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概论(全新版)第三章课后习题及答案-设计溯源
一、名词解释1 楔形文字
答:楔形文字是由苏美尔人所创并且是已知最古老的拼音文字,最早由图形符号组成。书吏用简单的图形把牛、羊、谷物、鱼等事物画下来,用这样的方式来记录事物。随后,图形符号渐渐固定下来,从而保证了书写与阅读的一致。然而,当时的图形符号并没办法表达抽象概念,于是,苏美尔的书吏们就在图形符号旁加上别的符号以表示新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选择使用标示声音的音符——这是在若干世纪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语音字母的精髓。
2 手抄本
答:手抄本是用手工抄写出来的原本的版本,手抄本在中世纪得到发展,随之出现的是手抄本中的平面设计。在手抄本中,人们发明了一些我们所熟知的基本字母形式及各种书体,直至今日这些仍在使用的字体,其设计中包含着字体的历史及传播的信息。这些字体不仅兼备审美与功用的特点,还有助于人们区分不同类型的文件和辨识它们的文化价值。中世纪开始,人们越来越借用图像传播知识,为宗教机构和平民大众服务的出版业也由此兴起。
3 柱式
答:柱式是指一整套古典建筑立面形式生成的原则。列柱是希腊神庙的首要建筑语言。古希腊人建造柱子的灵感来源于埃及,到公元前6世纪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做法,即罗马人所说的“柱式”。希腊人的柱式有三种:多立克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此外还有女像柱。圆柱支撑着坚固的石头大梁,即梁一柱结构。那些大梁叫额枋,架在网柱上的整个结构通称檐部。向外露着的梁头通常都有三道切口作标记,希腊人称其为“三槽板”。卡纳克的阿蒙神庙的柱子,柱式不仅担负着支撑重量的作用,也是建筑艺术的装饰中心部位。古埃及柱式的式样优美,变化多样,柱子表面一般刻有象形文字,并涂有色彩。
4《建筑十书》
答:《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的一部有关建筑实践与理论的建筑师手册。维特鲁威的这部著作在中世纪以手稿的形式传播,到了1486年才首次以印刷版的形式在罗马出现。从那时起,该著作经过多次编辑和翻译,且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看作是有关古典建筑的权威观点。由于该著作记录有许多关于希腊和罗马的建筑、绘画和雕塑的传闻趣事,它至今仍是古代艺术史的主要文献来源。
5 巴西利卡
答:巴西利卡是古罗马文化时代的一种大型会堂建筑,主要用作室内市场或公开法庭。建筑主体为长方形的大殿,沿大殿两侧以排柱隔出相对狭窄、低矮的分隔间;大殿尽头设有半圆壁龛,是主持会议的人或法官所处的位置。这一种建筑形式成为当时基督教圣殿设计师的首选:半圆壁龛成为主祭坛;祭坛旁边设置唱诗班席;会众集会的中央主殿称为中殿;两边的分隔间叫侧廊。
6 花饰窗格
答:花饰窗格是哥特式建筑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之一。最初是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发明了玻璃这种材料,而玻璃也被称为设计史上最早的人工装饰材料。建筑中玻璃材料的使用充分考虑到光的效果,让自然光透过玻璃照射进建筑物内,除了表达宗教的神秘,更有利于建筑物采光。对哥特式教堂而言,在早期或板型花饰窗格上,窗户是凿穿坚固的石头而成的;而在条型花饰窗格中,玻璃则占有支配地位,细长的石条被附加在窗户上。
7《谷登堡圣经》
答:《谷登堡圣经》是世界最早的《圣经》印本,又称《四十二行圣经》,于1456年,由约翰内斯·谷登堡在德国美因兹城的一个印刷品店首次使用活动字母印刷。被李约瑟称为“再发明”的谷登堡活字印刷及印刷机,虽晚于毕昇“活字印刷术”四百多年,但它却对以后的西方文明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8 布鲁内莱斯基
答:布鲁内莱斯基出生于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建筑职业建筑师及工程师的先驱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佛罗伦斯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穹窿顶是用施工机械建造的;这种机械是布鲁内莱斯基为该工程所特意创造。布鲁内莱斯基的建筑实践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带来了新风格,从中至少可以指出四个重要特征:① 对古典建筑的兴趣以及建筑人格化的追求,这借助于把古典柱式重新引入来达到。② 以几何化为目标,这通过单纯地运用基本几何形状和简单的数学比例来实现。③ 对空间集中性的重点强调。④ 布鲁内莱斯基设计中的两色配色方案与13世纪表面处理中丰富的用色形成对比。
9 巴洛克风格
答: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间在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它专指那种从文艺复兴极盛时期的建筑风格蜕化为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的反宗教运动时期的华丽风格。除了艺术领域,该词在音乐和文学领域的使用也得到承认。在广泛的文化史上,人们有时把欧洲的17世纪称为巴洛克时代。艺术设计中的巴洛克风格在本质上反映了17世纪的伟大体制,尤其是罗马教会神权和中央集权的法国王政。因此,巴洛克设计必须象征性地表达体制机构的严格组织,从而具有系统化的特征;另一方面,说服和传播需要人的参与,要激起人们心中崇敬的波澜,故戏剧性必不可少。
