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有话说 发表于 2023-12-9 20:00:04

中国工艺美术史模拟卷(一)

选择题(10题,共20分)
1【单选】最早的石工具主要靠锤击、碰砧、砸击等方法制成,他们被称为:
A “旧石器”
B “新石器”
C “石骨器”
D “炻器”
解析:最早的石工具称“旧石器”,它们主要靠锤击、碰砧、砸击等方法制成。
答案:A

2【单选】中国的青铜时代开始于哪一时期?A 公元前21世纪B 公元前5世纪C 公元前15世纪D 公元前2世纪解析:人类有过一个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阶段,即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大体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延续到公元前5世纪,约略相当于夏、商、西周三个王朝和春秋时期。答案:A

3【单选】从何时开始,丝绸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工艺美术品类?A 秦汉时期B 战国晚期C 魏晋时期D 东周早期解析:秦汉工艺美术最大成就也正体现于丝绸的进步。从此,丝绸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工艺美术品类。答案:A
4【单选】宋代的哪一国策对工艺美术影响重大?    A 独尊儒术B 抑武修文    C 无为而治D 以德比天    解析:唐末五代,军事集团气焰滔天,其争斗令政权频繁易手。为防止江山改姓,宋初就开始努力削弱军人威权,同时,又礼遇士子。这套抑武修文的国策对工艺美术影响重大。答案:B

5【单选】仿古制作从何时开始成为重要潮流,并对后世影响深远?A 唐高宗中期B 明嘉靖以后    C 宋徽宗时代D 清康熙时代解析:文化的发展还带来金石学的昌盛,刺激了对古物的喜爱。从宋徽宗时代开始,由官府作坊导引,仿古制作成为重要潮流,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答案:C

6【多选】蒙元时期,多元文化并存,其中最重要且影响深远的三种是:A 蒙古族文化B 伊斯兰文化C 汉族传统文化D 藏传佛教文化解析:蒙元时期,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汉族传统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高丽文化等多元并存,工艺美术就是它们大交流的结晶。前三种更重要,影响也特别深远。答案: ABC   

7【单选】明代“露香园绣”是哪一绣种的别称?    A 广绣B 倪绣C 苏绣D 顾绣解析:顾氏女眷多擅刺绣,其绣名“顾绣”或“露香园绣”。答案: D

8【多选】植物纹的涌现和形象的写实倾向与哪些社会背景相关联?A 西方文明东渐B 佛教东传C 士大夫审美D 草原民族入主中原解析:植物纹的涌现和形象的写实倾向都有西方文明东渐,以至佛教东传的大背景。答案: AB

9【单选】马钧,字徳衡,扶风人,是魏晋时期著名机械改革、发明家,对于丝绸,其最大的贡献是:A 改革绫机B 发明翻车C 改进发石车D 制作指南车解析:马钩,字徳衡,扶风(在今映西)人。曹魏时,历官博士、给事中等。他“巧思绝世”,是著名机械改革、发明家。曾制作指南车、发明翻车(灌溉用)、改进发石车(作战用)等,对于丝绸,贡献是改革绫机。答案:A

10【多选】被称作“中华第一灯”的汉代铜灯是:A 彩绘青铜雁鱼灯B 青铜羊灯C 长信宫灯D 青铜多枝灯解析:长信宫灯是中国汉代青铜器,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跟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堪称“中华第一灯”。答案: C


名词解释( 5题,共40分)
1【名词解释】陵阳公样参考答案:唐初的窦师纶(595-672年)是此期最重要的丝绸图案设计家。他字希言,是扶风平陵人,出身在善于营造的重要外戚之家。师纶生性“巧绝”,爵封陵阳公,又兼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设计出的瑞锦、宫绫图案“章彩奇丽”,题材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被称为“陵阳公样”,图样至少流传到公元9世纪中叶(《历代名画记》卷10)。唐前期,对称纹样的联珠圈纹绫锦风靡,它们采用的应当就是陵阳公样。
2【名词解释】齐三服官   
参考答案:西汉初,便在临淄设服官,为皇家织造高档丝绸。春献冠帻纵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故临淄服官又称“齐三服官”。起初,三服官规模较小,大约到西汉中期,情况有了变化,至西汉晚期的元帝即位之初,织造极盛。以后,造作或减或停,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罢三服官。

