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2021年艺术设计考研理论真题+答案
617设计基础理论适用专业方向:
135108(专业学位)艺术设计
01(全日制)视觉传达设计
02(全日制)装饰艺术设计
03(全日制)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04(非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一、写出对应的作者或者代表作
1、雷蒙罗维
2、保尔.汉宁森
3、红蓝椅
4、密斯凡德罗
5、包豪斯校舍
6、苏州博物馆
7、理查罗杰斯
8、蝴蝶椅
9、天鹅椅
10、贝伦斯
二、名词解释
1、可持续设计
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勃兴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是利用生态技术在重视保护生态思想下,从事地有益于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既是一种实践形态又是一种理想形态,它涉及的首先是人与自然地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方向。生态设计观是一种整体设计观,和谐性、有序性、动态性,这也是生态设计的主要特征。
2、全设计
全设计,也称作通用设计。全设计是从“无障碍”“可接触到的设计”“协助型技术”发展出来的,是从协助残疾人的设计延伸出来的一套方法和思路。所谓“全设计”包括了相当广泛的一系列的方法来帮助每一个人,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更加重要的是全设计”突出强调产品设计外形和功能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让使用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这个设计师做什么的。
3、孟菲斯集团
1981年索托萨斯离开阿基米亚,组织成立了一个前卫的设计集团“孟菲斯”,在20世纪80年代一直成为西方设计的重要力量,是国际公认的后现代主义的重要领头羊孟菲斯集团没有发表宣言,也没有公开自己的主张。他们反对任何限制设计思维的固有观念。
4、流线型运动
流线型运动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一种式样的设计运动,从交通工具外形设计开始,波及几乎所有产品外形都以圆滑流畅的流线体为主要形式,形成了以流线型风格为主的工业特征。流线型本是空气动力学中的一个术语,指在高速运动时具有降低风阻的特点的圆滑流畅的形状。由于他的形状会使人联想到速度感和机器的活力感,便成为一种现代精神的特征,从而受到美国设计师的青睐,成为产品外形设计的重要源泉。
三、简答题
1、工艺美术运动的特点。
工艺美术运动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其起因是针对机械化建筑的工业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它的理论指导者是约翰.拉斯金,主要倡导者是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这场运动受到了日本艺术影响,影响主要集中在首饰、书籍装帧等方面。
(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
(2)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3)提倡哥特式风格和其他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功能良好。
无
(4)主张设计的诚实,反对设计的华而不实趋向。
(5)在装饰上还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
2、简述日本设计如何处理民族和现代设计
日本现代设计的“双轨制”一种是比较民族化的、传统的、温煦的、历史的:另外一种则是现代的、发展的、国际的。可以把这两种设计特征大致归纳如下:
(1)传统设计是基本基于日本传统的、民族美学的、宗教的、讲究信仰的、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因此,是民族的设计传统。这类设计,主要针对日本国内市场,并且有相当程度不仅仅是商品设计,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日本的传统设计在日本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很长的时间,不断洗练,达到非常单纯和精练的高度并且形成自己特别的民族美学标准。
(2)现代设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日本现代设计一日本的现代设计是完全基于从外国,特别是从美国和欧洲学习的经验发展而成的。利用进口口的技术、为出口服务是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心和目的日本现代设计从国内来讲,大幅度地改善了战后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西方式的、现代化的新生活方式;对国际贸易来说,日本现代设计使日本的出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出口贸易,为日本产品出口树立了牢固的基础,为日本设计树立了非常积极的形象,把战前日本产品质量低劣、设计落后的形象一扫而空。
四、论述题
1、(1)装饰既是罪恶,是哪个建筑师提出的?
阿道夫卢斯在追求简洁设计风格的探索中走向一个极端,甚至认为“装饰即是罪恶”。190年,他发表了自己的理论代表作《装饰与罪恶》。卢斯的思想在建筑设计上表现尤为突出,形成了高度抽象的形式语言。1910年,他设计的维也纳史泰诺尔住宅是其设计思想的集中体现,排除了切与功能无关的装饰,只留下素壁窗口,开创了现代主义设计之先河。
(2)该建筑师是哪个建筑学派的?
