省教改课题1项,省社科联课题1项,校科研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多项;指导学生团队毕业设计及校外竞赛作品若干,并获国家级、省级、市厅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等30多项;个人实践项目有上海南汇科技园研发楼建筑设计、苏州孔雀工业园研发楼建筑设计、上海周家渡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筑设计、上海东方航空公司过夜楼和培训楼建筑方案设计、上海飞利浦厂区办公空间环境设计、无锡市学前东路南侧XDG-2004-56号小区景观与建筑设计、金坛万和国际商贸城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南京名爵汽车城改扩建设计、南京禾瑞厂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徐州肿瘤医院社区医院室内空间设计、常州武进区国际军运博物馆室内外空间环境设计、常州天宁区梧岗村美丽宜居更新改造设计、常州武进区建东村一村一景更新改造设计等几十项;个人教学获奖多项,2013年全国微课校内比赛二等奖,2014年获省本科青年教师教学校内一等奖、省级优胜奖,2015年获常宝名师奖,2018获校优秀教育工作者,2019年获校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被评为“常州大学教学名师”培育对象。
徐艳华
博士
教授/硕士生导师
0519 86330903
xuyanhua@cczu.edu.cn
学习工作经历
2011年取得东华大学博士学位,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12年获评苏州市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对象、2015年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十二批次人才项目资助;曾获优秀教学成果奖、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获奖、科研论文获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奖励;在全国纺织面料大赛及全国针织服装设计大赛中指导学生获一等奖与二等奖,本人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学习研究方向
室内装饰纺织品设计、服饰设计、织物及复合材料在家居软装中的应用
主要学术成果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研究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1项;主编教材3本(其中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2本);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篇,在《The 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FibersandPolymers》及《纺织学报》等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60多篇,其中SCI收录 4篇、EI收录3篇、CPCI收录1篇、CSCD收录8篇,中文核心4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代表性论文(第一作者)
1. Comparison of Bending Properties Co-woven-knitted and Multi-layered Biaxial Weft-knitted Fabric Reinforced Composites,《Fibers and Polymers》,2014(6),SCI收录;
2. Comparison of Tensile Properties of Co-woven-knitted and Multi-layered Biaxial Weft-knitted Fabric Reinforced Composites,《Fibers and Polymers》,2013(6),SCI收录;
3.Geometrical Analysisof Co-woven-knitted Preform for Composite Reinforcement,《The 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2011(5),SCI收录;
4. Fabrication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co-woven-knitted fabric,《IFBMTM 2010国际会议论文集》,2010.05,CPCI收录;
5. 纸样技术在非常规造型毛针织服装编织工艺中的应用,《纺织学报》,2016(8),EI收录;
6. 双轴向衬纱纬编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弯曲性能,《复合材料学报》,2013(4),EI收录;
7. 折纸褶裥在毛针织服装花型设计与工艺中的应用,《毛纺科技》,2016(5),中文核心;
8. 纸样技术在毛衫袖型设计与工艺中的应用,《毛纺科技》,2015(11),中文核心;
9. 毛衫领工艺中纸样的应用,《毛纺科技》,2015(9),中文核心;
10. 剪纸纹样的再创设计在毛衫花型设计中的应用,《纺织导报》,2015(8),中文核心;
11. 应用型本科《服装材料学》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轻工科技》,2016(8);
12. 玄武岩纤维机织针织复合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纺织学报》,2013(1),CSCD收录,中文核心;
13. 横编技术在毛衫晚礼服设计中的应用,《毛纺科技》,2013(1),中文核心;
14. 针织提花手套设计与工艺,《纺织导报》,2013(2),中文核心;
15. 移圈袜的设计与生产工艺,《上海纺织科技》,2013(2),中文核心;
16. 摆型设计在毛衫服装中的应用,《毛纺科技》,2013(4),中文核心;
17. 提花袜的设计与生产工艺实践,《针织工业》,2013(9),中文核心;
18. 基于纸技艺的毛衫裙组织结构设计与生产工艺,《针织工业》,2013(11),中文核心;
19. 凹凸效应双面针织面料的设计与生产工艺,《针织工业》,2013(12),中文核心;
20. 机织针织复合织物与多层双轴向纬编织物拉伸性能对比,《纺织学报》,2012(6),CSCD收录,中文核心;
21. 提花时装毛衫设计与工艺,《毛纺科技》,2012(9),中文核心;
22. 局部编织技术在羊毛衫设计中的应用,《毛纺科技》,2011(5),中文核心;
23. 毛衫时装肩袖一体设计与工艺,《毛纺科技》,2010(11),中文核心。
发明专利
1. 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的编织方法,2011.08.17, ZL200910232130.7;
2. 多层均匀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2011.05.11,ZL200910033330.X;
3. 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2011.07.27,ZL200910264145.1;
4. 多层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2011.11.09ZL200810039656.9;
5.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2013.07.31,ZL201110386277.9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2010.02.03,ZL200920039593.7
2. 多层均匀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2010.05.05,ZL200920044115.5
3.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2010.09.01,ZL200920256061.9
4. 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纱线喂入装置,2010.09.22,ZL200920283267.0
科研项目
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纸道的毛针织服装创新设计及其产业应用研究”,已结项,2013.5-2016.4,主持;
2. 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双轴向交织纬编针织复合材料衬纱分布设计及冲击性能”,在研,2015.7-2018.7,主持;
