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概论模拟卷(三)
选择题(10题,共20分)1【单选】中国第一本关于设计技法的专著是:
A 《最新图案法》
B 《美术生活》
C 《美术起源》
D 《提倡工艺美术与提倡国货》
解析:中国第一本设计技法专著是《最新图案法》答案:A
2【单选】人面鱼身是以下哪一文化彩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纹饰?A 龙山文化B 大汶口文化C 仰韶文化D 半山文化解析:人面鱼纹纹样为接近图案化的人面形象,常与鱼形纹相结合,反映了原始时代人们祈求渔猎收获的愿望和绘画创作的丰富想像。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代表着仰韶文化的两种不同类型。人面鱼身纹是仰韶文化彩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纹饰,是半坡型彩陶最具代表的纹样。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甘肃马家窑文化陶器上都有这种纹饰。答案:C
3【单选】明代漆工专著《髹饰录》的作者是:A 杨茂B 黄成C 张成D 杨埙解析:明代著名漆工艺人黄成所著漆工专著《髹饰录》谓唐代雕漆“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但现今已不易见到这类作品了,现存最早的剔红是宋代的作品。答案:B
4【单选】水晶宫是1851年在英国建成为了举办:A 欧洲展销会B 世博会C 奥运会D 工业博览会解析:英国伦敦一个以钢铁为骨架、玻璃为主要建材的建筑,是十九世纪的英国建筑奇观之一,建于1851年,最初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是万国工业博览会场地。1854年被迁到伦敦南部,在1936年的一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答案:D
5【单选】以下选项中,属于克莱夫·贝尔的艺术理论名言的是:A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B 美是生活C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D 美是无功利的游戏解析:克菜夫·贝尔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论点,由此而发展出了艺术的符号学说。
答案:A
6【单选】“反设计”一词中的设计指的是:A 新古典主义B 后现代设计C 国际主义设计D 结构主义解析:“反设计”中的设计指的是当时世界流行的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答案:C
7【单选】以拉斯金的思想为重要理论基础的设计运动是:A 工艺美术运动 B 装饰艺术运动C 现代主义运动D 新艺术运动解析:约翰·拉斯金的思想是工艺美术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答案:A
8【单选】著有《美育书简》,并较早对“美的艺术”作出美学理论解释的人是:A 苏珊·朗格B 席勒C 黑格尔D 密斯·凡德罗解析:较早对“美的艺术”作出美学理论解释的席勒,从形式分析的角度,对艺术中的技术也作出了真实的表述,在《美育书简》中他写道:“表明某一规律的形式可以称作技艺的或技巧的形式。只有对象的技巧的形式才促使知性去寻求造成结果的根据以及造成被规定者规定的东西”,“自由只有借助于技巧才能被感性地表现出来。…为了在现象的王国把我们导向自由,也需要技巧的表现。…现象中的自由虽然是美的根据, 但技巧是自由表现的必要条件。答案:B
9【多选】本质上,设计的基本特征包括:A 设计的科技性特征B 设计的经济性特征C 设计的文化性特征D 设计的艺术性特征解析:消费与设计的关系实际上是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设计最终是生活方式意义上的设计。
答案:ABD
10【单选】《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为后世的园林建筑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作者是:A 计成B 李渔C 周甲胄D 宇文恺解析:《园冶》,明末造园家计成著。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答案: A
名词解释( 5题,共40分)
1【名词解释】设计方法论参考答案:设计方法论是对设计方法的再研究,是设计学科的科学方法方法论,是关于认识和改造。广义设计的根本科学方法的学说,是设计领域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也是对设计领域的研究方式、方法的综合。通常所说的设计方法论主要包括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优化论、对应论、智能论、寿命论、模糊论、离散论、突变论等,在设计与分析领域称为十大科学方法论。
2【名词解释】古典技术
参考答案:
古典技术即手工业技术。它产生于自然的环境中,受制于自然所能提供的物质;古典技术所掌握的材料是自然所能提供的,其造物的形式总与自然所赋予的形式相联系;在“能量”这类技术形式中,技术的早期主要是由动物和人类提供的托力和肌肉力量;古典技术的“形式赋予”是由人类所使用工具决定的。
3【名词解释】设计美学
参考答案:
艺术设计美学是从审美的角度认识设计、理解设计的一个窗口,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艺术设计的所有领域,从产品到设计过程,设计方法;从物的使用,消费到多种价值尤其是审美价值的获得。
4【名词解释】新艺术运动
参考答案: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的一次影响面相当大的“装饰艺术”运动,是一次内容广泛的、设计上的形式主义运动,涉及十多个国家,从建筑、家具、产品、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画一直到雕塑和绘画艺术都受到影响,延续长达十余年,是设计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形式主义运动。新艺术运动主张人类生活环境的一切人为因素都应经过设计,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反对将艺术划分为纯艺术与实用艺术或大艺术、小艺术,认为艺术家不应仅致力于创作单件的“艺术品”,而应创造出一种为社会生活提供优美环境的综合艺术。比利时和法国式新艺术运动的主要策源地。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中最有名的是凡·德·威尔德。另一位大师是维克多·霍塔,他的经典作品是1893年在布鲁赛尔设计的“霍塔旅馆”,精美的装饰和统一典雅的风格,成为新艺术设计中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5【名词解释】模糊逻辑参考答案:
