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2024年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刘迎 ,导师:陆志成
作品介绍:项目选址位于川滇交界金沙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区,所在地俄亚大村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项目以自然教育理念为基础提出俄亚小学的优化设计,校园存在于自然之中,融入自然与周边环境,教育形式延伸到村落社区,教育空间由室内、室外相互渗透,整体规划上以弹性可变的设计手法进行优化设计。通过优化户外围墙为户外廊道,弱化校园的封闭感和边界感,使校园与村落有过渡的连接,形成共享区域。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廊道优化,使室内室外界限逐渐过渡相互穿插,建筑边界弹性增强,空间体验丰富程度增大。优化建筑廊道,得到更多样的交通流线,使动线更加灵活多样,贴近自然中的移动感受。
邹金霖 ,导师:陆志成作品介绍:此次设计是针对昆明酿酒厂的改造。通过对昆明酿酒厂的具体改造实践分析,研究展示了旧工业建筑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新潜力和价值。改造后的酿酒厂成功融合了文化科普、商业及社交功能,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增强社区活力的重要平台。强调通过深入探索和实施新旧共生的设计原则与策略,旧厂房改造不仅能保留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还能为城市发展和社区振兴开辟新途径。
潘萌,导师:陆志成作品介绍:设计以昆明市五华区虹山社区中提取出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从老旧社区居民心理和行为出发,从而引出设计原则,通过调研场地现状,分析现状问题,根据设计原则提出微更新策略。运用改造更新节点和新增更新节点两种设计方式,达到增加公共空间功能、构建开放空间、加强交通易到达性、维护设施使用、增添服务设施、引导居民参与等目的。设计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居民心理获取居民心理需求,从需求出发,利用老旧小区中的公共空间,增设文化互动、共享菜地、休息集会等空间满足居民互动、教育、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更新非机动车提车处、健身休息区、儿童娱乐区等公共空间满足居民生存、安全、社交的心理需求。在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对老旧社区进行了系统的微更新设计实践。
郑舒心,导师:陆志成作品介绍:社会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却在失去生命力,如何保护并激发其原本的活力与生命力,延展历史文脉,改善生活环境,将是本文探索的问题。本设计将昆明市晋宁区晋城街道的上下西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昆明市政府古镇村落改造政策的梳理,及上下西街所处位置及周边环境的分析,分析了将其有机更新的原因。通过实地调研,梳理了昆明市上下西街的现状及问题。晋城古镇旧街区作为设计研究对象,对于古城旧街区的有机更新研究具有研究意义。晋城街道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南岸,设计范围以上下西街和观井街为中心,北至人和街,南至南正街,西至寺林街支线,东至东方庙街。占地约17.72公顷。主改造建筑面积预估1700平方米。从设计的角度提出将旧村落街道有机更新设计的思路,即在保留自建房原有建筑肌理和尺度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改造提升,局部拆除的策略,以期为今后昆明旧城街区改造提供一个可行性样本。提高人居环境,激发空间活力。本次设计从有机更新思维的角度出发,多学科融合参考,在运用多层次分析研究方法,通过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古镇街区的有机更新设计。参考国内外优秀案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构建新的发展策略,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提供新的思路,为其更新设计提供更科学、可行的方案。
王源鹏, 导师:陆志成作品介绍:在全民运动的背景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全民运动场地设施也开始逐步增多,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的时候,不再满足于只拥有一块体育场地,也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增强体魄,人们对社交、休闲、娱乐等功能的需求变得尤为明显,在传统的运动空间上,往往会忽视运动之外的其他功能属性,全民运动空间这一概念开始逐渐显现,运动空间的发展也朝着多元化、复合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北京,很多的体育运动开始逐渐走向社区、综合体、商场等具有多功能的公共空间,通过改造和原有场地的扩建,实现了运动功能与其他功能的融合,提升场地功能丰富度的同时,还加大了体育运动对市民的生活影响。从环境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理论研究以及国内外案例分析的学习,试图探讨在可持续理念下,对现有的场地空间运动功能植入的合理性。
