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概论模拟卷(二)
选择题(10题,共20分)1【单选】“工艺美术”这个概念的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A 蔡元培
B 俞剑华
C 柳林D 张德容解析:据现有资料最早提出“工艺美术"这个词的是蔡元培,1920年蔡元培在《美术的起源》一文中写道:“美术有狭义的,广义的;狭义的,是专指建筑、造像(雕刻)、图画与工芝美术等。”
答案:A
2【单选】我国的青花瓷始于:A 宋代B 唐代C 元代D 明代解析:从起源看,青花料的使用从唐代就开始滥觞,经宋至元代开始进入盛期。答案:B
3【单选】18世纪法国著名雕塑《浴女》的创作者是:A 法尔康奈B 贝尼尼C 巴利希D 布歇解析:18世纪法国艺术家法尔康奈的代表作品是雕塑《浴女》。答案:A
4【单选】新艺术运动晚期的商业化倾向催生了:A 装饰艺术运动B 工艺美术运动C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D 功能主义解析:新艺术运动至晚期具有明显的商业化倾向,在受到商业和大众青睐的同时开始式微,由此也催生了“装饰艺术运动”的产生与发展。答案:C
5【单选】装饰艺术运动倡导的设计理念是:A 制作工艺美B 制作工艺美C 功能价值美D 机械形式美解析:装饰艺术运动倡导的设计理念是机械形式美。答案:D
6【单选】西格莱姆大厦,佩莱利大厦的设计奠定了哪一建筑风格的形式基础?A 新现代主义B 国际主义 C 晚期现代主义D 装饰主义解析:密斯·凡德罗与飞利浦·约翰逊合作,在纽约设计了西格莱姆大厦;意大利设计师吉奥庞蒂在米兰设计了佩莱利大厦,奠定了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形式基础。答案:B
7【单选】可口可乐标志的设计者是:A 密斯·凡德罗B 柯布西耶C 雷蒙·罗维D 卢斯解析:可口可乐标志的设计者是雷蒙·罗维。答案:C
8【单选】近代意义的实验科学概念的提出者是:A 罗吉尔·培根B 卡笛尔C 佛朗西斯·培根D 牛顿解析:近代意义的实验科学的概念在13世纪由英国哲学家罗吉尔·培根提出。答案:A
9【单选】消费与设计的关系实际上是:A 审美与生活方式的关系B 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C 设计与生活内容的关系D 审美与生活内容的关系解析:消费与设计的关系实际上是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设计最终是生活方式意义上的设计。
答案:B
10【单选】世界上第一个把工业设计变成独立职业的国家是:A 美国B 英国C 法国D 德国解析:美国对现代设计的贡献就在于把工业设计职业化。美国第一代工业设计师有沃尔特·提格及雷蒙德·罗维等。罗维对美国的工业设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代表设计是“可口可乐”的商标。答案: A
名词解释( 5题,共40分)
1【名词解释】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参考答案:即工艺美术运动,是19世纪下半叶起源于英国的一场具有试验性的设计运动,后发展成为一场国际运动。工艺美术运动主张“美术与技术结合”的原则,要求美术家从事产品设计,反对“纯艺术”,在工业设计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起因是针对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的工业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它的理论指导师作家约翰·拉斯金,主要代表人物是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这场运动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影响主要集中在首饰、书籍装帧等方面。
2【名词解释】人体工学
参考答案:
又名人体工程学、人机工学等,是于20世纪40年代晚期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由于其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及学科侧重点的多样性,人体工程学的学科命名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国际人体工程学会(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将人体工程学定位为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生活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
3【名词解释】设计管理
参考答案:
设计管理是对设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是设计借鉴和利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设计本身进行的管理,即管理是在设计范畴中所实施的管理。设计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对象的限定。设计管理涉及设计和管理两方面。设计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对设计活动本身的组织与管理,主要包括设计组织的管理、设计程序的管理、设计工程的管理。
4【名词解释】有机现代主义参考答案:
有机现代主义是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一种现代设计风格,它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这种风格在造型常为“有机”的自由形态,而不是刻板冰冷的几何形,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给使用者以舒适的感受,与此同时这些有机造型的设计也适合大规模生产。有机现代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主义的发展已突破了正统的包豪斯风格而开始走向“软化”。
5【名词解释】商品美学
参考答案:
设计师为适应多元化的市场,必须将产品的功能和作用纳入商品范畴来对待。商品美学分析了商品的双重价值,即:需求价值和交换价值;指出设计应借助双重价值唤起人们的购求欲望。从商品美学的角度阐述了设计的这一问题,重要的是设计表达的价值。是产品和广告塑造、规范、刺激以至于生产了消费者的需要;设计具有极为有力的能动构造作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显然,商品美学是后工业时代的产品美学。