分离派。19世纪末奥地利一批设计家公开提出正宗的学院派。分离派的设计风格颇为大胆独特虽然有许多取材于绘画或自然题材的装饰,但往往采用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线条和几何造型连续而有力。与“新艺术运动”风格所追求的自然主义有机形态相距甚远。这个组织从宗旨和设计探索上,与威廉·莫里斯设计接近,但更加接近现代主义特征简单的几何外形,以及对功能的强调。它为现代主义探索铺平了道路。
(3)结合这句话谈谈你的看法。
装饰是对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进行艺术加工的手法。它必须与所装饰的客体有机地结合,成为统一、和谐的整体,以便丰富艺术形象,扩大艺术表现力,加强审美效果,并提高其功能、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完美的装饰应与客体的功能紧密结合,适应制作工艺,发挥物质材料的性能省工省料,并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一、装饰的由来
人类起初的装饰总是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功利需求和巫术活动密切联系交织在一起的。以显示自己在狩猎方面的能力和成果人们常常用猎物身上的毛皮或骨头牙齿来装饰,以出于对自己的图腾的崇拜原始人会画身,有的因为性吸引而用一些装饰物覆盖在身上等等。装饰的发展经历了一条由化装的身体装饰到人体的装饰物到器物的装饰物这样一条道路。
装饰的缘由
一方面,装饰的需求根源于人的文化心理几乎不可能使一个显著可见的物体保持在视域的边缘,意志一旦松懈,我们的眼睛就会不知不觉的转动,把这个物体移到眼中央。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无法使眼睛牢牢地盯在没有任何物体空间的点上,如果我们审视着一面空墙或一张白纸,这时我们总是观察我们在上面直接看到的一些微点,它起初并没有使我们注意,最后却吸引我们的眼睛。人们不能容忍空间的寂寞和空白,视觉需要色彩和形式因素的刺激,以保证丰富的心里感受。另一方面,装饰作为一种精神附加物,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审美心里功能。不论是人的服饰、生活环境和各种用品都离不开一定的服饰;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装饰总是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以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现代生活用品往往缺少不了一定的装饰性要素,不仅是装饰纹样或产品标牌,而且某种构件的线条、体面、色彩和材质也可以发挥装饰效果。在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设计师手中,产品通过装饰效果会使造型更加充满活力和趣味,从而激发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兴味。
二、现代装饰的趋势
装饰应趋向简洁化。随着科技技术的高速发展,生产方式的集约化,社会生活不断加快,使人们无暇顾及那些精雕细刻的细部装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激烈的竞争和繁忙的事务,使人们养成简捷迅速的行为方式。这要求日常用品和环境氛围能够适应于这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不论产品还是环境的设计,都需要轮廊的鲜明和形象的简捷。这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时尚,因为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周围充斥着大量的形形色色的产品,人们的可能整天在那里观赏和玩味每一个产品的外观装饰。
装饰要讲究变化。装饰所追求的简捷,应该是具有丰富性的简捷,因此它不应该是单调的。单一的视觉要素,如一条直线或一排圆点,也许有它的感人之处,但却不能长久地取悦于人,吸引人的注意力。因为单调的形式不断诉诸人的同一感觉,不断要求统一的反应,这就使人心理产生厌倦美国美学家桑塔亚纳曾今举出希腊建筑的列柱为例,说明它虽然具有脱俗的含蓄美,然而由于它的单调而使人的联想受到限制装饰要适应于人的审美心理和视觉特性,便要在多样中寻求统一,在重复中追求变化。通过重复使用几种简单的要素来创造多样的视觉效应,往往能使装饰取得成功。
装饰要讲究自然。世界上最完美的设计就是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最理想的设计就是最自然的设计,自然的线条、自然的色彩以及自然的节奏。比如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霍尔塔,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中喜用葡萄蔓般相互缠绕和螺旋扭曲的线条,上图是他设计的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以模仿自然界生长繁盛和草木枝茎的曲线来作为新的装饰手法这种装饰手法很自然,富有很强的审美情趣。
装饰要适应于整体形式。装饰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吸引人的视线使人关注整个产品的形式,并使整个形式富有装饰性。一个台灯,按键开关的装饰作用使人注意到台灯的操作方式,也使台灯形式产生对比和变化。装饰对于造型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像人的面部化妆,化妆的作用不是要把一张本色的脸全部遮盖起来,而是要突出个性美。装饰应强调形式和功能的统一,而不是去掩盖他们。“水晶宫”博览会所展出的工作平台。这样的装饰是繁琐和盲目的,它完全违背了工作平台的功能性,违背了产品的形式统一。这种装饰只是为了装饰而装饰,装饰的重点在于强调装饰与整个产品和环境整体形式的融合,充分发挥材质自身的美和装饰作用以及注重发挥结构造型自身的装饰化效果要充分发挥产品质料自身的装饰效果现代材料工业的发展为产品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不论是天然材料还是人工材料,都有它材料自身的优势效应。要善于利用和发挥材料自身的色彩、质感和纹理的装饰作用。木材的温馨质感和天然年轮纹理,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态感受。玻璃的晶莹剔透、金属的坚挺光泽都有其独特的情调。