3【名词解释】春水秋山
参考答案:辽实行四时捺钵制,帝后率领宫廷、臣僚和禁军四季迁徙,以避寒暑,到了适合的地点,要驻留段时间。迁徙和驻留中,有渔猎活动。春秋的渔猎尤其频繁。春季捕天鹅、钩鱼,天鹅、鱼儿离不开水,驻地须近水,故称“春水”;秋季射鹿、虎、熊,鹿、虎、熊生活在山林,驻地须近山,故称“秋山”。辽代玉饰屡作动物形象,应在表现狩猎的对象。

4【名词解释】宣德炉参考答案:明代出现了一批铜器,它们黄铜质,多为小型香炉,材质精纯,色泽美观,造型古雅,备受推重。明人往往称之“宣铜”以后的古董家则多称之为“宣德炉”。这些铜器质地精纯、呈色丰富,虽以本色、蜡茶色、仿古青绿色居多,但又常有微妙的差别。明人赞美它们“宝色内函,珠光外现,淡淡穆穆”,“迴非他物可以比方也”。若带装饰,便有点金和嵌错金银。由于仿制者众,故到明末,已经“真者十一,赝者十九”。清及民国,仿铸宣德炉仍是古董行的一大景观,时至今日,即令见多识广的专家也难指实真品。
5【名词解释】忍冬纹
参考答案:忍冬纹通称卷草。这也是六朝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有人认为它是忍冬花(即金银花)的枝叶变化;也有人认为是莲叶的演变。六朝的忍冬纹比较清瘦和程式化,一般为三个叶片,和一个叶片相对排列。但变化也是多种多样,有单叶,有双叶;有两叶顺向,有两叶相背。这种纹样有人认为出自近东,其实我国汉代铜镜边饰称为卷云纹的,就是这种卷草纹的前身。到唐代则演变为繁复的卷草,近代也称为香草。


简答题(2题,共30分)
1【简答】原始工艺美术的启示参考答案:由于时间延续太长,地域分布甚广,联络沟通艰难,原始工艺美术没有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但从时代悬隔、产地分散的作品中,仍能感受到共性的存在。它们给后人的创作以丰富的启示,可将其归纳为如下四点。1.功能和美观的统一。在原始工艺美术中,装饰往往是图腾、神徽。尽管后人可据以分析艺术,而它们当年却有明确的功利性质美则退居其次了。作为造型因素的耳、钮、流、执等当然丰富了视觉,但先民做出它们却主要为了方便使用。而新石器、玉器、陶器等的磨光,增添了器物的美感,还令持握端捧手感舒适,提高了适用性。2.技术对艺术的制约。原始陶器可为典型,其造型效果与制坯方法关系密切。捏塑适于制作小型器物,造型一般不规整。较大的器物常用泥条盘筑,作品大多胎壁较厚。轮制出现较晚,它可使器物造型规整,胎体厚薄均匀。轮制有慢轮、快轮之分,快轮的出现晚于慢轮,以快轮拉坯成型,可使器物胎体极薄。若无快轮的启用,蛋壳陶的出现真如梦呓。3.形式法则的创造。造型上,光素的陶器、新石器、玉器等已经表现出对称、均衡、对比等,使器物视觉安定沉稳或富于变化。彩陶装饰又加入了反复、间隔、双关等形式法则,它们令装饰丰富多彩,耐人寻味。而彩陶图案的立体设计,即令今日,也非设计师能够轻易措手。至于单独、散点、适合、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图案构成方式,那时都能纯熟运用、巧妙驾驭了。4.经济原则的发明。讲求经济实惠是多数工艺美术的通则,原始人对此已有清醒的认识。如许多彩陶的装饰集中在视线易于触及的部位,而难以观赏处却往往光素无纹,突出装饰主题尚且不论,经济的原则也蕴含其中。当年,这样的做法至少省料省工,而在今日,妙处起码还多出了节约资源、方便销售、利于购买。这些启示看似简单,但原始工艺美术毕竟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创造,在那个混沌初开的时代,一切知识需要日积月累,所有法则、原则必须逐一摸索。不知经历了多少挫折,遭遇了多少失败,先民才对它们娴熟把握、美妙运用,由此展现出的创造力令后人钦敬,贡献的启示也必须珍惜。
2【简答】宋代工艺美术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两宋工艺美术的影响深远,其品种、样式常是元明清仿效的榜样。仅以瓷器为例。定窑常常被元代的景德镇窑和霍窑模仿;钧窑的模仿者更多,元代的金华,清代的景德镇、宜兴、佛山等都在烧造窑变釉器物;至于官窑,不仅是元代哥窑的楷模,还引出了明清景德镇的大批效尤。
两宋的重要更体现在风气的开创。从北宋后期开始,仿古在中国工艺美术制作中愈演愈烈。官府的仿古是在倾诉对古代的景仰,不含经济目的。民间不同,仿古起先还为迎合世风,时代越后,牟利的愿望也越强烈,仿古越能换取金钱,制作也就越发猖。
两宋的绘画性装饰已经风行,到元明清,地位还在不断提升,逐渐成为装饰的主流。刻丝和刺绣最典型。宋代刻丝开始摹刻书画,清代,书画则演为刻丝的基本题材。刺绣更普及,宋人的绣画也影响更大,明清以至今日,著名绣种都以绣画享誉,刺绣的名家都是仿画的高手。绣画的技艺固然高妙,创造的种种针法也会推动实用性刺绣的进步,但纯以针分翰墨之长、线夺丹青之妙却使刺绣的特征丧失太多,侵吞着刺绣独立的生存空间。显然,就开创风气而言,两宋工艺美术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不过,应当看清,在宋,发生影响的因素不仅以创新的形式出现,也至少未曾发挥不良作用。后世把它们恶性推向极致,实在有违宋人创造的本意。   

