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浅析本土化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张垚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浅析本土化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How Can we Develop “Made in China” to “Createdin China”,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Heritage ofChina Design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张 垚 ZHANG Yao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摘 要:中国工业设计起点低、发展时间短,在实践中别无选择的承启了现代主义设计落后约30年的历史,在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冲击下,因循国外设计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造成了市场上“山寨”产品迅速增多的现状。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设计该如何发展?如何将我们擅长的“中国制造”发展成为现今倡导的“中国创造”?本文以我国产品市场的现状入手,从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以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模仿和抄袭 传统文化 中国本土化设计
不可否认,现今的中国市场充斥着大量直接复制和抄袭国外产品的设计——继LV、C H A N EL的几个经典款式成为人手一个的“菜篮子”后,我国的“企业家”们又将目光转向了周边国家。韩国的服装、首饰、家居用品……正版商品不仅容易买到、价格低廉,而且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易于仿造,也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这些仿品出产后以原价十分之一左右的价格销售,淘宝网上专卖“韩国”服饰、成交量上万的店铺就至少有上百家。在工业产品方面亦是如此——国产品牌要想在众多国际品牌中立足,除了价格、售后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外,大多都要依靠在设计上对国外产品的模仿。这样的商品市场和设计氛围正在日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甚至对本国的文化认同感。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国外产品的设计在功能与形式、实用与审美上更加能够做到和谐统一,产品的外型更加能够体现其内在功能,外形配置方案更加合理,更能与使用环境相协调,产品的整体性更能体现出时代的审美观念……
我们的邻国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上世纪80年代成为影响世界设计界的重要力量之一,其发展可以说也是从模仿西方国家开始的。但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对这些外来的设计并不是一味的抄袭和模仿,而是在此基础上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西方设计的碰撞点,运用传统理念、现代元素和构成手法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在设计中力求体现其民族文化和传统的特征,使国内民族化、精致且功能完备的传统设计和具有强烈科技感的现代设计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体制同样得到发扬光大。很多人认为,这条发展道路是值得中国人学习和借鉴的,也由此产生出了“中国味设计”、“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等概念——“通过民族和国家的识别系统来保持特色、传承文化”,“‘天人合一’体现在现代设计上,就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对我们所处的设计环境重新思考,在设计中诠释本土的文化传统”,“一个好的设计是将自己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融入设计之中,材料和技术的大同化并不能代表设计风格和思路的大同化”……
设计和文化总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在文化的熏陶下,设计以其巨大的创造性显示出了对社会发展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设计在丰富文化内容的同时,文化也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影响着设计。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上,相同文化背景、相同民族的人总会对本民族风格的设计表现出特别的情感与偏爱,而对于其他民族的设计风格又会表现出好奇,设计师如果能够较好地将民族文化融合到时尚设计中,就能够在情感上打动使用者,使产品在功用的基础上,上升成为情感的寄托,使其文化内涵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就我国而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应该也完全能够成为设计工作者的灵感源泉——从宏观上来看,中国文化中带有无限真挚的感情色彩,中国古代的设计哲学平衡了人文理性与功能理性,实现了心与物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课题)……;微观上说,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器物、建筑、图案纹样、符号元素……从这些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融合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设计出富有民族个性和地域韵味的优秀设计作品,既丰富了看似单调的国际化风格,又把本民族的独有特征和风韵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设计“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如果能遵循这样一种设计思路的确能够让中国的产品更具竞争力。但到了实际设计中这些理论却被中国的很多设计师简单化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或全然不知,却将传统纹样、元素到处乱贴,一味地重复所谓具有民族特点的符号和手法,以此便以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自居。这种现象在建筑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前几年不断出现的“瓜皮帽”建筑,大家还记忆犹新(图1);近几年形状怪异、浪费材料的建筑也层出不穷(图2)。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或者说将文化融入设计之中决不是指对传统图案、元素的简单复制粘贴,更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文化传统”、“民族风格”舍弃产品最基本的功用。靳埭强先生曾经说过:“中国设计师偏好用中国的形式符号,这本身没有问题,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我希望这不应是一种表面上的搬用与模仿,而是要有真正的思考。这些元素应该在你的思考之下有所变化,变成你自己的语言。”陈绍华先生也说过:“什么是中国平面设计的传统?我想它不仅是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纹样和图形;而且主要是指体现在平面设计中的中华民族性,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积淀。”
可见,中国本土化设计观念对于传统造型元素的改良与取舍、找到原有元素向新元素转换的方式使元素得以再造使之增值是现代设计所要表现的基础与载体。同样,对于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原有造型元素其形态上的改造,则使元素不仅传递了现代设计观念,更使旧有元素能够真正传递载体的现代信息、符合现代产品的功用,从而摆脱元素在使用上的局限与语义上的偏差。
设计的本土化不是以罗列传统元素为主要内容,同样“本土化”也不是设计的“土”化。设计的商业属性决定了本土化的更重要意义在于其设计具有更优越的与本土观众沟通性。因而,本土化也决不意味着对西方设计的一味排斥,实际上通过有选择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我们可以极大加快传统元素的创新与再造的过程和可能性。在某种程度上,设计本土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对传统进行改良,对西方设计的本土适应改造的双向过程。成功的本土化设计在具有传承和再造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同时,同时具有世界共享性和时代特征。
在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的今天,本土化就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认同,而不是简简单单对符号或图形的认同,这在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需要注意的是全球化和本土化在现代设计中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在现代设计中,本土化的功能在于创造独特的风格,形成强烈的个性,使设计易识别、易记忆;而全球化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受众的广泛的可理解能力。
因此,当代中国设计师必须汲取传统文化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意义,融合时代的审美倾向,借助于现代设计的视觉张力,设计出新颖、富有生命活力的现代设计作品。并且能起到举一反三,把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现代设计的时尚元素相结合,借鉴、融合、裂变、催生出具有浓烈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中国本土化设计”作品。
注释
郭宗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设计知识资源网,2009-5.
王建华,刘春媛.设计“同质化”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设计?.设计 中国网,2006-11.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李砚祖.造物之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张宪荣,张萱.设计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