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有话说 发表于 2023-12-11 15:06:33

中国工艺美术史模拟卷(二)

选择题(10题,共20分)
1【单选】与旧石器主要靠打制不同,新石器普遍采用了哪种工具制造方法?
A 锤击法
B 磨制法
C 錾刻法D 泥条盘筑法解析:与旧石器主要靠打制不同,新石器还普遍采用磨制法。新石器种类很多,它们造型规整,表面光滑,钻孔技术更加发达,石材则经过拣选,注重其硬度、色泽和纹理。
答案:B

2【单选】到哪一时代,中国的人类活动有了文字记载?A 西周B 夏代C 商代D 春秋解析:到商,人类活动有了当时的文字记载。虽然它们还主要是刻于龟甲兽骨,记录占ト内容的甲骨文,但凭借它们和其他考古资料、历史文献,今日对商代的了解已经比较深入全面。答案:C

3【单选】从何时开始,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和礼教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A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秦始皇“焚书坑儒”C 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D 孔丘私家讲学解析: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特別是官府的制作,就和礼教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大儒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也主导了中国的封建社会。答案:A
4【单选】唐代最受统治集团重视且生产管理最为严格的工艺美术门类是:A 玉器B 金银器C 丝绸D 瓷器    解析:唐代的纺织业极为发达,丝绸最得统治集团重视,对其生产的管理也最严格。答案:C

5【单选】唐代陶瓷的哪一装饰手段引来后世陶瓷装饰的根本转变?A 釉下绘画B 金银平脱C 釉上彩绘D 珐琅彩绘解析:唐代瓷器釉下绘画的装饰方式,引来来后世陶瓷装饰的根本转变。答案:A

6【单选】以下哪一丝绸品种在元代风靡天下,是最重要的丝绸品种?A 撒答刺欺B 织金锦C 纻丝D 刻丝解析:织金锦在元代风靡天下,是最重要的丝绸种。答案:B

7【单选】蒙古族源起苦寒之地,立国后的政治中心仍然寒冷多风,这使哪一丝织品种发达盛行?A 纻丝B 棉布C 织锦D 毡罽解析:蒙古族源起苦寒之地,立国后的政治中心仍然寒冷多风,这使他们对保温遮风的毛制品分外重视,以官府作坊为主体的毡罽业因之发达。答案:D

8【单选】秦汉青铜器装饰的主潮是:A 装饰趋于平面B 体现空间变化C 胎体厚重稳健D 装饰图案繁复满密解析:两汉青铜容器上,素面或仅饰弦纹或宽带纹的尤其常见,且时代越晚,比例越高。趋于平面是秦汉青铜器装饰的主潮。器物造型往往承前,但设计更简洁,甚少与功能无关的空间变化。答案:A

9【单选】釦是中国古代漆器的装饰手法,入汉开始流行,其最早出现在哪一时期?A 春秋B 战国C 西周D 秦解析:釦出现在战国,但应用不多,入汉,方始流行。汉代漆器中,金釦较少,银釦稍多,鎏金铜釦和铜釦最多。答案:B

10【多选】以下选项中,隋唐时期以“绿瓷”仿“琉璃”的工艺家是:    A 郭况B 何稠    C 马均D 张成解析:隋代的何稠曾以“绿瓷”仿“琉璃”,效果“与真不异”。答案:B



名词解释( 5题,共40分)
1【名词解释】潞䌷
参考答案:
明代丝织品中的名贵品种。因产于山西潞安府而得名。其络丝、练线、染色、抛梭,为工颇细。织作纯丽,质地优良,可与苏、杭缎比美。因本地产丝不多,潞绸所用之丝,大部分来自外地。到明末,机减至两千多张。清初则只剩二三百张。盛极一时的潞业,逐渐衰落下来。潞厚重结实,“土庶皆得为衣”,还受帝王及蒙古王公爱重。定陵里,也有潞。通常无织纹,但定陵里的收获却往往织花,特别是织成妆花龙袍料更显高贵。
2【名词解释】马王堆1号汉墓
参考答案: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应稍晚于公元前168年,主人当是长沙国丞相、轪(dài)侯利苍的夫人辛追。墓中保存完好或基本完好的丝绸衣物58件,装饰方法有织纹、刺绣和印染,同时,还有漆器184件以及312枚记录随葬品的“遣策”竹简。“遣策”为出土物的定名起了关键作用。

