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2025年628美术史研究真题
628美术史研究适用专业方向:
135600美术与书法
01中国画艺术研究
02水彩画艺术研究
03造型艺术研究(包含油画、版画、雕塑、壁画、综合材料、民美)
04书法篆刻艺术研究
05美术教育研究
一、名词解释
1.《弋射收获图》
《弋射收获图》是东汉时期的画像砖作品,出土于四川成都扬子山。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描绘弋射场景,莲池中荷叶摇曳,群雁飞鸣,岸边两人张弓射猎,姿态矫健,通过对人物动态和大雁飞行姿态的刻画,展现出紧张而富有生机的氛围;下层展现收获劳作画面,三人俯身割稻,一人挑担,人物形态质朴生动,体现了丰收的喜悦。其采用浅浮雕加阳线刻的技法,造型简洁生动,线条刚劲有力,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渔猎和农业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为研究汉代社会风俗和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荷鸭图》
八大山人朱耷的作品,此图是其典型的花鸟画作品。画面中荷叶或残或卷,以水墨晕染表现其破败之态,荷梗细劲孤直:一只鸭子单足独立于石上,白眼向人,造型夸张独特。整幅画构图简洁奇崛,笔法豪放洒脱又不失细腻,墨色浓淡相宜,尽显冷逸空灵之境。朱耷身为明朝宗室后商,经历家国之变,其画作多借此种萧疏荒寒的画面传达出内心的孤寂、悲愤与倔强之气,体现了文人画借物抒情的特点,在中国画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地位,对后世写意花鸟画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影响深远。
3.良渚文化玉雕神徽雕刻
良渚文化玉雕神徽雕刻多见于良渚玉器,如琮、钺等器物上。其神徽图案以头戴羽冠、双手叉腰、下肢蹲踞的神人形象为核心,神人面部呈倒梯形,重圈圆眼,宽鼻阔嘴,上肢刻有细密的卷云纹,神人身下常为一兽面纹,有椭圆形眼睑、蒜形鼻和宽阔的嘴巴,上下獠牙交错。雕刻采用阴刻与浮雕相结合的技法,线条精细流畅,图案神秘威严,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这些神徽雕刻不仅是良渚文化高超玉器制作工艺的体现,更蕴含着良渚时期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精神内涵,是中华远古文明的杰出代表,为研究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关键线索。
4.《春》
《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波提切利的经典之作。画面以神话为题材,中心是爱神维纳斯,她端庄优雅地站在画面中央,上方是丘比特蒙眼射箭,周围环绕着象征美惠三女神的三位女性,她们身姿轻盈,翩翩起舞,薄纱轻拂,姿态优美;右边是花神弗洛拉,身着华丽服饰,撒下缤纷花朵;左边是风神,正追逐着仙女克洛里斯,人物形象灵动鲜活,色彩明丽清新,线条流畅细腻,充满了青春活力和诗意美感。此画通过对诸神形象的描绘,寓意着春天的生机与爱情的美好,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之美和自然之美的歌颂,在西方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人文主义精神在绘画领域的生动体现,对后来的绘画风格和审美观念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5.《大卫》
《大卫》是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著名作品。雕塑刻画的大卫是一位年轻健壮的男性形象,他双目凝视远方,表情坚毅,体态俊美,肌肉紧绷,呈现出即将投入战斗的紧张姿态,身体比例协调,线条流畅有力,尤其是对肌肉纹理和骨骼结构的雕刻精准而生动,赋予了大卫强大的生命力和英雄气概。米开朗基罗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这尊雕塑不仅展现了人体之美和力量感,更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英雄主义的崇尚和对自由独立精神的追求,是雕塑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艺术感染力和精神内涵至今仍震撼人心,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6.《青春期》
《青春期》是挪威画家蒙克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描绘了一位未成熟的少女,她
身形单薄,双手交叠在身前,眼神惊恐而迷茫,面部表情紧张,身体微微颤抖,站在黯淡的背景前,身后的阴影增添了神秘和不安的氛围。蒙克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色彩运用较为暗沉压抑,以红棕色为主调,突出了人物的紧张情绪和青春期的懵懂与不安。这幅作品创作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以及蒙克个人内心的焦虑与挣扎,是表现主义绘画的重要作品,对现代艺术中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和表现手法的探索起到了开拓作用,为艺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例证,在西方美术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二、简答题
1.马远、夏圭绘画风格特点。
马远和夏圭作为南宋时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其绘画风格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远的绘画构图别具一格,常以局部取景,画面留出大幅空白,因而有“马一角”之称。这种独特的构图方式并非简单的取舍,而是通过巧妙的布局,以少胜多,赋予画面无限的想象空间。例如在《踏歌图》中,描绘了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场景,画面下方的人物与上方的山峰形成鲜明对比,中间大面积留白,既表现出云雾缭绕的空灵之感,又将观者的注意力聚焦于人物与山水之间的和谐互动,展现出南宋时期的田园生活风貌。其笔墨运用刚劲有力,山石多以大斧劈皴表现,线条简洁明快,皴擦果断,使得山石质感硬朗,立体感强烈,体现出一种豪放洒脱的气质。
夏圭的绘画风格与马远相近,却也有自身的独特之处,被称为“夏半边”。他的笔法更为苍老雄放,墨色变化丰富,常以秃笔中锋入画,皴法以拖泥带水皴见长,干湿浓淡相互交织,墨韵生动。在构图上,夏圭也擅长取半边之景,如《山水十二景》,画面从一侧展开,或山水相依,或孤舟独钓,通过墨色的虚实变化营造出悠远的意境,展现出江南山水的温润清幽。他善于利用画面的空白来表现云雾、江水等元素,使画面层次分明,疏密得当,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
综上所述,马远和夏圭的绘画风格突破了北宋全景式山水的传统模式,以简洁空灵的画面、独特的笔墨技法和创新的构图方式,展现出南宋山水画的独特风貌,强调了诗意与意境的表达,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范例,其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至今仍被后人所推崇和借鉴。