10 罗可可风格
答:罗可可又名“洛可可”,本意是指描写那种贝壳似的装饰图案。这种偏好艳丽色彩与优雅装饰的风气取代了巴罗克时代雄健奔放的趣味,表现出一种轻松活泼的特点。早在17世纪,法语rocaille一词常用以称谓贝壳和石子制作的岩状装饰。在18世纪末新古典主义的潮流中,德国美术史家温克尔曼批评罗可可时使用了rocaille作为这种风格的特点,这种罗可可风格从室内设计开始,随后扩展到服装与其他工艺设计领域。在室内设计中,它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从巴洛克注重建筑结构本身的造型,转向了对建筑表面的经营,采用盘旋交织条带、涡卷、阿拉伯纹样、中国花鸟人物进行装饰,欣赏非对称的美;异域风情尤其是中国风格受到了推崇。
二、简答题
1 陶器与瓷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
(1)陶器与瓷器的定义
① 陶器是用黏土制作并在窑中烧制而成的质地粗糙的器皿。最早的陶器可见于新石器时代人们从畜牧转向农耕生活之时。早期的陶器均为手工制作,用拇指压入一团黏土,或用长条黏土盘制成罐底并挤压成一体。陶轮是陶器制造所使用的主要设备。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古埃及和近东地区的人已掌握此门技术。
②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中国素以瓷器蜚声同际。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瓷器就已开辟了海外市场,此后历代均有大量瓷器从东方运至世界各国。
(2)陶器与瓷器的主要区别
① 胎质不同,陶器用黏土,烧成较粗松;瓷器用瓷土,烧成很坚致。
② 用釉不同,陶器大半无釉,或用釉粗陋;瓷器一定有釉,而且釉料越来越精致。
③ 火候不同,陶器较低,约800℃;瓷器较高,约1200℃。
2 建筑的核心问题是支撑与覆盖,究其根本是结构与材料的问题,试简述建筑的早期构造方式。
答:
建筑对人类而言并非从来就有,它需要早期的狩猎者从流浪生活过渡到定居的农耕、畜牧生活,才得以出现。人类定居下来后,建筑才成为必要的需求。
(1)梁柱结构是最简单的搭建空间方法。
两根支撑立柱和一根横梁组成了最基本的结构。梁柱结构有着无数的变化形式:木结构、石桌坟、史前时期的地下墓室、古埃及和古希腊的石构建筑、中世纪的木结构建筑,甚至是铸铁钢筋结构。梁柱结构所能营造的空间大小主要是受梁的拉伸度限制:可挠性越强,所跨空间越大。
(2)墙面造口和包裹空间的另外一种方法是梁托结构。
石块错落有致地层层相叠,直至两边石块差不多接近时,在末端放上块大石头用以承托两边石块层的最顶端。
(3)人类早期的“建筑师”不仅懂得就地取材,而且已掌握了较完善的建筑技术及建筑结构。
① 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先民,则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起穴居和半穴居的建筑,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地面上的木架房屋。从房屋的结构和布局、基地的位置,都可见当时建筑设计的高超水平。
② 生活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人们设计建造了下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并且采用了榫卯结构。这些早期的原始木构架建筑,奠定了后来木构架建筑的雏形。
③ 公元前4000年,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将大型的村庄网建立于高地之上。居民们花费数千年时间将河谷变成世界上最高产的谷物产地之一。与中国居民不同,他们的经济来源有两种:下山种粮食,上山采金矿和铜矿。
(4)玻璃的使用。
在早期的建筑形制中,乃至在往后的西方建筑里,一直占有重要之地,尽管我们对当时玻璃的用途及遗址所知共少。硬核成形、模具铸造成形、自由吹制成形与模具吹制成形是古代玻璃的四种主要成形方式。
3 试简述巴洛克风格的特点。
答:
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间在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它产生在反宗教改革时期的意大利,发展于欧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区,以后随着天主教的传播,其影响远及拉美和亚洲国家。具体而言,巴洛克风格的特点可以这样理解:
(1)从空间上看,巴洛克风格的基本特征
42巴洛克风格的基本特征占统治地位的中心,无限的延伸动感以及极具说服力的造型力量。手法主义利用“空间”的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戏剧化尝试在巴洛克建筑中得到完全体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手法主义被认为是盛期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之间的一个桥梁。
(2)巴洛克的建筑世界还可以比作一个大剧院
在这里,戏剧性处理的手法是多样的,艺术图像和空间构造成为两种积极的尝试,而观者的视觉感受被作为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的事情。
(3)巴洛克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