3.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新型双轴向交织纬编针织物研发及复合材料结构模型”,已结项,2013.7-2015.12,主持;
4.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新型双轴向交织纬编针织复合材料弹性常数预测模型”,在研,2015.09-2018.09,主持;
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纸艺载道视域下现代服装装饰语言重构研究”,在研,2017.10-2019.10,第二;
6. 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项目“防近红外透视纤维及纺织品开发研究”,2013.07-2015.12,第二;
7. 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开放课题基金项目“高性能纤维新型双轴向纬编针织物编织方法及其性能研究 “,2012.01-2013.12,第二
出版著作
1. 羊毛衫设计与生产工艺,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4月,主编
2. 羊毛衫设计与生产实训教程,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年9月,主编
获奖
1. “红绿蓝杯”第七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指导学生获一等奖与三等奖,2017.10,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级
2. “龙星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针织服装设计大赛获优秀指导教师奖,2015.12,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级
3. 指导学生参加“龙星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针织服装设计大赛获二等奖与三等奖,2015.12,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级
4. “红绿蓝杯”第七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指导学生获优胜奖,2015.10,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级
5. “红绿蓝杯”第六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指导学生获优胜奖,2014.9,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级
6.2015年指导学生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江苏省三等奖,2015.05,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江苏省委员会,省级
7. “Comparison of bending properties of co-woven-knitted and multi-layered biaxial weft-knitted fabric reinforced composites” 获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16.9,市级;
8. “双轴向衬纱纬编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弯曲性能”获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14.8,市级
人才工程
1.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十二批次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015.09
2. 苏州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对象,2013.03
3.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10.12
李秀霞
美术学博士
讲师
0519-86330903
Lixiuxia@cczu.edu.cn
学习工作经历:
2011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2012年至2014年,在上海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3年至今,在常州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艺术史、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主要学术成果:
主持市厅校级课题5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参与省级课题2项;参与市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8篇,其中CSSCI 源刊3篇,中文核心2篇;出版教材1部;国家发明授权专利1项;获省级奖项3项,获市厅级奖项2项,获校级奖项3项。
主持项目:
1、《环境艺术设计在生态市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以常州市为例》,“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2014。
2、《常州环境艺术设计价值研究》,“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2015。
3、《环境设计在城镇化生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以常州为例》,常州大学科技项目,2014-2016。
4、《常州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价值研究》,常州大学2014人文青年基金,2014-2016。
5、《弘阳家居店面装修设计》,横向课题,2016。
发表论文:
1、《静物之一》《静物之二》,《艺术百家》,B刊, CSSCI源期刊,2015.10。
2、《基于民族审美的城镇环境艺术设计研究——以民族地区城镇化为背景》,《贵州民族研究》,CSSCI源期刊,2015.08。
3、《少数民族乡土景观的艺术化提炼与应用研究》,《贵州民族研究》,CSSCI源期刊,2016.08。
4、《文人画中的“语-图”并置艺术》,《文艺评论》,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期刊,2015.03。
5、《从仕女画形象观照明清文人价值观的转变》,《文艺评论》,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期刊,2013.12。
6、《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分析》,《中国包装工业》,中国核心期刊(遴选)2015.11。
7、《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戏剧之家》2015.11。
教科研获奖:
1、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绘画展,江苏省教育厅,指导教师奖,2014。
2、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江苏省教育厅,二等奖,2017。
3、2017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优秀毕业设计奖,2018。
4、江苏省社科联2014年度“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一等奖、二等奖,2015。
5、常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6。
6、常州大学青年教师技艺大赛,三等奖,2016。
7、2017年常州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二等奖,2017。
王堞凡
常州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讲师
教育经历:
2013/09 - 2017/12,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博士
2006/09 - 2007/10,英国邓迪大学,设计学,硕士,
2005/09 - 2006/09,英国爱丁堡大学,景观建筑,硕士,
2000/09 - 2004/07,南京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学士,