2.顾恺之绘画及理论主要成就与内容。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绘画领域的杰出代表,他在绘画实践和理论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就,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被誉为“画圣”。在绘画实践上,顾恺之擅长人物画,其作品线条流畅圆润,如“春蚕吐丝”般细腻而富有韵律,这种独特的线条表现方式被后世称为“高古游丝描”。通过这种线条,他能够精准地勾勒出人物的外形轮廓和服饰纹理,同时细腻地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神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传神。例如他的《女史箴图》,以长卷形式描绘了古代宫廷妇女的生活场景和道德规范,画面中的女性形象端庄秀丽,眼神顾盼生姿,通过细腻的线条描绘出了她们的柔美与优雅,展现出极高的绘画技艺和艺术表现力。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成就同样不可忽视,其核心理论包括“传神写照”和“迁想妙得”等重要观点。“传神写照”强调绘画要抓住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内在神韵,而不仅仅局限于外表的形似。他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对人物眼神的精心刻画,可以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个性特征。“迁想妙得”则主张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所描绘的对象相融合,深入体会对象的内在精神,从而获得独特而精妙的艺术构思和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顾恺之的绘画及理论成就为中国古代绘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绘画实践为后世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典范,其理论观点则引导着后世画家更加注重对人物精神内涵的挖掘和表达,推动了中国绘画从注重形似向追求神似的审美转变,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艺术思想和创作方法一直被后世画家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马奈的艺术风格及地位。
马奈是19世纪法国画坛的重要革新者,他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在西方美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转变的关键人物之一。
马奈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特征。在色彩运用上,他摆脱了传统绘画中固有色观念的束缚,大胆采用明亮鲜艳且对比强烈的色彩,强调色彩的独立性和表现力。例如在《奥林匹亚》中,他运用简洁而鲜明的色彩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背景,黑色的背景与人物白皙的肌肤、鲜艳的花朵和床单形成强烈对比,这种色彩的并置和碰撞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打破了传统绘画中色彩为造型服务的观念,使色彩成为表达情感和营造氛围的重要手段。
在造型方面,马奈追求简洁而概括的表现形式,他简化了物体的细节描绘,注重画面的整体构成和大的块面关系。以有力的笔触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形态,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平面化的效果,削弱了传统绘画中对深度空间的刻意营造。他的这种造型观念为后来的现代绘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促使艺术家们更加关注画面的形式美感和内在精神表达。
马奈的地位在于他是印象派的先驱者之一,尽管他并未完全参与印象派的所有活动,但他的绘画理念和风格与印象派的追求高度契合,为印象派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规范,激发了更多艺术家对绘画创新的探索热情。
综上所述,马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在西方美术史上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而且对后世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西方绘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力量,其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赞誉。
4.立体主义的艺术特点以及代表画家。
立体主义是20世纪初现代艺术领域中一场具有革命性的艺术运动,它颠覆了传统的绘画观念和表现形式,呈现出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特点,并涌现出一批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代表画家。立体主义的首要艺术特点是对物体的解构与重构。画家们摒弃了传统的单一视角观察方法,而是将物体分解为多个几何形状的碎片,如正方体、球体、圆锥体等,然后按照主观的艺术构思重新组合这些碎片,使画面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觉效果。例如在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中,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被分解为各种几何形状的组合,人物的面部、身体和背景相互交织、重叠,打破了传统绘画中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写实性,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空间观念和视觉体验,让观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画面所传达的信息。
此外,立体主义强调画面的形式感和秩序感。画家们通过对线条、色彩和形状的精心安排,构建出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平衡。他们运用简洁而有力的线条来勾勒几何形状,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协调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使整个画面在看似破碎和混乱的表象下,蕴含着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性。