论述题(1题,共60分)
【论述】唐代丝绸图案的本土化改造(客观性论述)
参考答案:隋唐五代丝绸的图案题材丰富之极,鸟兽、花卉、几何纹样品类甚多,还有人物纹和文字装饰,可谓满目琳琅。丝绸图案与其演变也是工艺美术装饰的典型。唐人对联珠圈纹改造不晚于8世纪。吐鲁番阿斯塔那的联珠双龙纹有公元710年的题记,它虽也装饰联珠圈,但联珠圈已为双层,外圈的还是小圆环。公元8世纪中叶,在联珠狩猎纹锦上,联珠圈又改易为内层联珠,外层卷草。在卷草舞风纹锦上,主纹虽还似联珠纹圈锦,但联珠圈已为中国风格的卷草取代。在7世纪50到80年代,联珠纹最盛,而后,迅速衰微。这个变化十分突兀,政治的干预或许最重要。在阿斯塔那,从公元7世纪80年代起,变体宝相花纹开始流行,它们往往同联珠纹大有渊源。装饰主题也由雄健的鸟兽、人物变换为富丽的花朵,由此,锦纹也告别了勇武,迎来了温和。起码在中国的西陲,变体宝相花最少流行了一个世纪,但联珠纹的痕迹逐渐消近。宝相花的出现反而稍晚,应不早过8世纪,唐以后,宝相花的名词不断出现,但各代的宝相花往往形象不同。在阿斯塔那还能看到,公元8世纪后期又出现了写实性的花鸟纹锦。它标志着走向自然,唐后期的装饰大抵如此。至此,中国装饰题材基本形成了禽鸟、花卉与几何纹鼎足而三的格局,后代的装饰也大体如此,重要的变化只有花卉的地位仍在上升,趋势在晚唐已经显露。唐人时时提到瑞锦。今人常说,瑞锦纹样取“瑞雪兆丰年”之意,其题材为花朵,其结体若雪花,呈放射状。但这不合唐人本意。当年,瑞锦之“瑞”,仅指题材,无关结构,题材主要是祥禽瑞兽,也有佳花异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工艺美术史模拟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