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
2010/09 - 至今,常州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讲师
2007/10 - 2010/08,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2004/09 - 2005/06,广州奇利建设有限公司,设计师
其他:园林高级工程师
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课题)及人才计划项目情况: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YSD002,江苏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培育模式与优化对策研究,2017/10-至今,经费10000,在研,主持。(省部级)
住建部规划科研项目,苏南中小城市中心区域停车规划体系与方法研究,2016/10-至今,自筹经费,在研,第三位。(省部级)
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SJB76009,美丽乡村背景下江苏地区农业景观的保护与更新,2016/03-至今,经费10000,在研,主持。(市厅级)
4、江苏省社科联研究课题项目,16SYB-121,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乡村生态环境的思路和对策,2016/01-2016/12,经费3000,结题,主持。(市厅级)
5、江苏省常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CR20150079,美丽乡村背景下苏南地区农业景观的保护与更新,2015/02-2015/12,自筹经费,结题,主持。(市厅级)
6、江苏省常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CR20170007,特色小镇建设培育模式与优化对策建议--以常州金坛儒林特色小镇为例,2017/02-2018/02,自筹经费,结题,主持。(市厅级)
7、江苏省常州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研究项目,CZSKL-2016C081,以人为本理念下养老院建筑适老化设计研究,2016/02-2016/11,自筹经费,结题,第三位。(市厅级)
代表性研究成果和学术奖励情况
1.第一作者论文
(1)王堞凡,常州罗溪镇新镇区滨河风光带作品 .编辑之友,2015(12)插页. 南大核心期刊
(2)王堞凡,新常态下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艺术评论,2016(1):176-179. 南大扩展板期刊
(3)王堞凡,发达国家农业园林信息化设计理念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研究 .世界农业,2016(3):72-75. 北大核心期刊
(4)王堞凡,美丽乡村背景下新型农业园规划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9):233-236.北大核心期刊
(5)王堞凡,哈尼族的梯田农业生态特征及其保护思考 .贵州民族研究,2016(3):108-111. 南大核心期刊
(6)王堞凡,苏南地区乡村“幸福院”景观设计策略的研究 .艺术评论,2016(10):171-174.南大扩展板期刊
(7)王堞凡,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探究——兼评《环境艺术设计概论(第二版)》 .中国高教研究,2017(1):113-114. 南大核心期刊
(8)王堞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探析——以江苏省常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例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3):151-154.南大核心期刊
(9)王堞凡,形与意:少数民族元素在时尚产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贵州民族研究,2017(8):176-179. 南大核心期刊
(10)王堞凡,苏南美丽乡村景观整体规划类型.艺术品鉴,2017(12):145-146. 省级期刊
2、教材:园林设计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副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ISBN 978-5677-3851-52015(5)
3、其他:
指导学生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江苏省二等奖,江苏省融通并茂设计作品优秀奖、入选奖。
具有丰富的景观规划教学及设计经验,善于从规划、生态等角度进行城市人居环境的教学及设计工作。先后主持并设计了江苏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扬州高邮市运河西堤公园、河北邯郸涉县花海纪念公园、西安汉都新苑、盐城翠湖名邸、济宁经济开发圣祥小镇、常州金坛巨村等多个项目的
王璇
艺术学博士
讲师/工程师
学习工作经历:
2010年参加工作,2017年取得艺术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常州大学艺术学院执教。
主要研究方向:
设计艺术历史及理论,环境艺术设计
主要学术成果:
主持校级科研课题2项,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著作1部,第二主编教材1部,获全国性设计比赛奖项3项。
代表性论文
1. 《探析空间设计的“兼容性”》1/1发表于《大舞台》2015年8月;
2. 《<说文解字>的设计解读:上古时期传统建筑的审美标准》1/1发表于《安徽建筑》2016年第4期;
3. 《<说文解字>的设计解读:饮食炊具中蕴含的世俗生活特质》1/1发表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7年第2期;
4. 《畲族传统居住空间模糊性研究》1/3——发表于《安徽建筑》2011年第6期;
5.《畲族传统民居对当代空间设计的启示》1/1——发表于《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12月;
6. 《畲族古民居设计中的可持续性研究》1/1发表于《山西建筑》2014年5月;
7 . 《走向精神空间》1/2——发表于《安徽建筑》2008年第4期;
8. 《论当代建筑的表皮消隐》1/3——发表于《华中建筑》2010年第1期。
张新荣(外聘)
男,1962年生,江苏常州人。1988年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现苏州大学)工艺美术系服装设计专业。现任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环境设计学科带头人。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级室内建筑师。平时除忙于日常教学外,长期从事环境设计及传统民居研究。业余还从事绘画和参与一些设计项目。曾荣获常州工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模范”、常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中国传统民居研究。
学术主张:做学问须由外而内、由博而精、由技能到技术、由创作到创新。培养学生须由课堂学习到社会实践、由复合型培养到专业性强化、由基本技能学习到专业技术掌握、由一般创作训练到更高层次创新锻炼。如此这般,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学术成果:从教20多年来,先后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和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编著出版《建筑装饰简史》、《家具与陈设》、《中国民居艺术赏析》和《中国高等院校艺术百家张新荣作品集》等教材和著作,公开发表《前后北岸明清官邸厅堂构架的保护和传承》(装饰)、《谈宏村承志堂雕刻技艺》(装饰)、《思溪村继志堂、承德堂天井布局礼制特点解读》(装饰)、《蔡元培与格罗皮乌斯教育思想比较》(兰州大学学报)、《设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刍议》(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等学术论文30多篇。曾主持《常州市人文景观与城市特色研究》、《传统历史文化研究——中国民居艺术赏析》、《常州运河沿岸明清民居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等市社科联项目,第一参与《近代来华艺术史学者研究》教育部项目。曾主持有《常州市南山禅寺景观规划设计》、《常州市西林禅寺景观规划设计》、《常州市欧开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办公楼室内装饰设计》等横向项目。