立体主义的代表画家主要有毕加索和布拉克。毕加索作为立体主义的核心人物,其作品风格多变且充满创新精神。他在立体主义时期的创作不断探索和突破传统绘画的边界,通过对物体的变形,分解和重组,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他的《格尔尼卡》,以立体主义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场景,画面中的各种元素相互交织、扭曲,强烈地表达了对战争的愤怒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立体主义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创新的表现形式,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绘画的传统认知,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毕加索和布拉克等代表画家的作品,不仅体现了立体主义的艺术理念,也成为现代艺术史上的经典范例,对雕塑、建筑等其他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推动了整个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在当代艺术语境中依然熠熠生辉。
三、论述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风格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绘画风格经历了显著的演变,这一演变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在魏晋初期,绘画风格仍带有汉代绘画的遗风,以人物画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的写实描绘,线条较为古朴、粗壮,色彩运用相对单纯,主要服务于政治教化功能,如在一些墓室壁画和画像石中,描绘的多是历史故事、孝子贤孙等题材,以宣扬封建道德观念。
随着玄学兴起和文人阶层的壮大,绘画风格逐渐发生转变。这一时期的画家开始追求精神内涵和个性表达,绘画中的人物形象逐渐从注重形似向神似转变,“传神写照”理论应运而生,画家们更注重通过人物的眼神,姿态等细节来传达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例如顾恺之的绘画,线条变得更加细腻流畅,如“春蚕吐丝”般富有韵律,以高古游丝描塑造的人物形象优雅灵动,《洛神赋图》中曹植与洛神的形象通过细腻的线条和精妙的设色,展现出浪漫而又略带忧伤的神情,充满诗意与才情,体现了当时文人对精神自由和情感表达的追求。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对绘画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绘画大量涌现,绘画题材更加丰富多样,除人物外,还包括佛传故事,经变图等。绘画风格上,受西域文化和佛教艺术的影响,色彩更加鲜艳浓郁,线条也变得更加富有变化和表现力,出现了“曹衣出水”这种独特的线描风格,其特点是人物衣衫紧贴身体,犹如刚从水中走出,线条刚劲有力,疏密有致,展现出独特的异域风情和宗教神秘氛围,如曹仲达的佛教绘画作品。
同时,山水画也在这一时期逐渐从人物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一些绘画作品中出现了对山水自然景色的描绘,虽然还较为稚拙,但已展现出画家对自然之美的关注和探索,为后世山水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风格从早期的古朴写实向注重神韵、追求个性以及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方向演变,这一演变过程不仅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也为中国绘画在唐宋时期走向成熟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的深刻变化,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对后世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不可忽视。
2.明末绘画新变对于绘画发展的影响。
明末时期,社会动荡变革,经济结构和文化思潮发生变化,绘画领域也呈现出新的风貌和变革,这些新变对后世绘画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在绘画风格上,文人画进一步发展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以董其昌为代表的画家倡导“南北宗论”,推崇文人的笔墨情趣和自然天真的审美境界,强调绘画的“士气”。其山水画追求平淡天真,萧散简远的意境,笔墨灵动多变,皴擦点染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风格影响了后世众多文人画家对笔墨韵味和意境营造的追求,推动了文人画在清代的主流地位的确立,使绘画更加注重画家的文化素养和内心表达,弱化了对绘画题材的如实描绘,强化了绘画的精神性和艺术性。
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一些画家开始关注世俗生活,绘画题材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如陈洪绶的人物画,造型夸张变形,线条古朴刚劲,作品题材既有历史故事,也有描绘市井生活的场景,通过独特的艺术处理,展现出明末社会的众生相和复杂的人性,这种对现实题材的挖掘和独特表现手法,拓宽了绘画的表现领域,为后世人物画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启发画家们从更广泛的生活中汲取灵感,使绘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固定题材。
此外,明末的绘画新变还体现在绘画技法的创新和融合上。一些画家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尝试将不同的绘画技法进行结合,如曾鲸的肖像画,在传统勾勒填彩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明暗表现方法,注重人物面部的立体感和质感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逼真生动,这种中西技法的融合尝试,为后世绘画在技法创新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促进了中国绘画在技法上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推动了绘画艺术向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方向演进。
综上所述,明末绘画的新变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在绘画风格、题材选择和技法运用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塑造了清代绘画的基本格局和走向,而且为近现代绘画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历史的铺垫和启示,在中国绘画发展的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其影响贯穿了后世绘画发展的多个阶段和层面,成为中国绘画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3.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艺术风格特征。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是艺术从中世纪向新时代转变的关键阶段,其艺术风格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深刻变革。