3【名词解释】顾绣参考答案:顾氏女眷多擅刺绣,其绣名“顾绣”或“露香园绣”。万历时,顾绣已有名气。顾氏女眷也通文墨,知风雅,故绣稿或取自名家绘画,或自创,至于针法丰富,劈丝极细,配色自然,全为惟妙惟肖地传达笔墨韵味。顾绣的名家先后有缪氏、韩希孟、顾兰玉等。韩希孟尤负盛名,她能书擅画,常摹绣宋元名画,可精妙传达神韵,顾家刺绣原为清赏,影响扩大到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清代的刺绣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4【名词解释】定窑参考答案:定窑的中心窑址在河北曲阳,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晚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细白瓷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质薄而有光,釉面纯白莹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一些器物很似邢窑,当受其影响。另有些器物很轻薄,造型灵秀精巧,开启了宋金定窑的新风。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5【名词解释】五彩参考答案:五彩有两种,一为图案用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共同组成,即青花五彩,一为图案全以釉上的彩色组成,即釉上五彩。青花五彩的繁荣在嘉靖、万历(1573-1620年)时期,它同斗彩并没有工艺上的本质区别,主要的差异还在风格。和嘉万青花相仿,青花五彩可以大小皆备,但厚胎的大型器物更有特色。图案较满密,色彩浓艳,效果热烈。到万历,还出现了若干刻意雕琢的作品。釉上五彩的历史可上溯到宋金,入明,它们数量渐多繁荣在嘉靖,常用的颜色为红、绿及黄,展示的仍是热烈。



简答题(2题,共30分)
1【简答】隋唐工艺美术发展的时代背景。参考答案:隋唐五代工艺美术的核心是唐,隋为其酝酿,五代是其延续。唐代的工艺美术可分两期,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令工艺美术风貌前后不同。安史之乱前,隋唐帝国繁荣富强,中西交流频繁。西方的文明大国是萨珊波斯、大食和拂菻。中亚的粟特人居处两大文明区之间,制作繁盛发达,还在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隋代和唐前期,西域的物产、文明源源东进,中国的织锦和金银器等,也常常浸染上浓郁的西方色彩。在华的胡人还有以造作享誉的,如北周末至唐初的何稠。安史乱起,中国政府无力西顾,吐蕃乘虚进占河陇,开通于汉武帝时期的丝绸之路于是中断。这样,中国及其工艺美术同西方的联系也越来越少。不同的生产背景造就了不同的工艺美术,后期的转向还与产区的变化有很大关系。除去相对稳定的益州(今四川成都)、扬州及其周边,唐前期,北方造作大大领先南方,著名产品多出自那里。安史之乱发动,北方战祸频仍,南方却相对安定,吸引了包括工匠在内的北方民众纷纷南迁,推动了当地工艺美术的发展,尤其是吴越地区,水平不断提高,还时时超过北方。
2【简答】元代青花
参考答案:
元代陶瓷最大的贡献就是青花的成熟。青花是以氧化钻为呈色剂,在坯体上绘画图案,罩釉后,高温烧成的瓷器,器物呈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的效果。尽管唐代已有青花,但元以前,制作终归颇粗,数量毕竟较少。入元,主要因为蒙古族尚白、尚蓝,青花瓷成批涌现。典型的元青花应为1328年以后的作品,之所以出现较晚,原因应是蒙古族上层曾对瓷器冷漠。
元青花中,大盘、大碗很多,主要体现着蒙古族饮食的豪放。四系扁瓶等便携的器形颇多,反映了蒙古族习惯于迁徙。典型的作品装饰繁密,将花纹组成若干条带去环绕器身,装饰带通常很多,但没有7层的,因为七和蒙古族的丧葬与元代的刑罚有关,而9层装饰带的却为数不少,这与蒙古族重九直接联系。一些装饰题材也同蒙古族有联系,如角端是在赞美成吉思汗的顺天意,施仁爱。元青花同伊斯兰文明的联系也很密切,装饰带繁多就是证明,还有波斯工匠参与早期青花绘制的实证。但青花毕竟烧造在中国,外来的因素往往只占次要的地位,如主纹基本是中国的传统题材,造型也常是中国旧有的。