巴洛克的建筑包括壁画、雕塑等在内的所有装饰和部件,以及色彩和光影效果都必须为其功能服务。只要最终能达到综合,它不排斥任何建筑体验,事实上,它类似于后来所说的“总体艺术作品”。
(4)巴洛克作为一种国际性风格并不意味着它是一场统一的艺术运动或风格
比如说,罗马巴洛克建筑强调的是形式的变化与心理上的张力,而同时期的法国建筑在理性主义的支配下,主张规范严谨的古典主义。
4 文字的出现与纸张的发明期是设计史上的两个重要事件,试论述二者在设计史上的意义。
答:随着文字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更为便捷、准确;造纸术发明之后又让文字传播载体的成本大为降低;而印刷术的发明则更大程度上刺激信息传播走向大众。
(1)文字的产生
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是介于从农业出现到蒸汽机时代之间人类最为重要的发明。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生产剩余产品的新环境,这与硬谷物的成功培育同时发生。因此,人们开始需要表示数值和世上特定事物的符号,文字便由此产生。
① 人类早期主要使用三维方式来传达信息,如陶筹,即是可用作刻画符号的泥制柱状印章。通过用陶筹在泥板上留下印痕,信息交流实现了从三维向二维的转变,刻在泥板上的图形演变为苏美尔人独特的文字,人们将其称为“楔形字母”。
② 最初的楔形文字由图形符号组成。书吏用简单的图形把牛、羊、谷物、鱼等事物面下来,用这样的方式来记录事物。约公元前3000年,尼罗河沿岸的埃及人发展出了象形文字。比起楔形文字,象形文字更为图像化,它利用从物体抽象出来的简单形象来表达概念和声音。
③ 文字的出现需要载体。古代人以勒碑刻石来记录文字,而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人广泛采用莎草纸作为书写载体。由于莎草纸是由天然植物体材料的薄片多层叠压而成,与经过浸沤糜解而改变了性质的纤维制成的中国纸有本质差别,其制造技术与保存方式也不如后者方便。
(2)最早的纸张出现于约公元100年的中国,以破布制成,并迅速取代此前用于书写的笨重的木片和竹条
①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改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渔网等廉价之物造纸,为纸的普及准备了条件。
② 晋至唐是中国造纸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以新材料藤作为原料,并掺入具有杀虫力的染色剂,使其能够抗腐坏并保存久远。
③ 公元1751年,许多中国人在怛罗斯战场被俘,后被带到撒马尔罕,就这样,他们将造纸术传给了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将它传入叙利亚、埃及、摩洛哥等地。8世纪左右,造纸术的传播使莎草纸退出了历史舞台。到12世纪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经十字军东征传到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这才取代了原来的羊皮纸而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
5 试简述明式家具的设计特点。
答:
(1)明式家具是独具特色的传统家具
明代家具种类繁多,用材考究,设计巧妙,形成别具一格的设计特色,被称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的种类主要有椅凳、几案、橱柜、床榻、台桌、屏座等六大类。明式家具采用优质硬木,制作非常精致,实现了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被誉为中国家具设计史上的顶峰杰作。明式家具不只是中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在世界家具设计史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2)明式家具的设计特点
① 注重结构美。不用胶和钉,主要用榫卯结构,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榫卯。
② 注重材质美。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色泽和纹理,不加遮饰,色泽深沉雅致,木纹自然优美,质感坚致细腻。
③ 注重造型美。造型浑厚洗练,稳重大方,比例适度,线条流畅。
④ 注重装饰美。装饰简洁,不事繁琐雕琢,装饰线脚简练细致,朴实无华。
6 试简述清代家具在结构和造型设计上形成的独特风格。
答:
(1)清代家具
清代家具在结构和造型设计上基本继承了明式家具的传统,体量显得更加庞大厚重,出现了组合柜、可折叠与拆装桌椅等新式家具。清式家具以苏作、广作和京作为代表,被称为清代家具三大名作,造型与装饰设计各具地方特色,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
(2)主要风格特点
① 品种丰富、式样多变、追求奇巧。
② 选材讲究,做工细致。在选材上,清式家具推崇色泽深、质地密、纹理细的珍贵硬木,以紫檀木为首选。在结构制作上,为保证外观色泽纹理一致,也为了坚固牢靠,往往采取一木连作,而不用小木拼接。
③ 注重装饰,手法多样。注重装饰是清式家具最显著的特征。
④ 西洋影响,良莠参差。清式家具中,采用西洋装饰图案或手法者占有相当比重,尤以广式家具更为明显。
⑤ 在用材上,清代中期以前的家具,特别是宫中家具,常用色泽深、质地密、纹理细的珍贵硬木,其中以紫檀木为首选,其次是花梨木和鸡翅木。
⑥ 清式家具采用最多的装饰手法是雕刻、镶嵌和描绘。雕刻刀工细腻入微,以透雕最为常用,突出空灵剔透的效果,有时与浮雕相结合,取得更好的立体效果。
页:
[1]