教学情况:长期从事“室内设计原理”、“建筑艺术史”、“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设计素描”等课程教学。主持校级教改项目有“大学生艺术设计教学创新创业活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已完成校级“室内设计”重点课程建设、“室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完成“中国民居艺术赏析”精品课程建设并获优秀荣誉。
获奖情况:著作“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获常州市第13届哲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常州明清民居山墙样式实考”、“苏南传统民居山墙营造的技术美剖析”获常州市社科界第五届、第六届学术大会三等奖、二等奖。辅导学生参加江苏省第三届和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作品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辅导学生参加江苏省第9届室内装饰设计大赛作品获二等奖、三等奖,教师获优秀指导奖。辅导学生参加2013中国建筑与艺术“青年设计师奖”比赛获本科组铜奖,教师获最佳指导教师奖。辅导学生参加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和成·新人杯”全国大学生室内设计竞赛获优秀奖。辅导2013届学生毕业设计获江苏省毕业设计优秀团队荣誉。
张越(外聘)
女,教授,国家注册规划师
毕业于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现为浙大城市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
城乡规划与环境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
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照明设计》杂志编委
中国照明学会专家工作组委员
拉丁神灯奖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与户外广告规划设计,夜景照明规划设计
长期从事城市规划、景观规划设计、夜景照明等工作,负责主持或主要参与完成部委办局纵向与横向项目60余项,获浙江省优秀城乡规划项目二等奖和三等奖,先后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SCI收录1篇,EI收录2篇,在核心期刊及其他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行业规范一本,出版专著及教材4本,其中《光环境规划与设计》教材获浙江省“十二五”优秀教材,2015年、2019年两次被评为杭州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
联系邮件:zhangyue@zucc.edu.cn
张佳(外聘)
城乡规划博士
副教授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
浙江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博士后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遗产中心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遗产保护;乡村渐进更新;城市文化地理;
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地厅级项目4项;
发表一级期刊论文2篇,CSSCI期刊论文5篇;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著作1本;
近5年主持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景观规划、城市设计、乡村规划与设计项目累计10项,其中主持规划和设计的义乌市何斯路村荣获2014年度农业部“中国最美乡村示范村”。
吕微露(外聘)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博士在读,副教授。现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会展系主任,城市学院城乡规划与环境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文联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公共艺术、室内设计、运河古镇文化遗产保护。
主持2015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哲学项目1项;主持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
发表一级期刊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5篇,EI检索2篇。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室内设计与表现教程各1本。
近5年主持完成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项目累计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
邰杰(外聘)
1980年01月生,副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本科(2002)、苏州大学设计学硕士(2007)、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2012),2016年8月入选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第三层次“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16年9月入选江苏省第十三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及理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理论、建筑艺术创意设计及理论、文化创意产业理论。
一、主要教学业绩:
江苏理工学院校级教学名师培养人选,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指导教师,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般项目指导教师,第四届中国环境艺术“青年设计师”作品双年展最佳指导教师奖,江苏省第十一届室内装饰设计大奖赛优秀指导教师奖,中国红星“美凯龙杯”室内手绘设计大奖赛银奖指导教师,江苏理工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等等。
二、主持科研与教改项目: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立项课题,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常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新增教授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校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等等。
三、获奖情况:
荣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类)三等奖,“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优秀成果二等奖,常州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江苏高校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常州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江苏省第十一届室内装饰设计大奖赛特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江苏省第九届室内装饰设计大奖赛一等奖等等。
四、发表论文及著作、教材:
2012年以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5篇,其中被CSSCI收录6篇,北大中文核心13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