论述题(1题,共60分)
【论述】简述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历史演进(客观性论述)
参考答案: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工艺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工艺,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且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战争等方面的历史背景。
(一)夏和商代早中期:据说,夏初就以四方贡献的青铜“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夏鼎是德行的象征、君权的化身,商周秦汉,它们仍备受尊崇。若按“铸鼎象物”的说法,则九鼎的造型、装饰已经很精彩。但夏初铸鼎的传说,时间上显得过早。进入商代,青铜器逐渐增多。青铜礼器已形成较完整的系统,酒器、食器及水器都有不少发现。虽然酒器最多,礼器的组合以觯、爵、斝为中心,但作为食器的鼎,地位突出,有些形体很大,特别是方鼎合范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器壁普遍匀薄。夏代青铜器较少装饰,此时则普遍施加,中小型器物的装饰常常十分精细,兽面是流行的装饰主题。夸张变形的图案面貌、神秘诡异的风格特征已经显露。商中期,器物明显较前厚重,礼器更加丰富,装饰转为满密繁复,纹样也不再满足于平面化,兽头等高浮雕、圆雕性的装饰已经出现在尊等大型器物的肩部。
(二)商晚期和西周早期:从迁殷肇始的商晚期,青铜器逐渐臻于极盛。以觚和爵为代表的酒器更加繁荣发达,这是酷嗜饮酒的体现。大型器物数量颇多,作为礼器的中心,鼎尤其巨大。最著名的是后母戊方鼎。礼器中,簋也很重要,数量也较多。另有些器物,尤其是贮酒器则时时形若动物,相当写实。装饰通常追求满密,强调立体效果。动物纹是装饰的主体,其中的一些源出现实,但虚幻的更多。总在调动造型、装饰的各种因素,去渲染神秘诡异的气氛。胎体往往极厚重。在西周早期的近百年里,青铜器的造型、装饰以至风格气象都往往与晚商相近。但时代终归不同,变化也要发生。礼仪之中,酒虽必需,但严禁贵族群饮酗酒却是法令。反映于工艺美术,便是青铜酒器锐减,而食器增多。食器中的簋和鼎一道,成为礼器的中心,而制作更精美,样式更丰富。装饰的新气象主要表现于题材,商已有之的牛头和凤鸟此时更多,前者应与周族的农耕传统有关,后者或为周族的图腾,往往形象华美。
(三)西周中晚期:从穆王开始,西周进入中期,青铜器的新风貌也发展成熟。以食器为中心的礼器组合逐渐完备,并涌现出簠、盨等新器形,水器的地位在上升,许多酒器则相继消失。列鼎制度产生,又开始铸造成组配套的编钟。中期以后,成组成套的器物很多,同组的器物形制,甚至铭文完全相同,而这根源于一模多范的制作方法,体现着周人对理性的崇尚,也反映了对青铜器需求的增加。更明显的艺术变化是面貌的出新,与薄鬼神而重礼仪的观念相联系,造型不再追求复杂的空间变化,而趋向规矩整齐,器壁趋于轻薄。变化也反映在装饰,简素平朴是中晚期的大潮流。兽面纹慢慢简化,窃曲和多种几何化纹样成为时代的典型。与题材的变化相适应,二方连续则是有代表性的构图方式。
总的来说,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历史演进经历了从稚拙到精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的过程。通过对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工艺的历史演进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与艺术成就。同时,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工艺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齐天恩 发表于 2024-2-16 00:17:33

有用,太好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工艺美术史模拟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