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与启示-何麒州
包豪斯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与启示何麒州(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 包豪斯作为世界上第一所现代设计教育学校,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思想并在德国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不仅造就了德国的强大的工业设计,也对中国的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包豪斯当时提出的一些具体设计方法与风格已无法适应当代社会,但是包豪斯的理念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值得中国学习、延续。
关键词: 现代设计; 包豪斯; 艺术
中图分类号: TB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1602 ( 2020) 16 - 0037 - 01
1 包豪斯的历史背景及其理念
19 世纪末,德国的工业水平已赶上英法居于欧洲第一位。但德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与英国商品相比并不占优势。穆特修斯于1896 ~ 1903 年间在英国不断研究英国建筑的情况以及在手工艺及工业设计方面的进展,他发现尽管英国的商品在质量与设计上都在德国之上,但是很多优秀的商品无法在工业时代进行大规模生产。因此,他萌生了将艺术设计与工业相结合的想法。回国以后,抱着这样的理念,他与贝伦斯、亨利·凡·德·威尔德等人于1907 年成立了德意志“工作同盟”,推行批量生产与个人艺术精神相适应的观念,旨在利用大规模生产的新潜力,加强德国对英国的经济竞争力[1]。这个组织的形成正是德国的现代主义运动的开始。有了德意志“工作同盟”多年的努力耕耘与德国现代主义运动的多年发展,当时的德国实际上已拥有良好的发展设计的社会基础[2]。1919 年,格罗皮乌斯将魏玛艺术学校与工艺美校合并,创建了著名的魏玛公立包豪斯学院。
包豪斯作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系统化教育现代设计的学校,仅开办了14 年就随着德国纳粹政党的上台而消逝。但是,包豪斯无疑是现代设计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所学校,不仅走出了许多影响世界的现代设计的大师,而且它所开创的设计教育模式和理念至今仍在被模仿、学习。现代主义运动以前,有着精心设计的工艺品许多是手工制品,量少而珍贵,多为权贵所享用。而包豪斯希望将这些设计运用到工业品之中,推动“工业产品的优质化”,让更多人用上优质的、精心设计的产品。将个人艺术精神与工业技术相结合,一直都是包豪斯最重要的理念。
2 中国与包豪斯的邂逅
包豪斯关闭后,其设计理念和教育模式影响到了世界各地,因此它也是从许多路线而非由一条单一路线为主导传播进入中国的。1956 年,庞薰琹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全面继承包豪斯思想的设计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3]。黄作燊是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哈佛研究生院的学生,深受格罗皮乌斯的影响,回国后于1942 年成立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引进了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体系。查德·保利克多年为格罗皮乌斯工作,黄作燊邀请他在圣约翰大学教授了六年的室内设计和城市规划工作直到他离开中国。除了以上几位,还有一些将包豪斯带到中国的艺术家,如郑可,陈之佛等。
虽然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从一开始就有着包豪斯的影子,但其并不完全,同时也有一些本土化的演变。包豪斯在在改革开放之后大规模传入中国,但此时的包豪斯已经大有不同,这因为包豪斯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此时包豪斯在中国的影响路线更加错综复杂,其中可以大致分为国内学者通过研读资料学习和归国的学者将境外的受到包豪斯影响的新的设计教育引入国内两条路线。尹定邦等人于1978 年将日本、香港的艺术教育模式带入中国,广泛影响了中国内地艺术高校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包豪斯相关的资料、书籍大量传入国内,对包豪斯的研究开始不局限于设计史的范畴,而是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3 中国对包豪斯的解读与包豪斯的延续
如今,无论是真正的包豪斯还是包豪斯的变体,都深远的影响了中国设计教育已经中国设计的发展。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模式延续至今,但人们对包豪斯也有许多争议,例如有些人将包豪斯奉为“神话”来解读,将包豪斯倡导的许多具体的设计方法、思路奉为经典,这造成了“唯包豪斯论”。对应的也产生了认为包豪斯已经“过时”的论调。实际上,这些争论很多都是因为人们将眼光局限在了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风格上,而忽视了背后的理念。有学者认为包豪斯的设计强调的标准化,已不适用于市场需求多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但是实际上包豪斯提倡标准化设计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产环境,激发当时的社会生产潜力,倡导设计师们到生产车间去了解当时的工业技术,从而设计出美观而又能批量生产的产品,例如当时可以利用钢管批量生产美观的椅子。如今的工业技术已不是一百年前的工艺技术,包括3d 打印,自动化控制等信息技术,以及许多新材料的发现,已经让许多当年不可能批量生产的工艺品成为可能,设计的标准化也不再是当年的标准化了。学习包豪斯,不是要艺术家现在还去思考钢管如何使用,而是要让艺术家了解时下的工业技术,将自己的艺术通过这些技术表达出来。
如今的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然而其产品在设计上却被发达国家引领。一线的大艺术家大多对产品设计与工业并无兴趣,设计公司与大公司的设计部门则大多迎合市场却缺乏自身的艺术功底与坚持,其产品自然也没有引领潮流的能力。我们仍然需要能将个人艺术精神与新的生产技术结合的设计师。这些与德国包豪斯成立时的社会背景仍有相似之处。尽管包豪斯当时提出的一些具体设计方法、风格已无法适应当代社会,但是包豪斯的理念,希望把艺术家从单纯为了自由艺术而艺术的行为观念中转变,让他们用自己的灵感与知识,将灵魂注入冰冷的产品中,这一理念不仅成功实现过,而且造就了辉煌的德国工业设计。它依然值得当今的中国学习、延续。
参考文献:
[1] Droste M. Bauhaus,1919 - 1933 [M]. Taschen,2002.
[2] 王受之. 现代设计史[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 常馨鑫,贾琼. 包豪斯在中国的历史[J]. 装饰,2009( 12) : 45 - 49.
作者简介: 何麒州( 1999. 9 - ) ,女,汉族,广东佛山人,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17 级在读本科生,学士学位,专业: 服装设计,研究方向: 服装设计。
感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