简答题(2题,共30分)
1【简答】如何理解艺术设计是知识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在一定意义上,设计即创新。(1)设计是基于新知识的设计,设计新知识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新知识含量的多少决定了设计的质量和新产品的市场占有。(2)新知识即创新的知识,新知识的含量愈高其创新内涵愈大。艺术设计中的新知识,既来自自然科学技术,又与艺术的创造联系在一起。艺术的创造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从本质上看,艺术性的创造亦是一种新知识的创构,即艺术创造是新知识的一部分,是艺术家、艺术设计师以艺术创作的方式所创造的艺术性的一种知识构成。这种知识构成不仅是新的而且是美的。它是艺术家、艺术设计师通过设计的方式,将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的,即通过产品,甚至是非物质产品的形式进行的创造。
(3)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过程,艺术设计是知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设计是基于新知识的设计,这就要求设计师一直处于新知识的学习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开阔视野,掌握新的方法、新知识、新观念,使设计真正成为新知识的载体。(5)总之,艺术设计是知识创新的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是艺术设计工作者艺术智慧的集中体现。
2【简答】如何理解人的自然尺度与设计的关系?参考答案:人生理或心理尺度的一种综合反映。对于设计而言,人的自然尺度实际上规定或决定了一定的造物尺度和审美尺度,是从自然尺度这个基准去观察、衡量、设计和创造的。人的自然尺度与设计的关系,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的自然尺度首先构成和决定了人的观察方式和接受方式,并由此决定了人的观察方式;
(2)人的自然尺度决定了人的造物一方面以其为依据,另一方面也受其制约;(3)人的自然尺度是造物设计的基础,又是人超越的对象。人对自身的自然尺度既有遵循的一面,又有超越的一面。遵循即设计中的“宜设而设”、“精在体宜”;超越即巧夺天工。
论述题(1题,共60分)
【论述】简述设计与消费的关系(客观性论述)
参考答案:
消费是经济领域的基本活动,它指使用物质资料以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包括使用物质资料满足生产、工作、国防等需要。消费是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设计与消费的关系是设计与经济关系的具体化,能够最生动地体现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消费是设计的消费。
设计形成了包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设计是物的创造,消费者直接消费的是物质化了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设计人员的劳动成果,而且不仅仅是某一个设计人员的劳动成果。仅以日用品为例,它们除了经过产品设计和工业生产,还要经过传达设计而后到达购买者——即消费终端。就是说,消费者除了消费其产品设计外,同时还消费了它的包装设计、展示设计、广告设计,等等;而这些设计的成本最后都会包含在商品的价格之中。每一个消费者都同时消费多种形式的设计。消费者的衣、食、住、行、工作、娱乐,无不与设计息息相关。这么多的消费者每天消费的物质资料,都是由难以数计的设计提供的。
(二)设计为消费服务。
消费是一切设计的动力与归宿。设计为消费服务,除了设计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之外,设计还可以帮助商品实现消费、促进商品流通。商品进入消费圈需要传达设计,通过一定的视觉化手段,达到更清晰、更有效地展示产品的目的,同时刺激销售。商品的保护、储运、宣传、销售需要大量的设计投入。当设计作为商业行为来服务于消费者时,首先要确定产品所服务的消费群体,而这个群体是以阶层的形式出现的。在当代信息社会,对消费圈的设计投入总量远远大于对生产的设计投入。设计是以消费为导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计的多元化趋势,生产的小批量多样化,都是为了适应消费的要求。设计为消费服务,意味设计要研究消费,研究消费者,了解消费心理、方式和消费需求,研究开发合适的新产品,改进包装等等。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传达设计,都是围绕消费而进行的。
(三)设计创造消费。
1.设计可以拓展人类的欲望,从而创造出远远超过实际物质需要的消费欲。
2.所谓由流行到过时便是商品走向精神上的废物化的过程。伴随新设计的不断产生,会有意地淘汰旧有的商品,即使它们在物理上还是有效的。这从客观上便扩大了消费需要总量。此外,消费的多层次要求会导致对同一类商品有不同附加值的诉求。设计的高附加值便是适应满足各种消费层次的心理需要,包括变化需求的必然结果。汽车设计在100年的时间里,使全世界的汽车拥有量超过5亿辆,这在相当程度上是设计创造了大量的消费需要。
3.设计是最有效的推动消费的方法,它触发了消费的动机。设计能够唤起隐性的消费欲,使之成为显性。或者说,设计发掘了消费需要,并制造出消费需要。当代广告语言学认为,身上根本就不存在一种所谓“自然的”和“生理的”需要,任何需要都是外在事物创造出来的,因而它是社会性的。
实际上,人类物质消费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消费和文化消费。人赖以确定自我的方式就是在与外在事物的求同,因此实际上这些外在事物规定了的性质。西方社会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人是以其消费对象来划分等级的,而人又是被广告创造出消费欲望的。对社会的深层心理分析使觉察到,设计创造消费的能力不仅源于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且深深地根植于社会心理同构之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