因此,装饰的作用是提供人们的审美功能是附和人们心理要求的。英国作家王尔德对装饰艺术做出过高度的评价:“明显地带有装饰性的艺术是可以伴随终生的艺术在所有视觉艺术中,这也算是一种可以陶冶性情的艺术。没有意思,而且也不和具体形式相联系的色彩,可以有种方式打动人的心灵;线条和快面中优美的均称给人以和谐感;图案的重复给我们以安详感;奇异的设计师则引起我们的遐想。在装饰材料之中蕴藏着潜在的文化因素。还有,装饰的艺术有意不把自然当作美的典范,也不接受一般画家模仿自然的方法。它不仅让心灵能接受真正具有想象力的作品,而且发展了人们的形式感,而这种形式感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比不了少的。”
2、(1)国际主义的设计特点。
国际主义风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到二战”后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运动,它是现代建筑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影响深远。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
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平面设计风格。直到1980年代“国际主义”风格才因为各种原因而开始衰退,包括后现代主义等一系列当代设计运动应运而生。“国际主义风格首先在建筑设计上得到确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建筑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了。
欧洲现代主义的一批大师,如米斯、马谢布鲁尔、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等人已经成为美国建筑界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建筑师他们的设计思想引导了整个国家建筑风格的主流。他们设计的一些重要的建筑,比如米斯在纽约设计的西格莱姆大厦,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典范,这一风格也在欧洲开始发展起来。意大利设计家吉奥·庞蒂在米兰设计的皮瑞利大厦,成为这个时期欧洲现代建筑的里程碑。“国际主义”风格影响了全世界的公共建筑、大型商业建筑的风格。
(2)结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谈谈你的看法。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传统文化可以指具体的旧有文化形式,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人们,传统文化的可见形式和文化传统中许多非物质的东西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
关于民族的定义一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二是特指具有共同语小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在这里面,“民族”首先被看成是一个纵向的概念,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的共同体,是具有长度的单位;其次“民族也是横向的,不是个体人能够形成的,必须是一个群体的聚合体而《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民族形式”的解释是一个民族所独有的,为本民族人民大众所习惯、所爱好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一个民族所显现出的文化模式。民族性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一个民族在悠长历史岁月中积淀成的。这种民族性扎根在民族文化中,包含了民族的思维方法、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审美习惯等因素。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这些文化随着具体的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陶瓷、剪纸、篆刻等等,更有民间俚曲、礼俗风尚、风土民情、众生群像、易经禅学、五行八卦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这些文化形式,以其绚丽多姿、神奇瑰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中珍贵的艺术瑰宝,是中国当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
中国的几千年文明史给我们提供了人类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因此,对于我们每一个设计人员而言注重和吸取本民族的的大智慧,实现技术、工业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是设计中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上文化的特性,正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立足世界的根本。
在如今的设计领域,有不少人一边在说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一边简单地将一些他们认为的“中国元素生搬硬套,比如在建筑设计中加上中国式样的大屋顶和琉璃瓦;在服饰设计中加上京剧睑谱或工笔花鸟等等,就认为是“世界的作品,这样的例子不乏其人,这样的认识也很是泛滥。
21世纪全球化的强大旋风,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独立的民族性,因而也更加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重要性并要求多元并存。但民族的绝不是简单的形式照搬。如今在设计领域,由于急功近利或缺乏文化底蕴,一些人过多摆弄着“形一形式的方面,而轻慢了设计作品本身应透露出来的“神内容和意境。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设计如何借鉴中华艺术瑰宝中的形,如何把握中国艺术中的诗意空灵、幽深隽永的神,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形神兼备正是我们设计领域待思考的命题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设计观念,但无需从形式上去照搬;我们更可以从古老的中华文明中去汲取营养,融人对独特的本民族韵味的追求让设计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继承地创新,将是21世纪中国设计师的必由之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