张明闪,导师:薛翊岚作品介绍:针对天桥东街片区,在曾经的老城区内,或许它曾经辉煌过,闪耀在历史长河中,但现在只是衰败与没落,作为经济低迷、建筑老旧、破损严重的片区,是否可以迎来转机?在天桥东街的更新设计中,通过“刺激点”而激活原有的场所和空间碎片,形成链式反应,让片区重焕新机,该刺激点是拓展学科边界的产物,建筑与纺织文化,建筑与新媒体,建筑与邻里型商业空间,建筑与共享花园,建筑与实验性未来工作空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以旧址新叙为设计理念,以承载城市文脉,传承集体记忆,再现片区活力作为定位,为这片“旧地”提供改造的契机与发展的前景。
张妍,导师:屈云东作品介绍:长沙都正街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总面积约7.3公项。都正街位于长沙市中心地带,交通便利,周边有许多长沙的历史街区,能够形成整体历史街区群,在此进行触媒更新有利于实现触媒效应。本次设计主要采用微更新设计的方式,在不改变长沙都正街街区原始肌理和保护街区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不进行大规模的更新,在选取原始触媒元素之后进行新触媒元素的置入,街区内选取多个触媒点进行设计,再选取多种触媒元素,通过街区内触媒载体的细化更新,由单个触媒点对周围区域产生触媒作用,多个触媒点同时进行触媒效应释放,从而带动区域内的整体更新,并辐射到周边社区实现触媒效应最大化。
闫采芃,导师:钱毅作品介绍:随着新零售时代的到来,85年至00年后消费者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策展型零售”已然跻身成为一个新的能够带动商业热度的词汇,甚至成为了吸引年轻人消费的关键词。将现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观展体验融入商业空间,也逐渐成为国内外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商业空间经营模式,特别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过去,我们曾见到的艺术与商业空间相结合的商场或门店,只停留在陈列的范畴,比如在空间中摆放艺术装置,在固定的展厅定期进行艺术展览等,虽然展览与商业能够结合但并不相融。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消费者对艺术和商业空间结合的体验需求,新时代的消费客群的核心诉求向精神主义、圈层文化、体验社交的方式转化,商业综合体也开始趋于个性化、场景化、体验化和主题化。“艺术+商业”的模式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策展型零售商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
黄立行,导师:钱毅作品介绍:该作品是以当下时新的体验式经济为背景,选择了一处具有一定规模的老旧商业综合体进行改造。将绿色理念设计的原则、特点、技术与体验式商业综合空间的自身需求进行融合,旨在将该处案例升级为体验式商业综合空间,以绿色理念设计对其布局、交通、空间、环境氛围等多方面作出提升,并深化商业综合空间中业态、功能的体验感受。
王琼导师:汪建松作品介绍:基于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从源自图书馆本质属性的知识性功能模糊,而次要功能逐渐占据上风的背景导致图书馆场所本身的身份定位产生了极大扭曲,故做图书馆场所精神之概念进行设计。方案通过“空间—行为”互动理论进行场所使用情况调研,通过场所本身的诗意表达从宏观到具体的置入顺序进行场所精神置入,令场所同其属性匹配同场所既有问题解决同时展开。
李美玉导师:屈云东作品介绍:我国越来越重视老年群体,关注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但老人精神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代的医疗、养老领域发展迅猛,老人趋于“年轻化”。在社区之中能够交流的同龄人增加,但是在社区中找不到满意的活动场所,没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同时由于年轻力量的流失,社区之中儿童与祖辈共同生活的代际组合增加,在社区中能够满足代际交流活动的场所也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与模块化装置置入的设计手法为代际之间提供一个更好的活动交流场所,增强代际之间的交流,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实现积极老龄化。因此本次对多代际共享社区的研究,是对实现积极老龄化的一次尝试,也为我国关于实现积极老龄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做了一点补充。
田泽雨导师:黄续作品介绍:相较于常规康复中心的建筑形态,作者认为康复中心应该呈现出更加自由和充满活力的有机形态。灵感源自大自然中的“花瓣”,每一片花瓣的构成部分不仅仅承载着生态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也寄托着对自闭症儿童的成长与康复的深情期许。设计中采用的曲线与柔和的肌理,如同大自然的柔情抚摸,旨在与周遭的自然景观相互辉映,创造出一种视觉与感官的和谐统一。本设计以自闭症儿童的生理感知与空间需求为基础,通过周密的空间布局与温和的色彩应用,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了一个宁静、自然的康复中心。
罗俊 导师:汪建松作品介绍:作品聚焦乡村公共空间老人的需求,将老人在公共空间的需求作为设计的核心。抓住乡村公共空间问题,将老人的需求放在首位来解决问题,为样本村庄老人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旨在让老人能够安度晚年。也为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提供一些新的解决思路。