模糊逻辑是一个新术语,用来描述机器开始做决断的过程;模糊逻辑让程序员以并不精确和严密的计算机语言输入,用来处理千变万化的日常生活。例如洗衣机能够设计为先检查衣物的脏污程度,再选择一种合理的洗衣程序。
简答题(2题,共30分)
1【简答】为什么说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参考答案: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是本质上是一种原创性思维,只要是与过去不同的设计,就意味着创造。(2)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既有量变又有质变,是从内容到形式又从形式到内容的多阶段的创建性的思维活动过程。设计思维所解决的问题是创造新的前所未有的东西或形式,解决前人没有解决过的新问题。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探索过程,探索本身充满了思考与创造因素。(3)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其创造性也体现在这种综合之中。(4)设计思维具有“陌生化”的特点。所谓“陌生化”就是人们生疏不熟悉,即新的东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创新一一创造新形式,创造一个人所未见过的新的东西。
2【简答】简述古典技术与现代艺术的联系与区别参考答案:(1)古典技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
①从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看古典技术产生在自然的环境中,受制于自然所能提供的物质;现代技术掌握着自然,环境被打上技术的烙印,而且人也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②从材料的角度看古典技术所掌握的材料是自然所能提供的,其造物的形式总与自然所赋予的形式相联系;现代技术中人们选择材料,并将自然材料简化成小的成分,再植入想要的结构中,形式上尽量脱离自然所赋予的形式。
③从能量的角度看在“能量”这类技术形式中,古典技术主要是由动物和人类提供的托力和肌肉力量;在现代,除自然风力、水力等之外,还有间接的原子能、太阳能等。
④从形式的角度看古典技术的“形式赋予”是由人类所使用工具的金恩决定的;现代人的技艺被融入机器中的技术装置中,使技术得以更新。
⑤从设计与制作的关系看在设计方面,古典技术的时代,设计与制作是一体的;现代技术中,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过程而存在,与制作是分开的。
⑥从过程的角度看与古典技术相比,现代技术依靠现代工作,在技术构形中除去人的因素,它借助技术措施提供的能量转换过程,有可能依照理论制造物品。这即是生产的“自动化”。
(2)古典技术与现代艺术的联系纵观历史发展整体脉络,现代技术出自于古典技术,它以科学为基础,与科学的结合统一是其最根本的特征。可以认为,没有古典技术就没有科学,也就不可能有现代技术或者说技术的现代化。
论述题(1题,共60分)
【论述】信息技术对设计学所提供的优势有哪些?(客观性论述)
参考答案: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对于设计学而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这两大领域的发展,已经改变了20世纪以来设计的过程和生产。
1.工业设计的术语微电子技术的革命已较好地改变了传统的“功能决定形式”观念。在理论上,至少微电子技术使形式得以解放,设计家现在孜孜以求的是寻找发展人机界面的新途径。他们所要探索的是在人与机器之间发展出一种清晰、亲切、富有人情味的语言。人机界面的进一步友好,即人—机接口问题解决得更好,会大大拓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柱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
2.设计的角度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它不仅减少了公务旅行的开支,更重要的是大大加速了产品开发和销售的速度,使资金周转率大为提高,社会资源得到更充分更合理的利用;它还能打破企业间竞争和合作的地域限制,使全球性企业可以把自己的研究开发部门、加工基地、销售总部分设在世界各地,而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如同在一个办公室里那样方便。也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更迅速、更广泛地传播,并得到充分的利用。设计师们可以通过由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的数据库很快获取最新的设计参数、图纸和工艺文件,使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3.结论总之,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将人类推进到信息时代,新兴的微电子技术将成为这场革命中的主角。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作为信息时代支柱的计算机技术,其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从而使人类不必用主要劳动去从事延续人类自身所需的物质生产,而以更多的劳动去创造精神文明,去从事科学、艺术、文化、教育等事业。到那时,设计中的所谓“功能与形式”,其内涵亦将与现代有着根本的差异,至少“功能”这一术语也不会仅仅囿于对人类物质需求的指谓,它也一定会指向人类对高度精神文明的追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