在造型上,早期文艺复兴艺术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刻板,僵硬的程式化风格,开始追求自然写实与和谐优美的人体比例。艺术家们通过对人体结构的深入研究和观察,借鉴古希腊罗马雕塑的艺术成就,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富有立体感和生命力。例如多纳泰罗的雕塑作品《大卫》,塑造了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英雄形象,人物的姿态自然舒展,肌肉线条流畅,展现出人体的美感和力量感,与中世纪宗教雕塑中抽象、呆板的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在色彩运用方面,相较于中世纪绘画色彩的单一和象征性,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色彩更加丰富鲜艳,但仍保持着一定的沉稳和庄重。画家们开始注重色彩的明暗对比和层次感,以营造出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如马萨乔在其壁画中,通过巧妙地运用光影和色彩的渐变,使画面中的人物和场景仿佛真实地存在于三维空间之中,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题材选择上,虽然宗教题材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艺术家们开始赋予这些题材以人性的光辉和现实生活的气息。他们不再仅仅把宗教人物描绘成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圣形象,而是将其塑造为具有普通人情感和性格特征的个体,使宗教故事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体验。例如乔托的壁画作品,以生动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讲述圣经故事,画面中的人物表情丰富、动作自然,让观者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性温暖和情感力量,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渗透。
绘画技法上,透视法的发展和完善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就之一。艺术家们掌握并运用透视原理,能够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远近关系和空间位置,使画面具有更强的真实感和深度感。布鲁内莱斯基的透视学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绘画创作中,为画家们构建真实可信的画面空间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极大地提升了绘画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艺术风格呈现出自然写实、色彩丰富,题材世俗化以及技法创新等特征,这些特征标志着艺术从宗教神秘主义向人文主义、从传统向现代的重要转变,为文艺复兴盛期艺术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艺术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开创了艺术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赞誉。
4.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的代表画家及作品风格。
法国浪漫主义艺术兴起于19世纪,是对新古典主义的反叛,强调个人情感,想象和自由精神的表达,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代表画家,他们的作品各具独特风格,共同展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魅力和内涵。
欧仁·德拉克罗瓦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画家之一,其作品风格充满激情与动感。他热衷于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和激烈的情感冲突,如《自由引导人民》,画面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奔放的笔触描绘了七月革命时期激烈的战斗场景,自由女神高举旗帜引领着人们奋勇向前,硝烟弥漫中充满了紧张与壮烈的气氛。德拉克罗瓦在色彩运用上大胆创新,摆脱了传统绘画色彩的束缚,采用鲜明而浓烈的色彩来营造氛围和表达情感,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的这种色彩表现手法对后来的印象派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色彩在绘画中的独立表现开辟了道路。
西奥多·杰利柯也是浪漫主义的重要画家,其作品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场景和奇异题材而著称。他的《梅杜萨之筏》展现了梅杜萨号巡洋舰遇难搁浅的悲惨场景,画面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扭曲的人物姿态和汹涌的海浪,营造出一种紧张、恐怖和绝望的氛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挣扎与无奈。杰利柯的绘画风格注重对瞬间动态和情感的捕捉,笔触豪放有力,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感染力,这种对现实题材的深刻挖掘和独特表现方式,体现了浪漫主义对人性和社会的关注,拓宽了绘画的表现领域和情感深度。
此外,卡米耶·柯罗的绘画风格在浪漫主义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景,色彩柔和细腻,笔触轻盈灵动,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柯罗善于捕捉自然中的光影变化和微妙的色彩关系,如《孟特芳丹的回忆》,画面中朦胧的晨雾、摇曳的树木和静谧的湖水,仿佛将观者带入一个梦幻般的仙境,体现了浪漫主义对自然之美的崇尚和对内心宁静情感的追求。他的风景画既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特质,又为后来印象派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法国绘画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综上所述,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的代表画家们通过各自独特的作品风格,展现了浪漫主义强调情感,想象、个性和自由的艺术追求。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状态,而且在绘画技法、题材拓展和审美观念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探索,对19世纪及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西方艺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成为艺术史上一座闪耀着独特光芒的里程碑,其艺术成就和价值至今仍被人们所珍视和欣赏,持续地激发着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和艺术探索精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