吴凡,导师:黄续作品介绍:本次设计以“错径织梦”为设计主题,在建筑外形上取自昆曲中灵动飘逸的水袖,以江南水乡为意向表达,使建筑形态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对观演空间的室内设计则是以《牡丹亭》戏曲情节为设计灵感来源。借助亭台楼阁、光影对比、空间节奏对比等形式来表达空间意境。观演空间的游览流线采用长轴式的结构,以戏曲情节发展为依托进行景点间的连接”。在空间节奏方面,设计时根据不同戏曲情节变化来塑造的空间意境,以串联游览路线。通过空间关系,节奏把控使观演空间与婉转起伏的戏曲情节相和,最终形成情景交融的完整统一复合化的观演空间环境。本次设计旨在创造一个融合知识普及、工艺体验和交流互动的昆曲观演空间,以满足现代城市第三空间的发展要求。
曹靖羚,导师:屈云东作品介绍:在该改造设计中遵循“代际交融,生态共融”的学术设计理念。在功能规划 方面,运用人体工程学、老幼行为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分析老年与儿童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确保空间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设施配置上,注重无障碍设计 与老幼互动性型设施的融合,旨在提升公园的可达性与使用便捷性。在景观设计 层面,运用生态学原理,打造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同时注重景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以激发老幼群体的探索欲望。整体而言,该改造设计致力于通过科学规划与设计创新,构建一个兼具功能性、安全性与趣味性的老幼 共享空间,以促进周边不同年龄群体的交流互动,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共融。
康恺,导师:徐园作品介绍:本次项目设计将从空间的体验感入手,深入挖掘并充分运用我国传统文化中婚前主题所蕴含的“吉祥图案”与吉祥话”等经典元素,精心营造独具特色的空间氛围同时借助安阳这座历史古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借鉴传统造园艺术中的框景、借景、步移景异等精妙手法致力于打造一个既彰显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又融入现代设计元素的创新空间。该空间将充分展现中式审美的独特韵味,同时满足当代年轻人对于互动体验的需求。
米双,导师:薛翊岚作品介绍:本文对光华村的历史背景、文化景观特征进行了梳理,揭示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光华村文化景观现状调研,分析了村落保护更新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收集和研究案例,对传统村落保护更新中的设计要素进一步提炼和总结,分析其形成良好且具有特色的空间形态和人文环境的要素。在对文化景观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的设计应用,以遂宁市光华村为例,根据分析的项目背景、主要问题,提出更新思路与框架,提出该村落的具体保护更新设计。通过对村落物质层面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更新设计:村落中心街道青堤古街保护更新,例如村口、文化广场等空间节点做了新功能的植入,景观空间的更新等;村落非物质层面文化景观的保护规划:例如传承人的培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营造新的村落文化景观,赋予村落新景象、新生命。
陈秀萍,导师:屈云东作品介绍:本设计作品以江口边村为背景,旨在通过农旅融合的理念,打造一个集农业生产、旅游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空间。设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农业优势,构建生态友好、文化丰富的旅游环境。项目包括特色农业观光区、乡村文化体验区、生态休闲娱乐区等,注重景观与功能的协调统一。设计要求让村民安心,让游客舒心的设计,通过优化村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游客互动体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此设计不仅注重美学与实用性的结合,还强调乡民参与农业生产和村庄的长效管理,力求为江口边村带来持久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李田,导师:薛翊岚作品介绍:在孝义博物馆的展陈空间设计中,加强建筑的空间、展品和观者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人的体验感知是展陈设计的重点。刺激观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种感官,使观者在博物馆游览中获得深层次的独特体验。
廖克芩,导师:徐园作品介绍:本设计选址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葛洲坝社区,结合双减政策所处背景与社区更新之间的关系,结合湖北荆门葛洲坝社区的实际情况,为该社区创造全季候的儿童活动空间、创建学龄儿童的空间归属感、营建寓教于乐的儿童后花园的设计策略,为葛洲坝社区学龄儿童打造一个安全、温情、益智的复合社区空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